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下面我要打的都是摘自蔡志忠佛经漫画里面的字。
正当我开始选取作者的前言,阿咪从书的前言上踩过去,路过我眼前蹲进自己的沙发。
世界之所以美妙,正因为世界上的物种很多,每个人可以从众多的选择中选取自己所需,而不要有所住而生其心地去分辨是善是恶。正如禅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铭》中所言: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这八个字是心经的主题,全名为《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近万卷的经典中,字数最少义理最丰的一部经典。其释义如下:
这是教导世人依照[般若]妙法修行,便可以度脱茫茫生死苦海,达到究竟安乐的彼岸,而亲证不生不灭之真心实相的一部经典。
当今世上五十六亿七千万人中,只有及其少数人是得到生命最高真理的觉悟者,我们称之为[佛]!
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姑且称之为[彼岸]。
而剩下的大多数错看生命实相、活在颠倒梦想世界里的众生,他们所处的世界我们姑且称之为[此岸]!
活在此岸的平凡的人们,他们有主观上的[我]……
他们处在任何时空就像一根针掉进一桶水一样,永远保持着自我,不肯溶入时、空的水中……
O般若:此为梵语:即智慧之意,也就是明白真理,认识事实。
O波罗蜜多:有到达彼岸、远离、度无极、究竟等意思,暗喻只要修行便可以从茫茫生死苦海中登上解脱的彼岸。
有我就有与时空对比出来的好、坏、贵、贱……
有了我,就有他们(外在的世界)……
他通过他自己的辨识工具: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接收到了外在世界的所传回来的信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于是这些资料进入了他的内心世界里……(受:信息识别与录像)
信息传进人的大脑后先存入资料中心,并进行比较……(想:信息比较。想是心之相)
用原本存有的资料与新信息比较,并加上自己一直在改变的感情标准进行分析、推理、决策,最后发出行为的指令。(行:口行,身行,意行。行就是三思及思的结果)
而这些内心所产生的反应与行为作用也因而造成了结果。(识:如果没有让口、身行动,也会存入想的部分、变成意识形态。)
这个因外在而起变化的内心世界,就叫做——受、想、行、识。
而内心世界以外的所有外在世界(包括自己肉身)就叫做——色。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圣者观自在菩萨,修习深妙般若,功行到了极点,能够观察了解诸法实相之真理,得到大自在,不为境界所转,又能救度迷途众生,具有[自觉觉他]的精神的时候……
O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是观照、了达的意思。自在是指解脱无碍。
O行:观行、功行,指修行而言。
O深:表示功行的超越。
外在世界的色与内心世界的受、想、行、识合称为——五蕴。
众生在有我、有对象的相对世界里,于是就有大、小…… 有美、丑…… 有顺、逆的分别心……
他们持有这种把自己独立起来与时、空对立的生活态度,我们称它为活在——色境。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察到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这一切众生造业受苦的根源即空,自然然而就没有一切苦厄的产生了。
◎照见:观照彻见,即能观之智慧。
◎五蕴:指所观之境,即色、受、想、行、识;蕴是聚积。总之,『色』是物质的一切现象,如颜色或声、香、味,而其他四者是精神的一种作用,相当于心理学上所说的『感情(受)、观念(想)、意志(行)』 。
◎度:度脱。
◎一切:世间所有的痛苦和灾难是无量无边的,因此『一切』概括。
◎苦:包含了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僧会、五阴炽盛等八苦。
空◎无诸相曰空。
不著世间如莲花,
常善入于空寂行。
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 。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弗呀!物不能离开精神而存在;相对地,精神也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你要知道,缺了物质就失去了现实的作用,少了精神则失去思想的活动。换句话说,物质的本体就是空,空的现象就是物质。除了色蕴之外,五蕴中的受想行识等四蕴也是相同的道理。
而活在彼岸的觉悟者们,他们活在世界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他们活在任何空间,就无我地把自己融入那个空间……
他们活在任何时间,就无我地把自己融入任何时间……
(他观花时)我即是花,我即是香……(他听雨时)我即是雨,我即是雨声。
◎舍利子:梵语为舍利弗,据说他原是一位婆罗门教的僧侣,有一天巧遇释迦牟尼的弟子,从那里听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当作如是说 。』这几句至理名言,便投释尊座下,皈依做佛弟子。
◎色:宇宙所有一切存在的现象。
◎空:宇宙万有之本体,即真空妙理,而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空间。
◎不异:有两种解释,一是 指同为一体,没有差异;二是不能离开的意思。
我即是生!我即是老!我即是病!我即是死!
