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山居四季生活
查看话题 >你有你的外卖,我有我的市集
1
“夕阳照着我的小茉莉~小茉莉~海风吹着她的发~她的发~”
顶着一点钟的日头,我和sasa哼着《小茉莉》往山上的集市走去。
这条去市集的路,我们走了七个月,从冬天寒风凛冽的40分钟,到现在日头当空的40分钟,不长不短,微信运动的10000步,正好今日份运动量。

路的起伏不大,不难走,只是一路没有遮蔽,又是狭窄的两车道,人只能走在路牙子上,风大,日头大,走到一半便能出一身汗。
夏天尚且难过,寒冬腊月时更是痛苦了。
贵州的冬春多雾,两个小小的人影在寒雾中彳亍,寒风灌进衣领,帽子给吹歪了,但冻成坨坨的手一点都不想伸出来纠正它。
那会子总在想,为什么同在寒风中,手总比脸怕冷?想了想,大概是因为脸皮厚吧。

冷天的路上,我们最是盼望那一趟跟山头和天空一样的靛青色班车。
运气好的时候,出村口5分钟便能遇到。先是一阵哐当当的车声,再是两声狂怒的喇叭,然后才看见班车徐徐停在前面几米远,再一声哐当,车门打开,暖气扑面而来。
我们抬起僵硬的腿爬上车,投了四块钱,然后窝在座位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等冻僵的细胞满满融化。

7、8分钟后,细胞刚活过来,就该下车了。然后迅速钻进一家羊肉粉馆子,点两碗十块钱的带皮羊肉粉,热热肠子再说。
先喝一口油滋滋的羊肉汤,让脚尖、指尖和脑门尖的细胞都活络起来,再慢悠悠地一口香脆辣一口白粉条一口香菜香葱碎,把粉嗦完,人就暖了。

到了夏天,班车班次少了,等不到车了,徒步个40分钟,喉头先忍耐不住,到市集第一件事,就是钻进凉飕飕的超市(自然是没有空调的,凉是因为室内阴凉)。
买一根绿色心情或者可爱多,解了口渴,通体凉快。

如此,赶集才算开了个头。
2
山上的赶集规矩很奇怪。一般赶集日都是农历日子,好记。比如老家是逢一、四、七的,而隔壁镇则是三和八。
可山上的赶集偏要跟国际接轨,轮星期,上周是周三,这周就是周二,下周周一。特别扭,不是经常赶集的人,哪里记得住。


别看山里山头,物价也不便宜,好多年没吃过绿色心情,昨天才知道它竟然卖4块钱一根了。
4块钱,能买两条卷粉做两次凉拌卷粉,或一袋够吃4餐的新鲜米粉了。

不过此去山下落差1500米、40多公里,蜿蜒山路不知要花多少油,外来的东西贵些也是应该的。
比如个头小小,肉不会超过三块的榴莲,要30多一斤,哇,我问完就闭嘴了,我可没矿啊。
今年第一个西瓜,10元3斤,买了个海碗大的,竟然也要17.5了,心痛。结果因为不太甜,小半个没吃完喂羊了,更心痛。
全镇只有一个鱼摊点,每天从山脚开车运上来的,江团16块一斤,啊,用江团做的酸汤鱼、洋葱焗鱼块、鱼头浓汤,比草鱼好吃不知多少倍,可惜一条江团就要7/80块,堪比牛肉,一个月只可奢侈一回。

就连苹果,也受到全国水果涨价影响,飘到了7块一斤,曾经,就在冬天,这里的丑苹果还是10元3斤呢,囤苹果的快乐日子一去不复返。
好在贵州也算物资丰饶,本地产的东西倒价格实在。
山上有草莓园,春天买了好几筐吃,均价也是15块左右一斤,而且刚从草莓园出来的,叶子翠滴滴的,鲜甜得很。

车厘子虽贵,小樱桃却便宜,10多块一斤便能买到。
罗甸杨梅,从10块降到了7-8块,个头比鹌鹑蛋要大一圈,新鲜酸甜。看在价格不贵的份上,我们也准备泡杨梅酒了。

山里人自己杀的牛、卖的牛肉,去年是35一斤,今年涨到38,却也比城里要便宜好多。何况现杀的牛,总有些热血淋漓的美味。
买的牛肉最爱炒着吃,Sasa炮制的酸菜牛肉、酸汤牛肉,每每想起都要流口水。买过一米长的牛尾,吃了三个月,炖了好几次罗宋汤,开胃得很。偶尔买的牛腩,砂锅一熬,软软嫩嫩的,能下好几晚饭。

