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收集~[在中国“有钱人”是谁?]
[在中国“有钱人”是谁?]
[1]
2009年12月06日 星期日 15:15
权威报告指中国91%亿元户是高干子女
6月25日《时代周报》讯:中国在社会财富增长加速的同时,出现了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倾向。在日前召开的政协十一届常委会上,中国财富的“集中度”正在受到政协常委和委员的热切关注。
蔡继明委员说:“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
“有钱人”是谁?
查阅了几组权威数据显示,中国财富的确在以全球最快的速度流入富人钱包。
2007年5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指出,在中国,0.4%的家庭占有70%的国民财富;而在日本、澳大利亚等成熟市场,一般是5%的家庭控制国家50%—60%的财富。
2008年8月,美林集团与欧洲最大的咨询公司凯捷咨询在北京联合发布的《2008亚太财富报告》指出,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41.5万位个人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富人。从财富平均拥有量来看,中国百万富翁人均掌握资产达510万美元,高于340万美元的亚太地区平均值。
专家指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财富最为高度集中的国家。中国财富向富人的集中度正在以年均12.3%的加速度在增长,是全球平均增速的2倍。
而中国国内的一份报告,则清晰地表明了社会财富集中在什么人手上。据国务院研究室、中央党校研究室、中宣部研究室、中国社科院等部门一份联合调查报告的数据,截至2006年3月底,中国内地私人拥有财产(不含在境外、外国的财产)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有27310人,超过1亿元以上的有3220人。在超过1亿元以上的富豪当中,有2932人是高干子女。他们占据了亿元户的91%,拥有资产20450余亿元。而考证其资产来源,主要是依靠家庭背景的权力资本。
不患寡而患不公
3.8亿元一套的别墅,1.4亿元一架的游艇,4300万元一辆的汽车,1800万元一只的腕表,天价奢侈品纷纷登场。
6月10日,《福布斯》中文版首次发布的“中国奢侈品市场调查”显示,当全球陷入经济衰退之际,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奢侈品品牌最看好的市场。6月22日,“中国第一豪宅”汤臣一品一天内卖出了5套,均价每平方米11万元。这并非个案。5月底,深圳华侨城推出的7套别墅一天全卖光,均价每平方米12万元。
在蔡继明看来,正是这种大部分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格局,导致了中国的畸形消费现象。
目前,畸高的房价成为财富过度集中的一种典型体现。对中国的中产阶级有着深入研究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表示:“高房价成为中国中产阶级成长的主要障碍。在中国,收入差距的拉大不仅伤害着底层的人民,也开始伤害中产阶级。”
可以被划为中产阶级之列的副厅级干部、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在6月20日表示,“以目前的广州楼价,有七八成广州市民买不起房。”他还以自己为例说明,“广州很多房子价格超过2万元/平方米了。我是副厅级职称,每月工资8000多元,两个月工资也买不起一平方米的房子。”
据资料显示,如今出现了中产塌陷的M型社会倾向,精英循环与精英结盟成为一种定型,其他阶层的发展空间不断遭到侵占。1994到2004年10年间,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生存环境恶化,全国有770万家个体户消失;相反,垄断行业占有了全民资源,垄断企业并无企业精神,它们只是权力的衍生品。
难解权力魔咒
《法国大革命讲稿》作者、19世纪英国知识界和政治生活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阿克顿爵士说过一句被后人广为引用的话:“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当下的中国,改革的聚焦点,仍然是如何对过度集中的权力进行限制。
“倘若不从根本上解决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就无法阻断这样的循环链条:社会不公平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必然地阻碍科教和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放缓,最后痛苦的承受者必然是底层百姓;老百姓的痛苦又会转化为对利益集团的痛恨,从而给社会的动荡埋下了伏笔。”一位分析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周晓虹说:“改革30年来,能够肯定的是,经济的总量确实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资源的分配,我们从来没有看到向好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曾言,如果改革造成了两极分化,那改革就是失败的。目前,解决贫富两极分化,在周晓虹看来困难重重:“讲白了就是要对权力进行限制,但是在目前格局下,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而且,30年中间我们看到,经济总量在越来越增加,权力对经济的掌控是越来越高,而不是越来越低。格局不改变的话,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而不是越来越轻。”
[2]
中国有钱人都是谁?年均41岁 主要从事房地产业
时间:2010-01-14 17:22:40 点击:907次 【发表评论 (2)】
胡润百富十四日在上海发布的《至尚优品——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显示,中国千万富豪的平均年龄为四十一岁,其中以男性居多。报告还指,这部分人群更为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平均拥有假期十六天,有三分之一的富豪不喝酒,近半数不抽烟。
从二00五年开始,胡润百富一直研究中国富豪阶层的品牌认知、消费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与偏好,力图对中国富豪阶层的生活形态变化做出描述。
今年,胡润百富在生活方式报告中,全面分析了一、二、三线城市富豪、男女富豪、老少富豪以及亿万富豪与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为此,从二00九年的四月到十一月间,胡润百富面对面地访问了三百八十三位个人资产千万以上的中国富豪,其中六十六位资产过亿,男女比例为七比三。
研究显示,中国千万富豪平均拥有三辆车,四点四块手表,主要从事服务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他们喜欢收藏手表、珠宝、古代字画和当代艺术品,且自行购买多,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研究表明,中国一线城市富豪和二、三线城市富豪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整体来看,一线城市富豪平均年龄四十岁,二、三线城市富豪平均年龄四十三岁;女性富豪在一线城市比在二三线城市更多;相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一线城市富豪财富来自于工资和投资收入的比例更高,而相对于一线城市来说,二、三线城市富豪来自于房地产行业的更多。
对比受访富豪的平均水平,亿万富豪更有其特别之处。首先,他们平均年龄更高,为四十三岁,且近一半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上;男性比例高,占八成以上,财富来源以企业所有权居多。在企业家社会责任方面,他们认为引领行业和纳税更为重要。
记者还发现,对中国未来经济非常有信心的富豪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二,表示没有信心的减少了百分之七,这说明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正有所减弱。但是富豪们积极投资的热情相较去年还是有所下降,接近四成的受访富豪都倾向于规避风险。
[3]国内富人“哪来的钱”?
http://money.163.com/09/1214/10/5QG502S500253G87.html
两周前,我在自己的专栏文章《中国一直在“补贴”西方?》中谈到了中国大城市某些物价比西方还贵这一现象,并试图探讨其中的原因,引来了很多读者评论。
其中一位读者发贴,这样问道:“作者写的东西我也不否认,但是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还那么有钱,国内好一些的饭馆爆满,出一次国,回来就是大包小包。什么文艺演出,都是几百元的票价,还坐得满满的。都是哪里来的钱?”
其实,这也是我内心的疑惑。常理告诉我:如果中国大城市存在着比西方还贵的物价,那就一定有比西方还富的人群在支撑着这种物价。我今年在北京生活了半年多,所见所闻,确实验证了这一常理。
当然,这类富人在整个中国所占比例极小,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特别大,即使极小的比例,绝对人数也不少。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最近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富人的研究报告,报告称,2008年中国拥有百万美元资产的家庭不到中国家庭总数的0.1%,但拥有45%的总财富,半数以上的百万美元资产家庭集中在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和山东六个省市。
别的地方我不清楚,我只谈谈我生活过的北京。我的感觉是:即使是在北京,富人也是少数,但由于灰色收入的存在,北京能够支撑比西方还贵的物价的消费者比例应该大于0.1%。半年多的北京生活,我算是亲身见识了这些北京人的“不差钱”:他们开着好车,戴着名表,经常去高档餐馆吃饭,豪华**泡澡,卡拉OK歌厅飙歌,灯红酒绿之处按摩、洗脚……他们花钱时出手之大方、之豪爽,应该不比西方同类逊色,有时甚至更胜一筹。
随之而来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
这些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人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产物,包括私企老板、外企的高薪雇员、律师、咨询师、会计师等高级专业人员、歌星、演员等娱乐圈名人;第二类人是中国房市和股市两大市场的受益者,包括房地产开发商、股市庄家、资本玩家和一些成功的炒房者和股民;第三类人则是吃“官粮”者,包括党政机关的中高层官员、国有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切记:不要小瞧第三类人的资产和消费能力,虽然他们工资单上的收入看上去远远低于前两类人的资产,但正如一首民谣所说,他们“工资基本不动”,吃饭“有地儿报销”,购物“有人买单”,而且还有很多的“外快”,也就是所谓的“灰色收入”。
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读者的疑问:这些人“都是哪里来的钱?”