他无我地消灭了自我,对于外在世界的一切变化,他都真诚地承认、面对、接受,并喜悦地仔细品尝任何一片时空……
他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态度,就像一粒盐融入一桶水一样……
盐溶入水,把自己化为亿万个分子……自己虽消失了,但每一部分的水都有咸味。
在时空的水桶里再也找不到自己,而与整个时空融而为一。
他像无量光一样,布满整个空间……
像无量寿一样,布满整个时间……
他的这种生活态度的境界,我们称之为……『空』
◎“色”是被心造成的形相;因而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 。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舍利弗啊!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四谛诸法的现象虽然是假的,然而它的本体却是真空实相,真常不变、至圆至极的,本来就没有所谓的缘聚为生。缘尽为灭;也没有出障为净,入流为垢;悟时为增,迷时为减等虚妄之假象。
如果世界是一片草原,每个人是一根小草……你自认为自己是一根小草,你就是活在此岸的『色境』 !
如果你自认为你即是草原本身,那么你即是活在彼岸的『空境』 。
如果世界是一片大海,每个人是一滴海水……你自认为是一滴海水,你就是活在『色境』……
如果你自认为自己即是大海本身,那么你即是活在『空境』 。
◎是:作『此』字解,是指『法』一词。
◎诸法:指五蕴(色受想行识)、十二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四谛(苦、集、灭、道)。
◎空相:真空实相,也就是人的真心之相,是永恒不变的。
这个此岸与彼岸其实是同一个时空……
只是处于这时空中的人的态度不同,活的境界便有所不同。
所以佛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一个人处在任何时间、空间中,要像一粒盐溶入一桶水一样……
一粒盐刚掉入一桶水时,有我有水……当它溶入水之后,便无我无水,消失了自己,无我地把自己融入了时空的每一部分。
把自己溶入一桶水,你就拥有了整桶水……把自己融入所处的时空中,你就拥有了整片时空。
◎是故:承上启下之词,在这里上承诸法空相,启下文无色,无受想行识。
◎空中:指真空实相理体之中。
◎无:这一段落中所有的『无』字都是空的意思。
◎乃至:在文章中这是一种省略用法,没有把十八界的名称一一说出,只举出最初之眼界,以及最后之意识界。
大多数人都老是背负着过去,期盼着将来,而没有活在现在……
要做一个融入于当下的人啊……别当一个背负过去与企盼着未来的奴隶啊!要像一艘随时空而流的船啊……
『水到那里,船就到那里,船到那里,人就到那里,人到那里,心就到那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因此,依据真空实相的理体来说,不但没有凡夫流转门的生死轮回之相状,由迷而成凡的十二因缘;同时也没有圣者还灭门的解脱生死的法门,由悟而入圣的十二因缘。这样一来既没有无明(烦恼),也就不会有老死,自然就没有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了。
◎无明:一切烦恼的总称。十二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总而言之,本经彰显般若真空理体,所以没有生死『苦』得感觉,没有贪爱的『集』因可断,又没寂『灭』的涅盘可证,更没有解脱的『道』法可修。因为自性本来解脱没有生死可舍,本来清净没有烦恼可断,本来空寂没有涅盘可证,本来具足没有菩提可修,此为佛陀修证的结果。
宇:
上下四方叫做“宇”……
从最近最近……到最远最远……包含所有的空间,所以无尽无穷。
宙:
古往今来叫做“宙”……
从最初最初……到最后最后……包含所有的时间,所以无始无终。
正当我开始选取作者的前言,阿咪从书的前言上踩过去,路过我眼前蹲进自己的沙发。
世界之所以美妙,正因为世界上的物种很多,每个人可以从众多的选择中选取自己所需,而不要有所住而生其心地去分辨是善是恶。正如禅宗三祖僧璨的《信心铭》中所言: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这八个字是心经的主题,全名为《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近万卷的经典中,字数最少义理最丰的一部经典。其释义如下:
这是教导世人依照[般若]妙法修行,便可以度脱茫茫生死苦海,达到究竟安乐的彼岸,而亲证不生不灭之真心实相的一部经典。
当今世上五十六亿七千万人中,只有及其少数人是得到生命最高真理的觉悟者,我们称之为[佛]!
