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我从地狱来,要到天堂去,正路过人间!
摘要: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坟墓,是用来埋葬所爱的人的!

作者简介:
马里·亨利·贝尔(司汤达),法国著名作家;
1817年,创作了《意大利绘画史》;
1822年,创作了《论爱情》;
1823年,创作了《罗西尼传》;
......
司汤达,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作品多以写实为主,主张“用艺术反映当代生活”;
代表作有《阿尔芒斯》、《红与黑》、《帕尔马修道院》。


文章简述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马里·亨利·贝尔(司汤达)创作于1830年的一部的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一位木匠的儿子——于连,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先后在市长家里担任家庭教师,在公爵家里担任私人秘书,因其长相俊俏,深得女性喜爱。在市长家里担任家庭教师期间,和市长夫人勾搭到了一起,事情暴露后,进了神学院。后在公爵府上当私人秘书期间,又和公爵的女儿走到了一起,从此便走上了升官加爵,飞黄腾达的道路。因当地教会不满于连的快速发展,便逼迫市长夫人写一封告密信告发于连,此举一来,于连的升官道路被活生生掐断。怒火攻心的于连开枪伤了市长夫人,却怎知,也因此把自己送上了断头台。

于连,是维里埃小城一个木匠的儿子,长得文弱清秀,英俊帅气,从小便梦想通过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书生意气的他整天抱着书本不放,又不愿分担家里的体力活儿,因而遭到全家的嫌弃,经常被父亲和两个哥哥毒打。
维里埃小城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市长,五十岁左右,是的一个贵族,一个是贫民寄养所所长——哇列诺。就连市长都惧他三分,但市长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准备请一个家庭教师,刚好于连精通拉丁文,博学多才,就得到了市长的青睐。

市长的妻子年轻又漂亮,对待市长的态度,是打心眼里感到厌恶,认为市长不懂情调。由于对爱情没有太多的奢求,她把心思全放在了3 个孩子身上。最初,她想象于连可能是个蓬头垢面的乡巴佬,谁知见面时却出乎她的意料:面前这个人是一个皮肤白皙,眼睛有神的俊俏青年,仿佛就像一条小溪一样,能润人心田。市长夫人看见于连后,就像恋爱般的感觉,让她人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她打心里对于连产生了好感。
而于连一心想往上爬,也想抓住市长夫人的这个机会,一来二去,慢慢的就和市长夫人走到了一起。对市长夫人来说,于连的出现,弥补了她对爱情的渴望,对于连来说,仅仅是利用市长夫人达到自己的私心而已,他对市长夫人的爱完全是出于一种野心,一种因占有欲而产生的狂热。不久,皇帝驾临维里埃小城,在市长夫人的安排下,于连当上了仪仗队队员,使他有在公众面前出尽了风头。

市长家的女仆(爱丽沙)因喜欢于连不成,便将于连的事暗中告诉了哇列诺(贫民寄养所所长),哇列诺早先因曾贪恋市长夫人的美色未得逞,便趁机给市长写了一封告密信。市长因担心如果把妻子赶出家门,自己将失去一大笔遗产,而且也有损于自己的名声,于是便在城市里散播于连的囧事。一次爱丽沙向西朗神父忏悔时,又谈到了于连与市长夫人的秘密关系。
神父和于连关系不错,又很关心于连,知道这件事情后,便劝告于连离开市长夫人并到省城神学院进修。于连听从了神父的话,去了神学院。神学院的院长彼拉神父对于连也特别关照,经常给予他帮助,也经常教导于连,他对于连说:“嘻笑就是虚伪的舞台”,这在这个舞台,想要往上爬,必须依附于权贵。在321个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平庸的青年,由于于连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院长让他当起了辅导教师。