第一类人和第三类人获取财富的方式,不用我多说,或白、或黑、或灰,中国老百姓有很多议论,中国媒体有很多讨论,经济学家也有很多研究,例如,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曾经带领课题组进行过有关灰色收入的调查,得出结论称,2005年中国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被统计到的灰色收入总计4.4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24%,而有机会获得这些灰色收入的人,原来就是高收入阶层或权力阶层。但第二类人的财富究竟“都是哪里来的?”我则一直似懂非懂,稀里糊涂。
从北京回到伦敦后,有一天我去一位在上海做生意的英国华裔朋友家玩,聊起了这个话题,他的一番话,至少让我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的富人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这位朋友说,在北京、上海等中国大城市中,历时10多年、至今尚未完成的房地产商品化运动、旧城改造运动和城市扩张运动,加在一起,等于是一场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富运动”。首先是掌握土地拍卖权的官员们:地方**高价卖地,使地方**的财库鼓了起来,官员们也因此富了起来;其次是房地产商们:他们在拍来的土地上盖房子,然而再高价卖给消费者,紧跟着也富了起来;接下来是各类投机性炒房者们:他们搭乘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房价飙升的快车,买进卖出,也迅速地富了起来;最后是旧城改造运动和城市扩张运动的受益者们: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一部分老市区居民和“被城市化”的原郊区农民成为一波一波的拆迁活动的受害者,他们被地方**和开发商剥夺和侵害,沦落为城市贫民,但其中另外一部分人,则通过讨价还价、甚至做“钉子户”等方式,为自己维权争利,成功地在这场“造富运动”中分得了一杯羹 ……总之,这场通过卖地和盖房子而起的“造富运动”,就像一道点石成金的魔杖,点到之处,一批又一批大大小小的富翁们因此“被”制造了出来。
“听上去,好像仅仅是拆老房子、盖新房子这样一种城市翻新过程,就‘翻'出了一个新富阶层,”他接着说,“但实际情况是,仅仅造房子是造不出一个新富阶层的,房子需要有人买,而北京、上海等中国大城市的房子,其买主是全中国的有钱人,甚至包括某些外国的有钱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来自全中国和全世界的部分金钱,共同滋养、培育了北京、上海等地的新富阶层。”
听了他这一席话,我仿佛茅塞顿开:我甚至连想起了今年上半年我在北京的某些生活片断。那些不连贯的生活片断,经这位朋友如此点拨,也都纷纷自动互相连接起来,并具有了意义。
我在北京生活期间,曾经住过两个小区。从小区内有游泳池、健身房、足浴中心、宠物医院等设施来看,这两个小区均可算做中产阶级小区。我喜欢游泳,泳后顺便泡泡桑拿。在我最初住过的那个小区,我泡桑拿时常常遇到本小区的三个业主:两个老板,一个官员。其中一个老板是广东人,在北京做化妆品生意,故在北京置业;另一个老板原来是所谓的“山西煤老板”,后来通过买房、炒房,“洗尽”了手指缝中的煤黑,摇身一变,成为京城房老板,现在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房租;至于那位官员,则单位不明,官职不祥,因为他常常对此含糊其辞,我也不好细问,但听话听音,我大概可以猜出他在涉外经贸部门工作,他常常对那两位老板抱怨自己没钱,但他开的汽车,却与那两位老板不相上下:他的车是宝马。
这个生活片段,似乎验证了北京业主来自全国的说法,也验证了**官员“工资基本不动”的那首民谣。
我最后住过的那个小区,业主的收入略低一些,主要是**官员、国企员工、外企或私企的“小白领”。例如,我最要好的“泳友”之一,是北京一家旅行社的普通导游。时值盛夏,我们游完泳后常到泳池外的树荫下乘凉聊天。他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特别健谈。他的工作似乎不忙,他的说法是:他就职的那家旅行社是国企,游客不多,效益不好,因此他的收入也不高,每月只有两千多元人民币的工资,但这份工作的好处是,他平时不用去上班,只有等到游客人数足够时,他才会组团带游客去外地游玩,因此即使是平时上班时间,他也有很多时间去健身房和游泳池锻炼。但一直令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是,他也似乎“不差钱”:他在本小区拥有一套三室一厅的公寓房,开着一辆奥迪牌汽车,每天游泳后,也经常与一帮小区里的“酒友”去附近的餐馆去吃饭喝酒……直到有一天我们闲聊时,我才明白:他在旅行社每月领取的两千多元人民币的工资并非他的主要收入,他在市中心还有两处房产,一套租给一家住户,租金三千多元,另外一套租给一个餐馆,月租一万五千元。当然了,后来我又听其他人说,导游的灰色收入也不低……
这个生活片段,似乎验证了北京市区的老居民只要有几处房产至少都不属于“弱势群体”的说法,更验证了国企员工工资不代表其全部收入的说法。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30多年,其间没有经历过大的衰退,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谜,有人说,谁能给出谜底,谁就应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在我看来,更大的一个谜是:那些“先富起来的”中国人,究竟是怎么富起来的?其真相、其谜底更是被层层迷雾所缠绕,被种种神话所包裹,站在中国之外的人,如同隔雾看花,越看越迷糊,站在中国之内的人,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使是官方的统计数字,也被五花八门的地下经济、灰色收入所扭曲,无法成为判断真伪虚实的依据,甚至就连王小鲁的4.4万亿元灰色收入之说,也有很多推测的成分,因为你无法精确地界定和计算“灰色”的东西。
我索性放弃为每一个疑惑提供既明确、又全面的答案的徒劳努力,不妨提一些问题,以激读者讨论;抛几块砖头,以引专家之玉。即使引来的不是玉石,而是同样的砖头,在砖砖互撞的过程中,也许就能撞出真理的火花。
[4] 暴强的中国富人心理 2010-03-26 16:10:06
中国的有钱人越来越多,2009年中国的富裕人口数量首次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百万富翁人口第四多的国家,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美国“美林全球财富管理”机构和法国“凯捷咨询”公司发布《2009亚太区财富报告》显示,在全球金融危机与市场震荡中,亚太区富翁减少14.2%,而中国的富人数量缩水幅度相对较小,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有36.4万名百万富翁,较上年同期的41.3万人减少了11.8%。而最新出炉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可投资资产在800万元-1000万元的富翁达到了30万人,个人持有可投资资产达1亿元以上的接近1万人。
中国富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几个富太太一起去国际顶尖奢侈品牌店购物。一位太太看中了一条大红色、标价5万的裙子,试穿后并不合身,不过她还是买了,要求店家修改,过几天再来取。女主人的宅邸从电视上看十分豪华,她展示了一下自己喜欢的东西,一下拿出了十多只价值百万以上的欧洲名表,齐齐陈列在高级丝绒中。
以上只是富人生活得一个瞬间,中国人普遍有仇富心理,但自己又非常想成为富人。不可否定,在整个社会当中,富人占有了很大比重的财富,成为了商家抢夺的焦点所在。比如我们的调查表明富裕的客户对价格不是特别敏感,他对你说要花多少钱买这些东西,他不是特别注意。在投资领域,你跟他说我们的产品能够让你获得6%的收益或者获得9%的收益,他也是不在意的。你的一个富人客户会超过100个甚至1000个普通客户的贡献,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可以用最大的精力维护比较少的金字塔顶端的客户。我们对于这类人群的行为心理研究也就具有非常大的价值。
第一部分,富人的物种起源
----有钱人是如何变为有钱人的呢?