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姑且称之为[彼岸]。
而剩下的大多数错看生命实相、活在颠倒梦想世界里的众生,他们所处的世界我们姑且称之为[此岸]!
活在此岸的平凡的人们,他们有主观上的[我]……
他们处在任何时空就像一根针掉进一桶水一样,永远保持着自我,不肯溶入时、空的水中……
O般若:此为梵语:即智慧之意,也就是明白真理,认识事实。
O波罗蜜多:有到达彼岸、远离、度无极、究竟等意思,暗喻只要修行便可以从茫茫生死苦海中登上解脱的彼岸。
有我就有与时空对比出来的好、坏、贵、贱……
有了我,就有他们(外在的世界)……
他通过他自己的辨识工具: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接收到了外在世界的所传回来的信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
于是这些资料进入了他的内心世界里……(受:信息识别与录像)
信息传进人的大脑后先存入资料中心,并进行比较……(想:信息比较。想是心之相)
用原本存有的资料与新信息比较,并加上自己一直在改变的感情标准进行分析、推理、决策,最后发出行为的指令。(行:口行,身行,意行。行就是三思及思的结果)
而这些内心所产生的反应与行为作用也因而造成了结果。(识:如果没有让口、身行动,也会存入想的部分、变成意识形态。)
这个因外在而起变化的内心世界,就叫做——受、想、行、识。
而内心世界以外的所有外在世界(包括自己肉身)就叫做——色。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圣者观自在菩萨,修习深妙般若,功行到了极点,能够观察了解诸法实相之真理,得到大自在,不为境界所转,又能救度迷途众生,具有[自觉觉他]的精神的时候……
O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是观照、了达的意思。自在是指解脱无碍。
O行:观行、功行,指修行而言。
O深:表示功行的超越。
外在世界的色与内心世界的受、想、行、识合称为——五蕴。
众生在有我、有对象的相对世界里,于是就有大、小…… 有美、丑…… 有顺、逆的分别心……
他们持有这种把自己独立起来与时、空对立的生活态度,我们称它为活在——色境。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察到色、受、想、行、识五蕴,都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这一切众生造业受苦的根源即空,自然然而就没有一切苦厄的产生了。
◎照见:观照彻见,即能观之智慧。
◎五蕴:指所观之境,即色、受、想、行、识;蕴是聚积。总之,『色』是物质的一切现象,如颜色或声、香、味,而其他四者是精神的一种作用,相当于心理学上所说的『感情(受)、观念(想)、意志(行)』 。
◎度:度脱。
◎一切:世间所有的痛苦和灾难是无量无边的,因此『一切』概括。
◎苦:包含了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僧会、五阴炽盛等八苦。
空◎无诸相曰空。
不著世间如莲花,
常善入于空寂行。
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 。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弗呀!物不能离开精神而存在;相对地,精神也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你要知道,缺了物质就失去了现实的作用,少了精神则失去思想的活动。换句话说,物质的本体就是空,空的现象就是物质。除了色蕴之外,五蕴中的受想行识等四蕴也是相同的道理。
而活在彼岸的觉悟者们,他们活在世界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他们活在任何空间,就无我地把自己融入那个空间……
他们活在任何时间,就无我地把自己融入任何时间……
(他观花时)我即是花,我即是香……(他听雨时)我即是雨,我即是雨声。
◎舍利子:梵语为舍利弗,据说他原是一位婆罗门教的僧侣,有一天巧遇释迦牟尼的弟子,从那里听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当作如是说 。』这几句至理名言,便投释尊座下,皈依做佛弟子。
◎色:宇宙所有一切存在的现象。
◎空:宇宙万有之本体,即真空妙理,而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空间。
◎不异:有两种解释,一是 指同为一体,没有差异;二是不能离开的意思。
我即是生!我即是老!我即是病!我即是死!