炖牛腩

猪肉则徘徊在15-17一斤,据说都是山上人自己养的山猪。前几个月猪瘟肆虐时,城里的猪肉卖到跟牛肉一个价,人人闻猪色变,山里却不受一点影响,毕竟猪源在山上,“与世隔绝”着呢。
山猪的味道还是比城里的独特一些,尤其是猪皮,柔韧脆嫩的,最适合拿来烧烤。
就连我们也经常在冰箱存着带皮五花肉,存之前用蒜头调过味,等烧烤一上架,皮脆肉香,两人能吃一斤。
加上好吃又省事,烧烤成了我们的保留节目,每回朋友来,都要整一次,吃过的人,那叫一个流连忘返。

有时也拿五花肉切大件,放大料,做成红烧肉,年后我带了奶奶晒的菜干,垫在红烧肉下面一煨,浸润了所有肉汁香料,人间美味不过如此。
若是买梅肉,肥的剁碎做哨子,用来下面条;瘦的剁碎做肉末,用来烧茄子、炒豇豆。若买的大骨,就用盐腌成咸骨,炖咸骨菜干/萝卜汤;买的排骨,就做红烧。

总结起来是,家有sasa,如有一宝。
3
不过大鱼大肉的日子并不多,基本吃一顿肉,吃五顿素,尤其天热了之后,素菜有时候也比肉好吃。

赶集的时候本地菜农有专门一排临时摊点,一人一张塑料纸铺在地上,放着早上刚从菜地新鲜摘来的蔬菜野菜,菜叶上布着残余的露水和泥巴,嫩嫩的翠翠的,光看着就觉得心里一片绿意。

每回赶集,我们先去临时摊点,从头走到尾,蔬菜、根茎菜、调味菜买个齐全,价钱比固定摊点的便宜一半不止,这么一想,花17块买个西瓜也没那么愧疚了。
春天过后,临时摊点还会卖各色菜苗,我们的茄子苗、番茄苗、辣椒苗都是在这买的,一般是一块钱一把。碰到贵五毛钱的,sasa也很少讲价,她总说老人家太可怜了,不忍心。
等自家菜地的菜苗长起来,我们便可以省掉那80分钟了,想想都期待。

4
我们这山头是少数民族乡,经常能见到穿传统服饰的苗族、布依族人,当然不是旅游节目里披金戴银五彩斑斓的年轻姑娘,这里大多是蹒跚苍老的留守老人以及带娃在家的发胖妈妈。
穿着黑色或深蓝的底布,衬上明度极高的绿色、蓝色、粉色绣纹衬布,戴着同样斑斓的帽饰,朴素又浮夸,独特又日常。


前两周是苗族节日四月八,四里八乡的苗人都聚集到市集上,熙熙攘攘的,我们去凑热闹,还发现了一条卖苗族衣物和苗族乐器的临时街。


看着七八十的老奶奶也在兴致盎然地买新头饰,sasa也心动了,指着一块长1米宽30厘米、染了民族花纹的挂布,问店家价格,店家一看我们不是苗族人,眼睛一滴溜,说这是手工做的,很有民族特色,100块。
想起在大理的小店里,sasa看中了一件马褂,后背绣了漂亮的图腾,一问价格,600多。
Sasa放下挂布,感叹:我是穿不起民族服饰了。

5
气温升高后,市集多了更多食物种类,却少了一些缭绕的烟火气。
以往冷天时,个个摊点都在点一盆碳,几个人围着取暖,说话都细声细气的,似乎生怕唾沫熄了炭火,生怕热气从嘴巴溜走。冬天的市集,便总这样和乐融融。
到了夏天,到处都是明晃的白,灼人的热,为了穿透这些光热,人们的嗓音随之变大,步伐随之加速,帽檐互相碰撞,穿普通衣服和苗族衣服的人在碰撞,贵州话和苗语在碰撞,到处闹哄哄的,热腾腾的。

我们拉着小推车左推右挤(为了40分钟的路走得舒服些,特意买了小推车),迫不及待想走出人群,走回家去。
有天sasa问房东,为什么对面那家老放歌?(还用音响扩音,巨大声)房东笑嘻嘻的,说这样热闹啊,村里人讨厌安静嘛。

我想起在城里走路时,龟速的车,轰鸣的发动机,杂乱的脚步声,一排排的店铺里的询问、推销、讲价、大笑、大哭······人在人间,却感觉孤独。
而在村里,自动屏蔽对面房子的“天边最美的云彩”的话,白天能听见树叶沙沙,小鸟喳喳,母鸡咯咯哒,晚上能听见蛙声一片,风雨呼啸······人在田野,却感觉满足、富有,且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