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依恋人格障碍的特征和成因
人的依恋类型是组成个人性格气质的一部分。回避型依恋在人群中占有20%的比例,其在人际交往中的主要表现是回避亲密,甚至是恐惧亲密。回避型依恋的内心往往有一道亲密度的分界线,一旦他人对其过分亲密,靠近了这条心理警戒线,回避型就会立马警觉起来,并开始试图向后撤退,以此拉开距离。回避型依恋对于婚姻关系来说,不论是对其伴侣还是本人都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也让回避型依恋者本人深陷情绪的泥潭无法自拔。除此之外,由于渴望独立与自由的生活,回避型往往不愿意去依赖与信赖他人,因为他们坚信:这个世界,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相信。习惯于回避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不愿意正面解决问题,不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与想法,因此,回避型依恋的人际关系往往是被动与消极的。 回避型依恋常见的具体表现: a.我不愿意和他人分享内心深处的感受。 (不沟通) b.当他人与我过分亲近的时候,我会感到不安。 (不亲近,不关心) c.遇到问题就逃避,拒绝一切负面评价,一切问题外归因,动不动就拉黑。 d.除了至亲,几乎没有真心朋友,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沉默不语,害怕说错被人嘲笑。(不回应)
e.在亲密关系中,随时做好离开的打算,目的就是保护自己的安全感。
回避型依恋是三种依恋类型中最复杂的一种。心理学表明:亲密关系满足的是我们的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是人性的最基本需要。人的亲密关系问题是心理问题最重要的外在表征。童年时期与母亲的关系指向家庭内部,影响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回避型依恋类型成因于童年时期的原生家庭,但结果会显现于成人后的亲密关系中。由于童年时期的需求从不被满足,一次次的失望累积导致内心深处的自卑。
心理医生在精神分析的课上说:“你去看所有的回避性人格倾向的人,在他们婴儿时期的时候,基本都是遭到了来自妈妈的情感虐待的,这个虐待就是忽略孩子的需要,不管是情感需要还是独立的个人意志的需要,当妈妈一直忽略孩子的需要的时候,孩子就不会再对妈妈表达自己的需要,但在内心里隐藏了对这个世界的深深的恨意,和自己不被他人“看见”的存在忽略,也类似于一种存在丧失,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以后,终身都需要身边的人“看见”他的意志,一旦有任何忽略他的意志的时候,别人的愤怒反应是3分,他的愤怒反应是9分。但是,他们同样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被忽略的痛楚,那么,通过不和你说话,拉黑电话微信,狠狠地惩罚你,这个世界上,惩罚一个人最狠的手段是什么,就是不理你。当然,这一切,不是 发生在意识层面,他们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内心,积攒了如此多的愤怒,而那个原始的愤怒,是来自他们亲爱的妈妈,根本不是眼前的这个配偶。 回避性人格倾向的孩子,在长大以后,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需要的,哪怕在亲密关系里,他们也不会,他们更希望对方是自己肚子里的蛔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果通过语言,直接地去向他人呈现自己内心的需要,对于他们来说,犹如会面临灭顶之灾一样的痛楚。 在他们的婴儿时期,他们通过不断地哭,希望妈妈知道自己饿了,自己拉便便了,自己无聊了,希望妈妈可以关注自己的需要,妈妈来是会来,但每一次,妈妈的服务里,有着不耐烦,没有爱在里面。妈妈满足服务的时间,也总是延迟和不及时的。这是不断地给婴儿挫折的时候,最后婴儿绝望地知道了,妈妈对自己需要的回应里,有一种叫冷漠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对于一个婴儿来说,是一种有毒的东西,所以,这个婴儿从此关闭向他人表达自己需要的大门,因为在他们心目中,一旦他们发出需要的请求,得到的都是伤害。” 回避型人格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逃避”,因为她们内心不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些事情!她们不具备爱的能力,习惯性外归因,推卸所有的责任!逃避是他们唯一能做的。冷暴力!极度缺乏安全感!他们会做好被拒绝、被抛弃的准备,既害怕那个时刻的到来,又盼望那个时刻的到来。
回避型人士更倾向于对恋人做出负面评价。更有甚者,他们还发现,即使恋人给了他们支持、温暖和关爱,他们依然毫不留情地对恋人加以贬损。这种行为模式的根源在于回避型人士不接受亲密感。当他们感受到恋人的真切关怀时,他们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贬低恋人关爱的价值,以便使自己保持心理平衡,继续排斥亲密感。
回避型依恋者之所以选择用逃避的方式处理问题,根本原因是内心深处的内在冲突机制没有解决好。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真正理解回避者本人并能稳定支持的人帮助回避者做出改变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