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丨庙堂与山林——孔孟与老庄之第七课
这一讲荃老师为我们讲解“知”,知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拥有知识后,具有智慧的知。从“妙在山色有无中”这一意境,谈到清华大学的陈来教授《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对阳明哲学的认为是有无之间的哲学。我个人认为从佛家角度,《大乘起信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一心开二门”。人心有有限和无限两个方面。有限心是所谓“识心”,无限心是“般若智”或“自性清静心”。一心开二门。在“生灭门”中,是有限心做出见闻之知,即对外部事物的感知;在“真如门”中是无限心做出德性之知。
知识论的话题是哲学家一个重要的领域。一方面人可以认识这个世界,另一方面人不可以认识这个世界,美和善是和人密切相关的。孔子是一个乐观的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庙堂体系表现在可以对一个人进行判断,可以了解一个人,以及可以对是非进行判断。在知识被把握的观念之下,可以塑造一个美的世界,善的世界。有仁人又有不仁人,有善人又有不善人,有君子有小人之分。在这个系统的德目下,《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没有智的仁就是妇人之仁,没有智的勇就是匹夫之勇。这就强调了智在顺序中的重要性。《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用同“ 智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琛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
荃老师先在第二讲中,谈到亚里士多德说一个哲学家应具备的闲暇,好奇,自由,但是中国哲学家还应有忧患意识。中国哲学是涉及中国伦理学政治学领域的哲学。中国的哲学家是忧国忧民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它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应把大众利益摆在第一位,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二位,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快乐。1993出土的竹简子思作《五行》,其中提到一句话“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论语·卫灵公》“ 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应该担心的是道是否落实到现实中去了,而不是外在的功名利禄。君子经过努力,追求的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智者不惑,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圣人的人生阶梯,对普罗大众而言生命本身就是在疑惑中的,只是到了一定年龄阶段,有些困惑被释怀和忘记,或者说若成为了智者找到了确信和坚持的东西,在困惑面前,知道自己该如何面对,而使自己坦然面对。
勇者不惧,如何养勇,中庸之中谈到强,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北宋的张载言“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出自《近思录·为学大要》也就是说做学问最大的好处,在于力求改变自己的气质。对于任何一种学问,只要你能把自己的身心都投入进去,学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发现当下的自己与以前的自己判若两人的。
我很喜欢孔子说的一句话“矜而不争”,骨子里的矜是气节,流露于外只能是骄。君子内心高洁,但姿态是谦下的。
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者是有知识的人,孔子的一个资质不高的学生樊迟,他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就是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提出了官员举荐制,“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这话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话虽如此,但古代曾有一首诗说明道德判断之不可能: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若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但就“里”这个字而言,它的意思既有里弄的意思又有心灵层次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美的。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么能说是聪明智慧呢?"
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若弃安宅而宿危房;舍正路而就邪道,岂不哀哉?"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心安了,处处是我的归宿。出自屈原《离骚》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即内在已经有了很好的血统与品质,但还需要更加不断的去培养提高这些优秀崇高的品质。
人的心路历程和当时心境通过音乐这一艺术表现形式上所要显现给世人的也是不同的。韶乐和武乐,孔子对韶乐的评价是尽善尽美的。舜一直是处于顺境,他发明五弦琴,制作”南风歌“,不仅声容宏大,而且歌中充满快乐,后人听了韶乐,就能想像出他盛德化民如清泉潺潺而流。而孔子对武乐的评价是尽美而不尽善。武王,出兵伐纣,建立伟业。纣王暴虐无道,固然可恨,但是武王仍然摆脱不了以臣伐君的武力。对武王来说,他当时处于逆境,在这种情况下,作乐记功时,就不便过分显扬自己的功德及描述殷的罪恶,因而变成曲折难解,令人感到晦涩的武乐了。孟子从性善论出发,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的萌芽。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即来自四种情感,故称四端。孟子说善的就是四心四端扩充起来在现实中实践。
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上达的路是由美和善来牵引的。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自身修养,想要自己有所收获,从精神灵魂领域的自我提升;今天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想要向别人展示自己,让他人了解自己。从行为上看来其实是具有一定功利性的。
山林的系统,是一种宽容性,有自己的主见但是不能以自己的主见去衡量他者。道家对知识的态度和儒家完全不同。《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世上的人,皆知美是美的,但其实在这个的同时,已经产生了丑恶,又皆知善是善的,所以已经有了不善的认知了。无论任何事情,它都有正面与反面,而很多时候,人往往只会注意其中的一面,而忽视了它另外的一面。由于这种忽视,便会带来偏颇,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有限性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一旦形成,再也看不到完整的事物本身了。如果把美和善标准化了,那么世界的多样性就被抹杀了。以北宋二程兄弟的做了比较,一个程颐,如沐春风,一个程颢,程门立雪。孔子的硬心肠,确立了标准,去塑造这个世界。老子的软心肠,是宽容的,使这个世界多元化了。老子认为你接受了美和善的标准,就会向一个统一的目标看齐,标准取代了美和善,天下就丑了恶了。
《庄子·齐物论》中,美的事物的讨论,西施等美人,当鱼鸟鹿见到美人时,它们都逃脱了,可见另外的人(以鱼鸟鹿作比喻)对某一事物其实会有不同的认识。在标准下,人们被塑造了,失去了自己本身。《庄子·养生主》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把生命建立在知识上,任何的一种知识都是有限性的,如果把有限知识看成这个事物,这个世界,其实只是一个单一的角度,是片面的,抹杀了全面的,无限的世界。
《老子》第七十一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很高明;不知道却自以为是,这是缺点。明于大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能够把缺点当做缺点。正是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来看,所以他才能反省及改正缺点,从而没有缺点。无知的立场和孔子的生而知之的立场对比来看,老子对美善有了新的视角。《老子》第五十八章“正负为奇,善复为妖”正常的事情可以演变成奇特的,善良又可以演化成妖孽。伦理学视角,王弼《老子指略》,是不是不善才带来善。东汉的时候,做官可以给平民晋升的渠道,孝廉的标准来考核,在道德体制化下,是具有诟病的。
《老子》第二十七章“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圣人常善救人”厚德载物,如果衡量这个世界有了一把尺子,就会有选择,选拔出某些东西,就会抛弃某些东西。这把尺子是否公正还是有自己的偏见和成见,把尺子去掉,把标准去掉,就不会弃人弃物。老子借用儒家的善人和不善人,根本上是不承认善人和不善人的,再看“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意思是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善人和不善人都是在彼此的关照之中去体会这个世界。与不同于自己的人的相处,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不能靠简单的标准的价值取向,区分高低贵贱,善恶,美丑等,老子就是在否定和拒绝差异,在重善重美的虚无下去做到一视同仁。
作者丨秋风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