胡歌,你怎么这么丑了?

“喂老胡,你咋还不发照片呢?”
戛纳红毯,其他明星都陆陆续续发了霸气侧漏的美照,唯独胡歌微博没什么动静。
粉丝的强烈要求下,胡歌调皮地发了张“丑照”,手持巧克力冰淇淋歪着头,任由大风吹乱了秀发,陶醉地傻笑着。
没了以往的高冷帅气,老胡反倒多了分可爱和稚气。
不少粉丝都开玩笑地说:
“大哥,你谁?”
“老胡,请正视你的颜值好吗?”

这已经不是胡歌第一次自黑了,有疑似脑袋被门挤了系列。

还有暗夜大叔笑系列,偶像包袱仿佛从没压垮过胡歌,他压根就不在乎这个,无修图的照片随手就来。
上面那个胡子拉碴的人是他,下面这个西装笔挺的也是他。

我们不会因为几张自黑照而否定掉他的颜值,也不会因为一点瑕疵就否定掉他的价值。
敢丑的人,不是真的丑,恰恰是足够自信,才不屑于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眼里容不下“真实”二字了。
倘若你崇尚自然,就得冒着被质疑的风险,倘若你发个丑照自黑玩,就得承受着别人问你为什么想不开的质疑。
有一次,我在朋友圈发了旅拍照片,放肆大笑,没有修图,却格外真实和舒服,我想都没想便直接发了。
结果有人在下面评论了一句:“这是谁拍的,拖出去斩了。”
世上存在着一种悖论,人人都不可能完美,却总有人苛求完美。
有句古话是这么说的:
“人无癖不可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交,以其无真气也。”
因此,我忍不住反驳,敢于在朋友圈发真实照片,并不说明我变丑了,或者他拍得不好,光鲜亮丽的是我,素颜大笑的也是我。
就拿张钧甯的照片来说,这般真实的是她。

穿着礼服甩别人20条街的也是她。

人就该像钻石一般,拥有无数切割面,有的侧面华丽,有的侧面微瑕,好坏交织,才有了璀璨夺目的可能。
倘若仅仅展示其中一个侧面,即便它了无缺憾,也不过是一块徒有其表的镜子罢了。
世界需要的不是完美,而是敢于正视自己的不完美。
“看客”家有篇文章中曾提到,如今在韩国素颜出门都成了一场公开处刑。
有的韩国女孩下楼倒个垃圾都不忘涂粉底液,画口红,在镜子前摆弄一番后,才敢下楼。
她们从小就被灌输了化妆的重要性,把它当成一种礼貌,甚至是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年级开始看美妆博主的视频,五年级开始买化妆品,六年级开始天天涂口红上学,中学自带卷发棒上课,大学美瞳不离眼。
更有甚者,一旦学会了化妆,就开始对自己的素颜感到耻辱。
有的韩国女孩起床晚了,来不及化妆,没涂口红,嘴上没什么血色,就会被周围人指点一番,甚至关切地问你:
“看你气色不好,是生病了吗?”
太多人都习惯了白肤、红唇、大眼,视觉自然被死死地框在这一方狭隘的天地之中,下意识觉得嘴唇不红,就是没气色,连素颜出门都成了一种奢望。
就拿戛纳红毯上的巩俐来说,涂了裸色口红,尽显大气,谁敢说巩皇不美,但偏偏有网友非要给她安上一个艳俗的红唇。
许多偏见与痛苦,往往逃不开习惯性批判的模板,比如,人就应该修图发朋友圈,人就应该化妆出门,人就应该涂显气色的口红,人就应该追求白皙的皮肤。
久而久之,都活成了大千世界的笼中鸟,审美框架下的套中人。
世界没病,是我们的视觉标准病了,过分追求完美,本身就是种缺憾。
巴塞罗那有一个姑娘,她患有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
不同于常人的外表,决定了她这一生都存在着某种无法弥补的缺憾。

父母心疼女儿,五岁时带她做了大大小小30多场手术,不仅没有改善,反而留下了一身疤痕。

上学时,她遭受着霸凌与嘲讽,有人孤立她,还有人笑话她是斑点狗。
随着她渐渐长大,她反复思考:为什么要害怕别人的眼神,而不敢直视自己的身体。

于是,她第一次尝试不再回避,在INS上分享她的故事与照片,没想到天南海北的人都为她打气,她也越来越爱自己的皮肤,成为了一个模特。

有些残缺无法逆转,你抗拒,它就是块抹不掉的疤痕,你接纳,它才是与众不同的开始。
人生难免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理想与现实永远存在着落差。
所谓的改变,不过是放弃了自己的一种美,得到了另外一种美,却耗费了太多良辰。
生活不是一潭死水,我们一辈子都在高潮与低潮中浮沉,只要高潮不至于得意忘形,低潮不使你颓唐不安,那么潮起潮落,尽是命运。
真实是一重冒险,更是一重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