有一个全球调查,专门研究富人如何取得财富。在这份调查中有这么几个取得财富的渠道选项:拥有一家私人公司、从事专业工作、继承父母遗产、配偶保险金、在一家企业里工作、投资致富。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在亚太地区,尤其是日本、印尼、香港,有超过30%的富人是通过继承财富的方式获得财富的。而排名第一位的获得财富的来源就是开办企业,在韩国、新加坡、台湾有40%左右的富人通过经营企业获得财富,在中国更是高达62%的比例。也许有人会说,不对呀,很多富豪都是投资致富的,但事实上根据这几年欧美几大投资银行的调查来看,投资是没有办法致富的。其实做财富管理真的不是在帮客户赚很多钱,而是在引导客户人生规划和财富的方向,理财就是理心,通过财富管理,让富人能够更好的生活,财富上追求稳健发展的套路。
富人也分初、中、高级,我们尤其青睐于最最富裕的那部分客户,在中国,不到1%的人拥有这个国家超过60%的财富。中国的投资市场很大,不过财富管理这个市场最重要的就是客户。毕竟足够有钱才有可能去理财,可以去购买各种理财产品,我们的金融机构就可以获得比较高的利润,现在国内私人银行对于此类客户的争夺已经白热化。
第二部分富人的区域分布
《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全国共有5个省市的高净值人士数量超过2万人,分别为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其中广东省的高净值人士数量最多,2008年末达到了4。6万人,占全国15%的份额。
不过,我们还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大城市。麦肯锡预计,中国四分之三的新增富裕消费者来自四大城市之外的地区,尤其是一些新兴地区。
第三部分中国富人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购买力强大,购买欲望强。据公开资料,温州奢侈品展2007年现场成交8000万元,2008年达到1.2亿元,2009年也达到1亿元。我们处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富人普遍希望通过很多外在的品牌来提升自己,表明自己的身份。有报告显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有两个不同点:第一,在中国购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个市场的主导者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另外,对于中国人来说,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房屋、汽车、合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仍然不够富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高密度人群助长了消费中的攀比之风。中国富人的消费风暴席卷全球,巴黎的商店,中国的游艇展,豪华车展览等等。福布斯研究院一份关于千万富翁的研究报告称,这些富豪平均年消费达200万人民币。万事达卡近日一份奢侈品市场报告称,预计2016年中国年轻富裕族的奢侈品消费额达264亿美元,而年长富裕族的消费额将达180亿美元。
第二个特点年龄较轻。这也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决定的,富人阶层都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之前的中国是平均主义,贫富差距不大。中国富裕消费者的平均年龄要比美国和日本的消费者年轻20多岁,其中约80%年龄都在45岁以下,而美国45岁以下的富裕消费者仅占30%,日本仅占19%。这对企业是个好消息,这将意味着他们有更长时间去享受和消费。
第三个特点,崇拜对国外品牌和大品牌,只买最贵的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人都很崇外,富人也不例外。在购买行为中,品牌意识尤为强烈。而现在大部分知名品牌都在国外企业手中,比如服装、手表、汽车、私人飞机等等,甚至很多产品被国外垄断。比如中国上海的回力鞋,我们上学时候都穿,也比较土,有钱人是肯定不愿穿的,可说被老外一帮名人炒作一番,回到中国反而引领时尚。在富人消费的心理中,他们的心智空间已经被国外品牌霸占。中国企业的品牌之路遥遥无期,尤其是高端产品的品牌,更加需要时间的积淀。
第四个特点,富人圈子意识较强,朋友推荐是较好的销售方式。富裕客户有相对固定的朋友和社交圈,而对于之外的陌生人会比较排斥。一个是出于身份对等的心理要求,一个也是警惕性强的要求。中国人本性的内敛和安全感的缺失,让富人会比较在意和防备身边的陌生人,他们更加相信身边的熟人老朋友。所以,营销活动成功几率最大的就是朋友推荐。还有一个是通过口碑相传,我们知道口碑是最重要的,口碑是最扎实的,虽然它的传播速度是最慢的,但是它的效能是最高的。
[Example1] 财富与地产比翼齐飞 “内地第一富婆”发家秘诀
在《福布斯》中国内地100富豪榜上,60岁的香港富华国际集团董事长陈丽华排名第6位,身价6.4亿美元,媒体追捧她为“内地第一富婆”、“内地最富有的女企业家”。超脱于财富之外的陈丽华全然不在意外界附着的种种头衔,当下时时牵动她神经的则是已在王府井东侧开工建设、总投资近40亿元、占地35万平方米的金宝街。“黄金宝地——金宝街”,对于2005年收工的这个“巨无霸”工程,陈丽华笑言这是富华集团最“豪气”的一个地产项目,“大手笔”的陈丽华要搭建中央商业区与中央商务区之间的桥梁。
靠地产发家的雍容贵妇陈丽华向以步步为营、稳健投资著称,她并不想过早地进入资本市场“圈钱”,她把上市融资看作“拆借”股民的钱,她说富华集团现有的庞大现金流,足以运作高质量的项目,完全不必“借钱”。“不想挂牌上市”、“不玩资本”的陈丽华生平却是最爱紫檀,她把经营地产赚得的钱财大半投向了紫檀的收集和制作,斥资2亿元建造了国内第一家“国字头”私人博物馆——中国紫檀博物馆,她不惜耗费巨资、几乎买空了东南亚名贵的紫檀木、延请名匠、苦心孤诣打造着自己的紫檀王国。地产反哺紫檀,对资本市场满含敬畏的陈丽华把自己投资紫檀的“率性而为”看作财富的回归和升华。
完成原始积累财富与地产比翼齐飞
《福布斯》中国内地100富豪榜上有1/4富豪借助地产迅速致富,攀越财富巅峰,财富与地产比翼齐飞,陈丽华和她统领的香港富华国际集团也不例外。陈丽华对自己的上榜“感到很意外”,外界也不免惊讶,因为此前大家对陈丽华了解得实在太少。其实并非陈丽华和她的富华集团不著名,而是因为她一直以来处事非常低调,投资情况更是绝少主动曝光,因而平添些许神秘。但要说起地处长安街黄金地段、毗邻天安门广场的长安俱乐部,可谓妇孺皆知,那是陈丽华20世纪90年代初自香港转战内地投资的第一个地产项目,总投资4.5亿元。现如今,在京城,长安俱乐部仍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陈丽华起家的第一桶金是在香港掘到的,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她用从事家具生意赚得的钱在比利华购置了12栋别墅,低价买进高价出手,几个回合下来,陈丽华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创业资本。陈丽华感谢贫穷,她说贫穷真的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陈丽华在北京颐和园出生、长大,满族后裔、正黄旗世家,幼年因家境贫寒,读到高中便被迫辍学。生计所累,陈丽华做起了家具修理生意,由于她颇具生意头脑、待人热诚讲信用,生意红红火火,很快她成立了自己的家具厂。1982年,陈丽华移居香港,从事国际贸易、地产投资。80年代后期,安土重迁的陈丽华返回北京,她笃信自己的事业应该在内地再上层楼。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对陈丽华而言几乎毫发无损,因为早在回归京城那年,陈丽华静悄悄地实现了从香港的战略转移,在澳洲以及东南亚诸国遍设分公司,热热闹闹地进行地产投资。说起往事,陈丽华并不认为是自己的什么先知先觉,她说做生意要有眼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透视陈丽华的创富故事,格外印证了这样一个论断:中国内地早期的本土企业家与资本运营无关。“土法上马”的她们远非资本运作高手,上市融资、资本运作重塑金身,最为流行的“资本故事”没有在陈丽华身上上演。虽然远离“资本市场”,但60岁的陈丽华依然不失为一位出色的女董事长,她对工作一丝不苟,每天亲自聆听下属汇报业务发展情况的时间都要超过1个小时。