但神学院是个伪善的地方,彼拉院长受到排挤不得不辞去职位,之后他给于连介绍了一个体面的职位——去木尔侯爵府上当私人秘书。侯爵长得瘦削又矮小,是个保皇党人,法国大革命期间,逃亡到国外,王朝复辟后,他在朝中取得了显赫的地位。于连每天的工作职责就是为他抄写稿件和公文,因工作出色,侯爵对于连赏识有加,派他去管理自己两个省的庄园,后又派他到伦敦去搞外交。
侯爵有一个女儿,名叫玛特尔,有一头金黄色头发,外表可爱,喜爱文学,但骨子里有一股贵族的傲慢劲儿。起初,于连并不喜欢玛特尔那清高傲慢的性格,但想到“攀上她就相当于攀上了权贵”时,便对她展开了疯狂的追求。玛特尔起初并不看好于连,认为他不过了一个仆人,怎配得上自己。但后来于连经过一系列实际的证明与行动,俘获了玛特尔的芳心,成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不久,玛特尔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写信告诉她父亲,要他成全他们的婚事,侯爵在爱女坚持下,一再让步。先是给了他们一份地产,准备让他们结婚后搬到庄园去住,随后,又给于连寄去一张骑兵中尉的委任状,授予贵族称号。于连在骑兵驻地穿上了军官制服,有模有样,完全陶醉在自己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在当中尉的第二天,他就在盘算未来的仕途道路,想着未来的升官加爵。
这时,他突然收到了玛特尔寄来的急信,信中说:一切都完了。于连急忙回去,原来市长夫人给侯爵写信揭露了他们原先的关系。这使于连愤怒无比,想着自己的美好前途,就因为市长夫人的一封告密信而结束,越想越气的于连坐上了去维里埃小城的马车,买了一支手枪,找到了市长夫人后,当场连开两枪,市长夫人中枪倒地。于连不知道,这其实是教会早就设好的一个圈套,目的就是想引诱于连上钩。于连因开枪杀人罪被捕入狱,入狱后,他冷静了下来,对自己冲动的行为感到悔恨。

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梦想已经破灭,这时,他一切都想明白了。市长夫人受了枪伤并没有死,稍微恢复一点后,她用钱买通了狱卒,使于连免受皮肉之苦,于连这才知道,她给侯爵的那封信,是由教会的传教士强迫她写的。玛特尔也从巴黎赶来探监,为营救于连四处奔走。公审的时候,法庭宣布于连犯了蓄谋杀人罪,判处死刑。而于连也没有为自己辩护,因为他知道,这没有用。在一个晴和的日子里,于连走上了断头台,结束了对上层生活的幻想,也结束了他梦想的一生,或许对于连来说,一切都结束了......


文章解读
《红与黑》这部小说的创作源于1828年,是司汤达根据《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所进行的创作。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的奋斗故事进行叙述,尤其是对他两次爱情的叙述。作者通过此书,在一定程度上的还原了“19世纪初法国社会普遍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腐败,教会的黑暗。

小说重点描写的是于连个人奋斗史的悲剧,这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是极为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波旁王朝复辟后,许多有志青年失去了在拿破仑时代靠个人能力就能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不得不去等级森严的巴黎做一个像赌注一样的拼搏,赌自己有机会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事实证明,有少数人成功了,但仅仅是少数,多数以悲剧收场。这就是王朝复辟后整整一代有志青年的现实遭遇,于连的悲剧也正是这样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悲剧。
作者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长期的观察,联系当时的实际,注入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使《红与黑》成为一部反映复辟时期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作品中的“红”代表了穿红色军服的士兵,“黑”代表了穿黑色衣服的教会,这是当时青年想要出人头地,实现奋斗目标的两条途径的两条捷径。

笔者认为,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是当时时代的一个缩影,作者通过这一例子,以此来折射了法国王朝复辟时期的残酷现实状况,以及对青年一代的精神戕害。虽然这是一部描写当时法国社会现实的一部小说,但其实没有国界,没有局限性,之所以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是因为作者对时代进行了深度的剖析,剖析到了读者的心坎上。好了,今天的推荐就到这里了,如果喜欢就去安利这本书吧,查看更多精彩推荐,也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期待你们的关注,哈哈!
觉得好看就点个关注吧!
欢迎关注“好书CLUB”,好书CLUB,为你挑选经典好书!

© 本文版权归 Hello World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