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活着,这本书给出了最好的解释
偶然间在家里的书架上看到了《活着》,鉴于值班的无聊,我就随手把这本书放进了包包里,想着利用值班时间看一下。没想到,看着看着我被书中福贵的命运所吸引,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几次落泪,仿佛看到了福贵就站在我的面前。命运无情的一次一次摧残着他,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特别是读到有庆死的时候,我的眼泪真的止不住就流了下来。这个孩子从母亲怀他的时候,家境就开始没落,好不容易长到这么大,日子眼看着就要慢慢变好,却被庸医抽血致死。
我想不到在那些个孤寂的夜晚,家珍和福贵是怎样靠着意志生活下来的。接下来,凤霞之死将故事又推到一个新的高潮。这个可怜的孩子,因为生病耳聋,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却因为生产而死。一个一个亲人死去,最后家珍死了,二喜死了,唯一依靠的孙子苦根也因为吃豆子撑死了。这里,我真的很难想象那么一个老人,是怎样在余生活着的。书的结尾老人和牛在夕阳中渐渐远去的剪影,心理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鼻头酸酸的。往后余生,我只和你相依相伴。
讲真,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余华的作品,一口气读完之后,心中依然久久不能平静。书名起名叫《活着》,可能作者想表达的就是活着就是活着本身存在的意义。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生活里,网络里诱惑太多。许多人反而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了,这本书或许给我们了最好的答案:生活原本就没有那么复杂,认真过好每一天,就是对“活着”这件事最好的诠释。正如余华在序言中说到的,时间是最好的见证,时间造就了一切:苦难、喜悦、悲惨等。也是时间让我们看到魔力,看到活着的魔力。
前几天参加一个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有一个游戏是这样做的。老师找个几个同学上去做一个小游戏:五张打印纸分别写着“聪明”“学习好”“活着“健康”“有才华”让五位同学按照重要性进行一个排序。五位同学在十秒钟之内立马就做出了他们自己的选择:“活着”“健康”“聪明”“有才华”“学习好”。“活着”排在了第一位。他们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如果把人生的价值比作数值那么活着是“1”后面各种附加项都是“0”很显然后面的0越多,数值越大,但前提是“1”必须存在。如果没有前面的“1”那后面即使有再多的“0”数值依然只有0。活着是第一位的,很多时候我们在思索活着的意义结果发现越是思索,越是纠结,反而最后把自己陷入到一种纠结、无序的状态。与其如此,那为何不在一开始,就做好一件事“活着”,然后在这个“1”存在的前提下,开始一个一个给自身后面加“0”。
前几天的一个热门事件:上海17岁的少年跳桥事件,至今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具体的事情细节可能我们知道的不是特别多。那个视频我看了5遍,少年拉开车门奔到桥边,从高架桥下跳下去。那个决绝的背景,使我感触颇深。到底是什么让少年在面对死亡时那么义无反顾?到底是什么让少年那一瞬间对活着这件事从未如此厌恶,想要那么迅速的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切我们不得而知。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做了一个排序,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了,才能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追求。从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到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需求是一层一层向上满足的。我觉得当年心理学家在建立这个理论之初。应该加一个层次“前层次需求”即“活着”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
我曾经在学校给学生做了一个关于“高中生抑郁状态问卷”的调查。全年级400多个学生,有效问卷300多份。这300多份问卷里中度抑郁水平占比达到77%
我们知道抑郁症是自杀率很高的精神疾病。虽然学生的状态还不至于达到抑郁症的状态,但是至少到这里,这个结果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可以看出学生的心境状态在很多时候是比较低落的。原因可能很多,环境因素,学习压力、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要说原因几天几夜可能也说不清楚,随便拉一个学生问问,他也会和你说很多,他最近发生了什么什么事情,导致他最近心境低落。或者有时候他还会告诉你,觉得活着“没意思”“无聊”“不知道该干什么”“迷茫”我们不去评判学生的对与错。我们思索为什么学生心境低落的占比这么高。抑郁情绪可能就像我们平常的小感冒,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发烧、咳嗽、打喷嚏。这个时候免疫好的人,我们自己扛一扛也就过去了。免疫力差的人我们也可以借助吃药、打针这些外力去恢复之前的健康状态。可是心理出现了感冒,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大面积心理感冒我们怎么办?如果他自己治愈不过来我们怎么办?
活着,在曾经是那么自然而然的一个事情,人只有“熟了”才会自然而然,叶落归根,回归到生命最初的本质。可是活着在我们这个时代,有时候却是一种需要深深思索的不那么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
晓来雨过,生命何在?这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我们知道未来会更加美好,我们不会像福贵一样被抓去当兵,没有东西吃;这也不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不会有庸医因为抽血,致人的生命于不顾。仰望星空,我们无比渺小,生命的长河缓缓驶过,我们连一朵浪花也溅不起来,但这又能怎样呢?我们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时候改变方向,但我们依然可以在内心保留着希望,保留着那颗不敢放弃的跳动的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