勤奋努力、事必躬亲的陈丽华充分发挥了她潜在的商业才能,及时把握市场经济动向做出正确决策,逐渐形成了富华集团独具的经营风格。经过近20年的打拼,富华集团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猛,陈丽华利用手中积累的财富,开始了多元化的投资实战,以房地产业为主,兼及高级会所、高档公寓、物业管理、酒店管理,并介入旅游、商贸、网络信息、航空服务领域,锋头强劲。在澳洲以及东南亚等地设有分公司,国内在大连、深圳、秦皇岛等城市也有投资,但主要投资趋向于北京。陈丽华向记者表白,她准备在朝阳区金盏乡投资数十亿元兴办大学城、医院,投身教育产业、医疗事业。继长安俱乐部之后,陈丽华在王府井周边陆续拿到了一系列令人艳羡的黄金地段,几年时间里先后投资5亿元兴建了丽苑公寓,总投资20亿元建设了利山大厦,在东部边缘集团建造了56万平方米的富华园小区。据陈丽华女士向记者透露,富华集团在京的固定资产已超过50亿元,已建成使用、已开工和准备开工的项目总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值得玩味的是,10多年来,陈丽华接揽的地产项目个顶个都是寸土寸金的金贵地段,个中玄机谁人能参破?陈丽华淡淡地一笑,“都是靠朋友帮忙。很多人都问我经商的诀窍,我说很简单——诚实、信用第一,真心实意地交朋友。”富华集团走到今天这般地步,陈丽华居功至伟,她虽然还是集团的董事长,但权杖已平稳地转度给了儿子赵勇,自己一门心思地用金钱、用心智,去沉淀、去“打磨”名贵的紫檀木。在地产领域赚得“超级利润”之后,陈丽华“出人意料”地迅速转身开始投资紫檀,尽管“投资紫檀,建博物馆,10年之内难有回报,”但陈丽华始终心向往之,乐此不疲。“子承母业”,年轻的赵勇接管了富华集团的一应地产项目,不声不响、小心翼翼地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无论陈丽华、赵勇都不可能割舍地产主业,但是在富华集团二次创业的蓝图里,已然分外强化紫檀投资,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附庸风雅”的长线投资。
追求财富回归转投紫檀誓不言弃
人称陈丽华是“投资型的女企业家”,投资地产大获成功身价煊赫之后,花甲之年的陈丽华转而祭起了传统文化牌。在陈丽华女士看来,她生平最大的“投资”是对“活的国宝”——传统文化技艺的拯救。她说:“财富回归,这是一种不计成本、无视回报的投资。”1999年国庆前夕,陈丽华耗资2亿元建造的中国紫檀博物馆在京城正东落成,坐北朝南、一式的明清风格、恢弘气派。这座博物馆从建筑到馆内陈设的千件珍稀家具器物皆是陈丽华个人投资,全部产权亦尽在其个人名下,陈丽华女士坦言,这个博物馆比她经手的任何一个地产项目都“费钱”,单纯意义上的地产项目可以“钱生钱”,而博物馆非但不挣钱还要无休止地往里贴补。陈丽华并不指望这个博物馆能给她带来什么利润,也不奢望它赢利,她说:“亏损的博物馆不可能带来金钱上的回报,纯粹从经济上而言我的这个文化投资或许是不成功的,但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博物馆所蕴涵的巨大潜在价值,寸檀寸金,馆里的藏品个个都是无价之宝,保守地估计那些紫檀家具至少值2亿美元。我现在是用地产上赚来的钱料理这个博物馆。人们都把财富和高科技相提并论,我倒以为我的这些宫廷工艺的紫檀丝毫不比外国的高科技逊色!”
陈丽华女士对紫檀的喜好近乎“痴狂”,她每年都要携重金远赴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雨林地区,查访紫檀的生长环境和木质属性,并收集檀木基料。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穿行于野兽出没、蟒蛇肆虐的原始森林,有一次突遭热带毒蜂袭击,被铺天盖地的蜂群追赶,幸亏及时找到掩体才避过灾难。
在紫檀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了按1:5比例制作的高3米的紫檀故宫角楼,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榫卯密合,瓦光柱圆,精致无双,总重十几吨。紫檀名贵难求世人皆知,素有“百年寸檀、寸檀寸金”之说,陈丽华女士采买紫檀曾八进缅甸金三角等地,每吨价钱十几万元,而一个角楼耗材400吨!1999年5月,美国最大的私立艺术学院——萨凡那艺术设计学院,因为陈丽华在紫檀雕刻艺术上的非凡成就,授予她荣誉人文博士称号。萨凡拉市市长还向她授予金钥匙,宣布她为荣誉市民,并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陈丽华日”。
60岁的陈丽华没有住在儿子赵勇的长安俱乐部,也没有住在女儿赵莉的丽苑大厦,更没有为自己营造豪华别墅、公寓,她就住在紫檀博物馆里,和她的120名员工住在一起,和她魂牵梦萦的紫檀住在一起。此生此世,冥冥之中一切仿佛命中注定,陈丽华离不开紫檀。
20年过去,富华家具厂1000余名员工精心炼就的千件紫檀家什都直接进了紫檀博物馆,从未卖过一件。海内外无数社会名流、商贾巨子参观过北京京通快速路旁的中国紫檀博物馆,无不为美妙典雅的紫檀藏品赞不绝口,情愿出高价收买,都被陈丽华一口拒绝。因为“吝啬”,陈丽华得罪了不少商界朋友,现在她有点想通了,准备今年拍卖几件,此外陈丽华还有个大计划,筹备着把她的紫檀宝贝带到世界去巡展,去露脸。陈丽华女士最后对记者说:“做别人没有的、世上无双的。别人都看重外国的高科技,我要做外国人看重的中国玩意儿。”
[Example2]
自小不想出人头地的许荣茂,受到从医的父母对他的影响,选择了中医,然而这对他日后从商大有裨益。“中医讲究平和,不会为一些小事急躁。我觉得有一些人很聪明,但暴躁起来不考虑后果,这是做事业的大忌。”也因此70年代到香港寻求发展的许荣茂能平和地正视自己的生存状态:“我当时只会讲闽南话和普通话,所以从事中医没有先决条件,病人说什么我都听不清楚。”他打的第一份工是在药店里当伙计,只几天的光景,因为不能适应粤语,就又跑到工厂去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当上了证券经纪人。几经辛苦,有了积累后,他自己开设了一家金融公司。从1981年到1983年,两年光景他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32岁的许荣茂身价已过千万,开始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在金融市场我比较顺利。很多人第一桶金可能要经过长期的拼搏,我运气稍好一点。不过我对经济非常感兴趣,如今还一直阅读经济方面的书籍。”据属下讲,许荣茂对数字敏感,心算过人。 他的传奇也由这里开始。
觉得还是做实业踏实的许荣茂,在80年代中期将资金投向纺织和成衣。在香港、内地开设工厂。
最重要的人生机遇是在1989年。“这一年我转做房地产。以前做服装特别累,员工多,业务量大,但利润微薄。帮美国人做加工,等于为他人做嫁衣,成衣后贴上他们的标签,没有自己的品牌。这虽然也是实业,但缺少满足感。现在我们建一幢幢雄伟壮丽的大厦,既能美化城市,改善人们的生活,又给自己带来事业成功的欣慰。”此后的10多年里,许荣茂南征北战,不管房地产形势是高峰,还是低谷,他的事业总能蒸蒸日上。许世坛将这一切归功于父亲的眼光:“他总能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看到。”当无人看好中国内地房地产时,1989年的他出巨资在家乡福建进行了一系列项目开发。然而当大江南北的中国房地产如火如荼时,他却携妻带子转到了澳大利亚搞起房地产。1994年北京房地产低落时期,他却大举进入,以至后来的高档外销公寓在北京家喻户晓:紫竹花园、亚运花园、华澳中心、御景园等等,但许荣茂这个名字却鲜为人知。2000年北京房地产再上高峰,上海正是低谷,他又力排众议地将投资转向上海,再一次证明他有自己独特的经营之道。
大多数人真正开始注意许荣茂是2000年8月,因恒源祥而闻名沪上的上海万象集团突然宣布正式变更第一大股东,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许荣茂才浮出水面。
[1]
2009年12月06日 星期日 15:15
权威报告指中国91%亿元户是高干子女
6月25日《时代周报》讯:中国在社会财富增长加速的同时,出现了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倾向。在日前召开的政协十一届常委会上,中国财富的“集中度”正在受到政协常委和委员的热切关注。
蔡继明委员说:“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
“有钱人”是谁?