他无我地消灭了自我,对于外在世界的一切变化,他都真诚地承认、面对、接受,并喜悦地仔细品尝任何一片时空……
他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态度,就像一粒盐融入一桶水一样……
盐溶入水,把自己化为亿万个分子……自己虽消失了,但每一部分的水都有咸味。
在时空的水桶里再也找不到自己,而与整个时空融而为一。
他像无量光一样,布满整个空间……
像无量寿一样,布满整个时间……
他的这种生活态度的境界,我们称之为……『空』
◎“色”是被心造成的形相;因而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 。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舍利弗啊!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四谛诸法的现象虽然是假的,然而它的本体却是真空实相,真常不变、至圆至极的,本来就没有所谓的缘聚为生。缘尽为灭;也没有出障为净,入流为垢;悟时为增,迷时为减等虚妄之假象。
如果世界是一片草原,每个人是一根小草……你自认为自己是一根小草,你就是活在此岸的『色境』 !
如果你自认为你即是草原本身,那么你即是活在彼岸的『空境』 。
如果世界是一片大海,每个人是一滴海水……你自认为是一滴海水,你就是活在『色境』……
如果你自认为自己即是大海本身,那么你即是活在『空境』 。
◎是:作『此』字解,是指『法』一词。
◎诸法:指五蕴(色受想行识)、十二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四谛(苦、集、灭、道)。
◎空相:真空实相,也就是人的真心之相,是永恒不变的。
这个此岸与彼岸其实是同一个时空……
只是处于这时空中的人的态度不同,活的境界便有所不同。
所以佛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一个人处在任何时间、空间中,要像一粒盐溶入一桶水一样……
一粒盐刚掉入一桶水时,有我有水……当它溶入水之后,便无我无水,消失了自己,无我地把自己融入了时空的每一部分。
把自己溶入一桶水,你就拥有了整桶水……把自己融入所处的时空中,你就拥有了整片时空。
◎是故:承上启下之词,在这里上承诸法空相,启下文无色,无受想行识。
◎空中:指真空实相理体之中。
◎无:这一段落中所有的『无』字都是空的意思。
◎乃至:在文章中这是一种省略用法,没有把十八界的名称一一说出,只举出最初之眼界,以及最后之意识界。
大多数人都老是背负着过去,期盼着将来,而没有活在现在……
要做一个融入于当下的人啊……别当一个背负过去与企盼着未来的奴隶啊!要像一艘随时空而流的船啊……
『水到那里,船就到那里,船到那里,人就到那里,人到那里,心就到那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因此,依据真空实相的理体来说,不但没有凡夫流转门的生死轮回之相状,由迷而成凡的十二因缘;同时也没有圣者还灭门的解脱生死的法门,由悟而入圣的十二因缘。这样一来既没有无明(烦恼),也就不会有老死,自然就没有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了。
◎无明:一切烦恼的总称。十二因缘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总而言之,本经彰显般若真空理体,所以没有生死『苦』得感觉,没有贪爱的『集』因可断,又没寂『灭』的涅盘可证,更没有解脱的『道』法可修。因为自性本来解脱没有生死可舍,本来清净没有烦恼可断,本来空寂没有涅盘可证,本来具足没有菩提可修,此为佛陀修证的结果。
宇:
上下四方叫做“宇”……
从最近最近……到最远最远……包含所有的空间,所以无尽无穷。
宙:
古往今来叫做“宙”……
从最初最初……到最后最后……包含所有的时间,所以无始无终。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