查阅了几组权威数据显示,中国财富的确在以全球最快的速度流入富人钱包。
2007年5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指出,在中国,0.4%的家庭占有70%的国民财富;而在日本、澳大利亚等成熟市场,一般是5%的家庭控制国家50%—60%的财富。
2008年8月,美林集团与欧洲最大的咨询公司凯捷咨询在北京联合发布的《2008亚太财富报告》指出,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41.5万位个人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富人。从财富平均拥有量来看,中国百万富翁人均掌握资产达510万美元,高于340万美元的亚太地区平均值。
专家指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财富最为高度集中的国家。中国财富向富人的集中度正在以年均12.3%的加速度在增长,是全球平均增速的2倍。
而中国国内的一份报告,则清晰地表明了社会财富集中在什么人手上。据国务院研究室、中央党校研究室、中宣部研究室、中国社科院等部门一份联合调查报告的数据,截至2006年3月底,中国内地私人拥有财产(不含在境外、外国的财产)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有27310人,超过1亿元以上的有3220人。在超过1亿元以上的富豪当中,有2932人是高干子女。他们占据了亿元户的91%,拥有资产20450余亿元。而考证其资产来源,主要是依靠家庭背景的权力资本。
不患寡而患不公
3.8亿元一套的别墅,1.4亿元一架的游艇,4300万元一辆的汽车,1800万元一只的腕表,天价奢侈品纷纷登场。
6月10日,《福布斯》中文版首次发布的“中国奢侈品市场调查”显示,当全球陷入经济衰退之际,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奢侈品品牌最看好的市场。6月22日,“中国第一豪宅”汤臣一品一天内卖出了5套,均价每平方米11万元。这并非个案。5月底,深圳华侨城推出的7套别墅一天全卖光,均价每平方米12万元。
在蔡继明看来,正是这种大部分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格局,导致了中国的畸形消费现象。
目前,畸高的房价成为财富过度集中的一种典型体现。对中国的中产阶级有着深入研究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表示:“高房价成为中国中产阶级成长的主要障碍。在中国,收入差距的拉大不仅伤害着底层的人民,也开始伤害中产阶级。”
可以被划为中产阶级之列的副厅级干部、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在6月20日表示,“以目前的广州楼价,有七八成广州市民买不起房。”他还以自己为例说明,“广州很多房子价格超过2万元/平方米了。我是副厅级职称,每月工资8000多元,两个月工资也买不起一平方米的房子。”
据资料显示,如今出现了中产塌陷的M型社会倾向,精英循环与精英结盟成为一种定型,其他阶层的发展空间不断遭到侵占。1994到2004年10年间,中小企业和个体户生存环境恶化,全国有770万家个体户消失;相反,垄断行业占有了全民资源,垄断企业并无企业精神,它们只是权力的衍生品。
难解权力魔咒
《法国大革命讲稿》作者、19世纪英国知识界和政治生活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阿克顿爵士说过一句被后人广为引用的话:“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当下的中国,改革的聚焦点,仍然是如何对过度集中的权力进行限制。
“倘若不从根本上解决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就无法阻断这样的循环链条:社会不公平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必然地阻碍科教和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放缓,最后痛苦的承受者必然是底层百姓;老百姓的痛苦又会转化为对利益集团的痛恨,从而给社会的动荡埋下了伏笔。”一位分析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周晓虹说:“改革30年来,能够肯定的是,经济的总量确实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资源的分配,我们从来没有看到向好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曾言,如果改革造成了两极分化,那改革就是失败的。目前,解决贫富两极分化,在周晓虹看来困难重重:“讲白了就是要对权力进行限制,但是在目前格局下,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而且,30年中间我们看到,经济总量在越来越增加,权力对经济的掌控是越来越高,而不是越来越低。格局不改变的话,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而不是越来越轻。”
[2]
中国有钱人都是谁?年均41岁 主要从事房地产业
时间:2010-01-14 17:22:40 点击:907次 【发表评论 (2)】
胡润百富十四日在上海发布的《至尚优品——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显示,中国千万富豪的平均年龄为四十一岁,其中以男性居多。报告还指,这部分人群更为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平均拥有假期十六天,有三分之一的富豪不喝酒,近半数不抽烟。
从二00五年开始,胡润百富一直研究中国富豪阶层的品牌认知、消费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与偏好,力图对中国富豪阶层的生活形态变化做出描述。
今年,胡润百富在生活方式报告中,全面分析了一、二、三线城市富豪、男女富豪、老少富豪以及亿万富豪与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为此,从二00九年的四月到十一月间,胡润百富面对面地访问了三百八十三位个人资产千万以上的中国富豪,其中六十六位资产过亿,男女比例为七比三。
研究显示,中国千万富豪平均拥有三辆车,四点四块手表,主要从事服务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他们喜欢收藏手表、珠宝、古代字画和当代艺术品,且自行购买多,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
研究表明,中国一线城市富豪和二、三线城市富豪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整体来看,一线城市富豪平均年龄四十岁,二、三线城市富豪平均年龄四十三岁;女性富豪在一线城市比在二三线城市更多;相对于二三线城市来说,一线城市富豪财富来自于工资和投资收入的比例更高,而相对于一线城市来说,二、三线城市富豪来自于房地产行业的更多。
对比受访富豪的平均水平,亿万富豪更有其特别之处。首先,他们平均年龄更高,为四十三岁,且近一半年龄在四十五岁以上;男性比例高,占八成以上,财富来源以企业所有权居多。在企业家社会责任方面,他们认为引领行业和纳税更为重要。
记者还发现,对中国未来经济非常有信心的富豪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二,表示没有信心的减少了百分之七,这说明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正有所减弱。但是富豪们积极投资的热情相较去年还是有所下降,接近四成的受访富豪都倾向于规避风险。
[3]国内富人“哪来的钱”?
http://money.163.com/09/1214/10/5QG502S500253G87.html
两周前,我在自己的专栏文章《中国一直在“补贴”西方?》中谈到了中国大城市某些物价比西方还贵这一现象,并试图探讨其中的原因,引来了很多读者评论。
其中一位读者发贴,这样问道:“作者写的东西我也不否认,但是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还那么有钱,国内好一些的饭馆爆满,出一次国,回来就是大包小包。什么文艺演出,都是几百元的票价,还坐得满满的。都是哪里来的钱?”
其实,这也是我内心的疑惑。常理告诉我:如果中国大城市存在着比西方还贵的物价,那就一定有比西方还富的人群在支撑着这种物价。我今年在北京生活了半年多,所见所闻,确实验证了这一常理。
当然,这类富人在整个中国所占比例极小,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特别大,即使极小的比例,绝对人数也不少。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最近公布了一份关于中国富人的研究报告,报告称,2008年中国拥有百万美元资产的家庭不到中国家庭总数的0.1%,但拥有45%的总财富,半数以上的百万美元资产家庭集中在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和山东六个省市。
别的地方我不清楚,我只谈谈我生活过的北京。我的感觉是:即使是在北京,富人也是少数,但由于灰色收入的存在,北京能够支撑比西方还贵的物价的消费者比例应该大于0.1%。半年多的北京生活,我算是亲身见识了这些北京人的“不差钱”:他们开着好车,戴着名表,经常去高档餐馆吃饭,豪华**泡澡,卡拉OK歌厅飙歌,灯红酒绿之处按摩、洗脚……他们花钱时出手之大方、之豪爽,应该不比西方同类逊色,有时甚至更胜一筹。
随之而来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
这些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人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产物,包括私企老板、外企的高薪雇员、律师、咨询师、会计师等高级专业人员、歌星、演员等娱乐圈名人;第二类人是中国房市和股市两大市场的受益者,包括房地产开发商、股市庄家、资本玩家和一些成功的炒房者和股民;第三类人则是吃“官粮”者,包括党政机关的中高层官员、国有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等。切记:不要小瞧第三类人的资产和消费能力,虽然他们工资单上的收入看上去远远低于前两类人的资产,但正如一首民谣所说,他们“工资基本不动”,吃饭“有地儿报销”,购物“有人买单”,而且还有很多的“外快”,也就是所谓的“灰色收入”。
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读者的疑问:这些人“都是哪里来的钱?”
第一类人和第三类人获取财富的方式,不用我多说,或白、或黑、或灰,中国老百姓有很多议论,中国媒体有很多讨论,经济学家也有很多研究,例如,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曾经带领课题组进行过有关灰色收入的调查,得出结论称,2005年中国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被统计到的灰色收入总计4.4万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24%,而有机会获得这些灰色收入的人,原来就是高收入阶层或权力阶层。但第二类人的财富究竟“都是哪里来的?”我则一直似懂非懂,稀里糊涂。
从北京回到伦敦后,有一天我去一位在上海做生意的英国华裔朋友家玩,聊起了这个话题,他的一番话,至少让我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的富人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这位朋友说,在北京、上海等中国大城市中,历时10多年、至今尚未完成的房地产商品化运动、旧城改造运动和城市扩张运动,加在一起,等于是一场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富运动”。首先是掌握土地拍卖权的官员们:地方**高价卖地,使地方**的财库鼓了起来,官员们也因此富了起来;其次是房地产商们:他们在拍来的土地上盖房子,然而再高价卖给消费者,紧跟着也富了起来;接下来是各类投机性炒房者们:他们搭乘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房价飙升的快车,买进卖出,也迅速地富了起来;最后是旧城改造运动和城市扩张运动的受益者们: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一部分老市区居民和“被城市化”的原郊区农民成为一波一波的拆迁活动的受害者,他们被地方**和开发商剥夺和侵害,沦落为城市贫民,但其中另外一部分人,则通过讨价还价、甚至做“钉子户”等方式,为自己维权争利,成功地在这场“造富运动”中分得了一杯羹 ……总之,这场通过卖地和盖房子而起的“造富运动”,就像一道点石成金的魔杖,点到之处,一批又一批大大小小的富翁们因此“被”制造了出来。
“听上去,好像仅仅是拆老房子、盖新房子这样一种城市翻新过程,就‘翻'出了一个新富阶层,”他接着说,“但实际情况是,仅仅造房子是造不出一个新富阶层的,房子需要有人买,而北京、上海等中国大城市的房子,其买主是全中国的有钱人,甚至包括某些外国的有钱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是来自全中国和全世界的部分金钱,共同滋养、培育了北京、上海等地的新富阶层。”
听了他这一席话,我仿佛茅塞顿开:我甚至连想起了今年上半年我在北京的某些生活片断。那些不连贯的生活片断,经这位朋友如此点拨,也都纷纷自动互相连接起来,并具有了意义。
我在北京生活期间,曾经住过两个小区。从小区内有游泳池、健身房、足浴中心、宠物医院等设施来看,这两个小区均可算做中产阶级小区。我喜欢游泳,泳后顺便泡泡桑拿。在我最初住过的那个小区,我泡桑拿时常常遇到本小区的三个业主:两个老板,一个官员。其中一个老板是广东人,在北京做化妆品生意,故在北京置业;另一个老板原来是所谓的“山西煤老板”,后来通过买房、炒房,“洗尽”了手指缝中的煤黑,摇身一变,成为京城房老板,现在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房租;至于那位官员,则单位不明,官职不祥,因为他常常对此含糊其辞,我也不好细问,但听话听音,我大概可以猜出他在涉外经贸部门工作,他常常对那两位老板抱怨自己没钱,但他开的汽车,却与那两位老板不相上下:他的车是宝马。
这个生活片段,似乎验证了北京业主来自全国的说法,也验证了**官员“工资基本不动”的那首民谣。
我最后住过的那个小区,业主的收入略低一些,主要是**官员、国企员工、外企或私企的“小白领”。例如,我最要好的“泳友”之一,是北京一家旅行社的普通导游。时值盛夏,我们游完泳后常到泳池外的树荫下乘凉聊天。他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特别健谈。他的工作似乎不忙,他的说法是:他就职的那家旅行社是国企,游客不多,效益不好,因此他的收入也不高,每月只有两千多元人民币的工资,但这份工作的好处是,他平时不用去上班,只有等到游客人数足够时,他才会组团带游客去外地游玩,因此即使是平时上班时间,他也有很多时间去健身房和游泳池锻炼。但一直令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是,他也似乎“不差钱”:他在本小区拥有一套三室一厅的公寓房,开着一辆奥迪牌汽车,每天游泳后,也经常与一帮小区里的“酒友”去附近的餐馆去吃饭喝酒……直到有一天我们闲聊时,我才明白:他在旅行社每月领取的两千多元人民币的工资并非他的主要收入,他在市中心还有两处房产,一套租给一家住户,租金三千多元,另外一套租给一个餐馆,月租一万五千元。当然了,后来我又听其他人说,导游的灰色收入也不低……
这个生活片段,似乎验证了北京市区的老居民只要有几处房产至少都不属于“弱势群体”的说法,更验证了国企员工工资不代表其全部收入的说法。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30多年,其间没有经历过大的衰退,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谜,有人说,谁能给出谜底,谁就应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在我看来,更大的一个谜是:那些“先富起来的”中国人,究竟是怎么富起来的?其真相、其谜底更是被层层迷雾所缠绕,被种种神话所包裹,站在中国之外的人,如同隔雾看花,越看越迷糊,站在中国之内的人,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即使是官方的统计数字,也被五花八门的地下经济、灰色收入所扭曲,无法成为判断真伪虚实的依据,甚至就连王小鲁的4.4万亿元灰色收入之说,也有很多推测的成分,因为你无法精确地界定和计算“灰色”的东西。
我索性放弃为每一个疑惑提供既明确、又全面的答案的徒劳努力,不妨提一些问题,以激读者讨论;抛几块砖头,以引专家之玉。即使引来的不是玉石,而是同样的砖头,在砖砖互撞的过程中,也许就能撞出真理的火花。
[4] 暴强的中国富人心理 2010-03-26 16:10:06
中国的有钱人越来越多,2009年中国的富裕人口数量首次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百万富翁人口第四多的国家,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美国“美林全球财富管理”机构和法国“凯捷咨询”公司发布《2009亚太区财富报告》显示,在全球金融危机与市场震荡中,亚太区富翁减少14.2%,而中国的富人数量缩水幅度相对较小,截至2008年底,中国共有36.4万名百万富翁,较上年同期的41.3万人减少了11.8%。而最新出炉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可投资资产在800万元-1000万元的富翁达到了30万人,个人持有可投资资产达1亿元以上的接近1万人。
中国富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几个富太太一起去国际顶尖奢侈品牌店购物。一位太太看中了一条大红色、标价5万的裙子,试穿后并不合身,不过她还是买了,要求店家修改,过几天再来取。女主人的宅邸从电视上看十分豪华,她展示了一下自己喜欢的东西,一下拿出了十多只价值百万以上的欧洲名表,齐齐陈列在高级丝绒中。
以上只是富人生活得一个瞬间,中国人普遍有仇富心理,但自己又非常想成为富人。不可否定,在整个社会当中,富人占有了很大比重的财富,成为了商家抢夺的焦点所在。比如我们的调查表明富裕的客户对价格不是特别敏感,他对你说要花多少钱买这些东西,他不是特别注意。在投资领域,你跟他说我们的产品能够让你获得6%的收益或者获得9%的收益,他也是不在意的。你的一个富人客户会超过100个甚至1000个普通客户的贡献,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可以用最大的精力维护比较少的金字塔顶端的客户。我们对于这类人群的行为心理研究也就具有非常大的价值。
第一部分,富人的物种起源
----有钱人是如何变为有钱人的呢?
有一个全球调查,专门研究富人如何取得财富。在这份调查中有这么几个取得财富的渠道选项:拥有一家私人公司、从事专业工作、继承父母遗产、配偶保险金、在一家企业里工作、投资致富。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在亚太地区,尤其是日本、印尼、香港,有超过30%的富人是通过继承财富的方式获得财富的。而排名第一位的获得财富的来源就是开办企业,在韩国、新加坡、台湾有40%左右的富人通过经营企业获得财富,在中国更是高达62%的比例。也许有人会说,不对呀,很多富豪都是投资致富的,但事实上根据这几年欧美几大投资银行的调查来看,投资是没有办法致富的。其实做财富管理真的不是在帮客户赚很多钱,而是在引导客户人生规划和财富的方向,理财就是理心,通过财富管理,让富人能够更好的生活,财富上追求稳健发展的套路。
富人也分初、中、高级,我们尤其青睐于最最富裕的那部分客户,在中国,不到1%的人拥有这个国家超过60%的财富。中国的投资市场很大,不过财富管理这个市场最重要的就是客户。毕竟足够有钱才有可能去理财,可以去购买各种理财产品,我们的金融机构就可以获得比较高的利润,现在国内私人银行对于此类客户的争夺已经白热化。
第二部分富人的区域分布
《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全国共有5个省市的高净值人士数量超过2万人,分别为广东、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其中广东省的高净值人士数量最多,2008年末达到了4。6万人,占全国15%的份额。
不过,我们还不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大城市。麦肯锡预计,中国四分之三的新增富裕消费者来自四大城市之外的地区,尤其是一些新兴地区。
第三部分中国富人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购买力强大,购买欲望强。据公开资料,温州奢侈品展2007年现场成交8000万元,2008年达到1.2亿元,2009年也达到1亿元。我们处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富人普遍希望通过很多外在的品牌来提升自己,表明自己的身份。有报告显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有两个不同点:第一,在中国购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个市场的主导者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另外,对于中国人来说,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房屋、汽车、合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仍然不够富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高密度人群助长了消费中的攀比之风。中国富人的消费风暴席卷全球,巴黎的商店,中国的游艇展,豪华车展览等等。福布斯研究院一份关于千万富翁的研究报告称,这些富豪平均年消费达200万人民币。万事达卡近日一份奢侈品市场报告称,预计2016年中国年轻富裕族的奢侈品消费额达264亿美元,而年长富裕族的消费额将达180亿美元。
第二个特点年龄较轻。这也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决定的,富人阶层都是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之前的中国是平均主义,贫富差距不大。中国富裕消费者的平均年龄要比美国和日本的消费者年轻20多岁,其中约80%年龄都在45岁以下,而美国45岁以下的富裕消费者仅占30%,日本仅占19%。这对企业是个好消息,这将意味着他们有更长时间去享受和消费。
第三个特点,崇拜对国外品牌和大品牌,只买最贵的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人都很崇外,富人也不例外。在购买行为中,品牌意识尤为强烈。而现在大部分知名品牌都在国外企业手中,比如服装、手表、汽车、私人飞机等等,甚至很多产品被国外垄断。比如中国上海的回力鞋,我们上学时候都穿,也比较土,有钱人是肯定不愿穿的,可说被老外一帮名人炒作一番,回到中国反而引领时尚。在富人消费的心理中,他们的心智空间已经被国外品牌霸占。中国企业的品牌之路遥遥无期,尤其是高端产品的品牌,更加需要时间的积淀。
第四个特点,富人圈子意识较强,朋友推荐是较好的销售方式。富裕客户有相对固定的朋友和社交圈,而对于之外的陌生人会比较排斥。一个是出于身份对等的心理要求,一个也是警惕性强的要求。中国人本性的内敛和安全感的缺失,让富人会比较在意和防备身边的陌生人,他们更加相信身边的熟人老朋友。所以,营销活动成功几率最大的就是朋友推荐。还有一个是通过口碑相传,我们知道口碑是最重要的,口碑是最扎实的,虽然它的传播速度是最慢的,但是它的效能是最高的。
[Example1] 财富与地产比翼齐飞 “内地第一富婆”发家秘诀
在《福布斯》中国内地100富豪榜上,60岁的香港富华国际集团董事长陈丽华排名第6位,身价6.4亿美元,媒体追捧她为“内地第一富婆”、“内地最富有的女企业家”。超脱于财富之外的陈丽华全然不在意外界附着的种种头衔,当下时时牵动她神经的则是已在王府井东侧开工建设、总投资近40亿元、占地35万平方米的金宝街。“黄金宝地——金宝街”,对于2005年收工的这个“巨无霸”工程,陈丽华笑言这是富华集团最“豪气”的一个地产项目,“大手笔”的陈丽华要搭建中央商业区与中央商务区之间的桥梁。
靠地产发家的雍容贵妇陈丽华向以步步为营、稳健投资著称,她并不想过早地进入资本市场“圈钱”,她把上市融资看作“拆借”股民的钱,她说富华集团现有的庞大现金流,足以运作高质量的项目,完全不必“借钱”。“不想挂牌上市”、“不玩资本”的陈丽华生平却是最爱紫檀,她把经营地产赚得的钱财大半投向了紫檀的收集和制作,斥资2亿元建造了国内第一家“国字头”私人博物馆——中国紫檀博物馆,她不惜耗费巨资、几乎买空了东南亚名贵的紫檀木、延请名匠、苦心孤诣打造着自己的紫檀王国。地产反哺紫檀,对资本市场满含敬畏的陈丽华把自己投资紫檀的“率性而为”看作财富的回归和升华。
完成原始积累财富与地产比翼齐飞
《福布斯》中国内地100富豪榜上有1/4富豪借助地产迅速致富,攀越财富巅峰,财富与地产比翼齐飞,陈丽华和她统领的香港富华国际集团也不例外。陈丽华对自己的上榜“感到很意外”,外界也不免惊讶,因为此前大家对陈丽华了解得实在太少。其实并非陈丽华和她的富华集团不著名,而是因为她一直以来处事非常低调,投资情况更是绝少主动曝光,因而平添些许神秘。但要说起地处长安街黄金地段、毗邻天安门广场的长安俱乐部,可谓妇孺皆知,那是陈丽华20世纪90年代初自香港转战内地投资的第一个地产项目,总投资4.5亿元。现如今,在京城,长安俱乐部仍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陈丽华起家的第一桶金是在香港掘到的,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她用从事家具生意赚得的钱在比利华购置了12栋别墅,低价买进高价出手,几个回合下来,陈丽华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创业资本。陈丽华感谢贫穷,她说贫穷真的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陈丽华在北京颐和园出生、长大,满族后裔、正黄旗世家,幼年因家境贫寒,读到高中便被迫辍学。生计所累,陈丽华做起了家具修理生意,由于她颇具生意头脑、待人热诚讲信用,生意红红火火,很快她成立了自己的家具厂。1982年,陈丽华移居香港,从事国际贸易、地产投资。80年代后期,安土重迁的陈丽华返回北京,她笃信自己的事业应该在内地再上层楼。90年代的亚洲金融风暴对陈丽华而言几乎毫发无损,因为早在回归京城那年,陈丽华静悄悄地实现了从香港的战略转移,在澳洲以及东南亚诸国遍设分公司,热热闹闹地进行地产投资。说起往事,陈丽华并不认为是自己的什么先知先觉,她说做生意要有眼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透视陈丽华的创富故事,格外印证了这样一个论断:中国内地早期的本土企业家与资本运营无关。“土法上马”的她们远非资本运作高手,上市融资、资本运作重塑金身,最为流行的“资本故事”没有在陈丽华身上上演。虽然远离“资本市场”,但60岁的陈丽华依然不失为一位出色的女董事长,她对工作一丝不苟,每天亲自聆听下属汇报业务发展情况的时间都要超过1个小时。勤奋努力、事必躬亲的陈丽华充分发挥了她潜在的商业才能,及时把握市场经济动向做出正确决策,逐渐形成了富华集团独具的经营风格。经过近20年的打拼,富华集团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猛,陈丽华利用手中积累的财富,开始了多元化的投资实战,以房地产业为主,兼及高级会所、高档公寓、物业管理、酒店管理,并介入旅游、商贸、网络信息、航空服务领域,锋头强劲。在澳洲以及东南亚等地设有分公司,国内在大连、深圳、秦皇岛等城市也有投资,但主要投资趋向于北京。陈丽华向记者表白,她准备在朝阳区金盏乡投资数十亿元兴办大学城、医院,投身教育产业、医疗事业。继长安俱乐部之后,陈丽华在王府井周边陆续拿到了一系列令人艳羡的黄金地段,几年时间里先后投资5亿元兴建了丽苑公寓,总投资20亿元建设了利山大厦,在东部边缘集团建造了56万平方米的富华园小区。据陈丽华女士向记者透露,富华集团在京的固定资产已超过50亿元,已建成使用、已开工和准备开工的项目总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值得玩味的是,10多年来,陈丽华接揽的地产项目个顶个都是寸土寸金的金贵地段,个中玄机谁人能参破?陈丽华淡淡地一笑,“都是靠朋友帮忙。很多人都问我经商的诀窍,我说很简单——诚实、信用第一,真心实意地交朋友。”富华集团走到今天这般地步,陈丽华居功至伟,她虽然还是集团的董事长,但权杖已平稳地转度给了儿子赵勇,自己一门心思地用金钱、用心智,去沉淀、去“打磨”名贵的紫檀木。在地产领域赚得“超级利润”之后,陈丽华“出人意料”地迅速转身开始投资紫檀,尽管“投资紫檀,建博物馆,10年之内难有回报,”但陈丽华始终心向往之,乐此不疲。“子承母业”,年轻的赵勇接管了富华集团的一应地产项目,不声不响、小心翼翼地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无论陈丽华、赵勇都不可能割舍地产主业,但是在富华集团二次创业的蓝图里,已然分外强化紫檀投资,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附庸风雅”的长线投资。
追求财富回归转投紫檀誓不言弃
人称陈丽华是“投资型的女企业家”,投资地产大获成功身价煊赫之后,花甲之年的陈丽华转而祭起了传统文化牌。在陈丽华女士看来,她生平最大的“投资”是对“活的国宝”——传统文化技艺的拯救。她说:“财富回归,这是一种不计成本、无视回报的投资。”1999年国庆前夕,陈丽华耗资2亿元建造的中国紫檀博物馆在京城正东落成,坐北朝南、一式的明清风格、恢弘气派。这座博物馆从建筑到馆内陈设的千件珍稀家具器物皆是陈丽华个人投资,全部产权亦尽在其个人名下,陈丽华女士坦言,这个博物馆比她经手的任何一个地产项目都“费钱”,单纯意义上的地产项目可以“钱生钱”,而博物馆非但不挣钱还要无休止地往里贴补。陈丽华并不指望这个博物馆能给她带来什么利润,也不奢望它赢利,她说:“亏损的博物馆不可能带来金钱上的回报,纯粹从经济上而言我的这个文化投资或许是不成功的,但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个博物馆所蕴涵的巨大潜在价值,寸檀寸金,馆里的藏品个个都是无价之宝,保守地估计那些紫檀家具至少值2亿美元。我现在是用地产上赚来的钱料理这个博物馆。人们都把财富和高科技相提并论,我倒以为我的这些宫廷工艺的紫檀丝毫不比外国的高科技逊色!”
陈丽华女士对紫檀的喜好近乎“痴狂”,她每年都要携重金远赴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雨林地区,查访紫檀的生长环境和木质属性,并收集檀木基料。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穿行于野兽出没、蟒蛇肆虐的原始森林,有一次突遭热带毒蜂袭击,被铺天盖地的蜂群追赶,幸亏及时找到掩体才避过灾难。
在紫檀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了按1:5比例制作的高3米的紫檀故宫角楼,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榫卯密合,瓦光柱圆,精致无双,总重十几吨。紫檀名贵难求世人皆知,素有“百年寸檀、寸檀寸金”之说,陈丽华女士采买紫檀曾八进缅甸金三角等地,每吨价钱十几万元,而一个角楼耗材400吨!1999年5月,美国最大的私立艺术学院——萨凡那艺术设计学院,因为陈丽华在紫檀雕刻艺术上的非凡成就,授予她荣誉人文博士称号。萨凡拉市市长还向她授予金钥匙,宣布她为荣誉市民,并将每年的5月25日定为“陈丽华日”。
60岁的陈丽华没有住在儿子赵勇的长安俱乐部,也没有住在女儿赵莉的丽苑大厦,更没有为自己营造豪华别墅、公寓,她就住在紫檀博物馆里,和她的120名员工住在一起,和她魂牵梦萦的紫檀住在一起。此生此世,冥冥之中一切仿佛命中注定,陈丽华离不开紫檀。
20年过去,富华家具厂1000余名员工精心炼就的千件紫檀家什都直接进了紫檀博物馆,从未卖过一件。海内外无数社会名流、商贾巨子参观过北京京通快速路旁的中国紫檀博物馆,无不为美妙典雅的紫檀藏品赞不绝口,情愿出高价收买,都被陈丽华一口拒绝。因为“吝啬”,陈丽华得罪了不少商界朋友,现在她有点想通了,准备今年拍卖几件,此外陈丽华还有个大计划,筹备着把她的紫檀宝贝带到世界去巡展,去露脸。陈丽华女士最后对记者说:“做别人没有的、世上无双的。别人都看重外国的高科技,我要做外国人看重的中国玩意儿。”
[Example2]
自小不想出人头地的许荣茂,受到从医的父母对他的影响,选择了中医,然而这对他日后从商大有裨益。“中医讲究平和,不会为一些小事急躁。我觉得有一些人很聪明,但暴躁起来不考虑后果,这是做事业的大忌。”也因此70年代到香港寻求发展的许荣茂能平和地正视自己的生存状态:“我当时只会讲闽南话和普通话,所以从事中医没有先决条件,病人说什么我都听不清楚。”他打的第一份工是在药店里当伙计,只几天的光景,因为不能适应粤语,就又跑到工厂去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当上了证券经纪人。几经辛苦,有了积累后,他自己开设了一家金融公司。从1981年到1983年,两年光景他赚得人生的第一桶金。
32岁的许荣茂身价已过千万,开始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在金融市场我比较顺利。很多人第一桶金可能要经过长期的拼搏,我运气稍好一点。不过我对经济非常感兴趣,如今还一直阅读经济方面的书籍。”据属下讲,许荣茂对数字敏感,心算过人。 他的传奇也由这里开始。
觉得还是做实业踏实的许荣茂,在80年代中期将资金投向纺织和成衣。在香港、内地开设工厂。
最重要的人生机遇是在1989年。“这一年我转做房地产。以前做服装特别累,员工多,业务量大,但利润微薄。帮美国人做加工,等于为他人做嫁衣,成衣后贴上他们的标签,没有自己的品牌。这虽然也是实业,但缺少满足感。现在我们建一幢幢雄伟壮丽的大厦,既能美化城市,改善人们的生活,又给自己带来事业成功的欣慰。”此后的10多年里,许荣茂南征北战,不管房地产形势是高峰,还是低谷,他的事业总能蒸蒸日上。许世坛将这一切归功于父亲的眼光:“他总能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看到。”当无人看好中国内地房地产时,1989年的他出巨资在家乡福建进行了一系列项目开发。然而当大江南北的中国房地产如火如荼时,他却携妻带子转到了澳大利亚搞起房地产。1994年北京房地产低落时期,他却大举进入,以至后来的高档外销公寓在北京家喻户晓:紫竹花园、亚运花园、华澳中心、御景园等等,但许荣茂这个名字却鲜为人知。2000年北京房地产再上高峰,上海正是低谷,他又力排众议地将投资转向上海,再一次证明他有自己独特的经营之道。
大多数人真正开始注意许荣茂是2000年8月,因恒源祥而闻名沪上的上海万象集团突然宣布正式变更第一大股东,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许荣茂才浮出水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