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学如此重视这个被我们忽视的教育
作者小媛老师为美国公立小学老师,丰富美国课堂教育经验,创办公众号"美国小学的日常(ID: usazhaolaoshi)",欢迎大家关注!
上个周末,我也加入了无数美国华人的大军,脑补了最近大热的《流浪地球》。平时的我泪点还算高,可是整场电影下来,用掉了整整一包的纸巾!

要说最感动人的,除了亲情,就是人性中的那份善良了。可是在现实社会,我们似乎更愿意夸人聪明,却忘记夸人善良。善良,似乎已经不是一个多大的褒奖,反而有时还会被误认为“傻”, 因为“人善被人欺”?
所以,今天就来跟大家聊一聊“善良教育”,因为,在美国的教育中,善良(Kindness)是一个非常崇高的品质。
为什么要从小接受“善良教育”?
小媛老师发现,班上最“popular”的小朋友一定是那些心地善良的孩子。他们乐于给别的孩子释放善意和有好,同时换来对方的回馈,自然就轻易收货到了友情。
然而,班上还有个小朋友G,他很喜欢欺负别人,上课时,趁老师不注意就会招惹别人:拿出手绊别人一下,或者用东西丢别的孩子。开学没多久,就有不少家长跟我告状,说小G有严重的“霸凌问题”,欺负别的小朋友。后来通过自己地观察小G,我发现他是缺乏社交能力的,他心中渴望与别的孩子互动,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于是通过给别人找茬、欺负别人,来刺激对方的反应。
美国:我们常常教育霸凌的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愤怒(anger),处理自己的焦虑(anxiety),

最好的善良教育,不只是和孩子讨论下什么是善良,或者单纯的读一本关于善良的书,而是让孩子通过亲自感受善良,进而复制出来,再对别人施以善意。
美国小学的善良教育
美国小学的善良教育分为三个层次:
01
识别善意
美国老师常常将善良和Sweet划等号,所以老师会让小朋友一起做一个善良冰激凌,就像甜甜的冰激凌一样,善良会让我们心里觉得甜甜的:

为什么要选择善良呢?接下来我和学生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希望孩子能打心眼里明白选择善良的意义。这时,就连平时爱欺负人的小G也分享说:“善良可以让我交到更多朋友!”
平时看到一堆小朋友在争着拿东西,这时有个孩子选择了排队,老师马上就会说:“谢谢你的排队和礼让,这非常善良。”每一次老师对“善良”的识别,都在无形中向其他小朋友传递,我们应该做一个善良、懂得礼让的人。没错,善良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润物细无声中来进行。
02
表达“善良”,也在收获”善良”
我们常说:Treat others as you want to be treated。想要别人怎么对我们,我们要先怎么对别人。想要收获别人的善意,我们要先学会表达善意。
这里美国老师有个善良教育的经典绘本“How full is your bucket",故事的主人公名叫Felix,他的爷爷告诉他: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小桶,当我们友善对人时,我们不仅在填充别人心中的小桶,也在填充自己的小桶。

读完了故事,老师决定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善良小桶,并在班里开始一场Fill your bucket的善意活动。当小朋友做了友善的事情时,老师就会让他放一张小纸条到自己的和对方的小桶中。

当孩子积累了10张小纸条时,他就可以获得一张善良小奖状,并将“班级爱心墙”上的一个爱心涂色。老师为全班设立了个目标,那就是将100个爱心全部涂上颜色!目标实现的时候,老师会给孩子一个大的奖励。


03
一起做善良挑战
每年的二月,美国小学迎来善良挑战周。小朋友们会收到这样的action list (活动列表),上面列出了很多在孩子日常生活中可以做的小小善举。这些小事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却覆盖了善良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学校里进行善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从小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上面这张图中小媛老师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就是“Cheer for every player on both teams”,就像体育比赛中一样,没有人能永远是赢家和强者。借这个机会让孩子认识到,对处于下风的人保持尊敬,给一声喝彩,才能在孩子的心中从小种下防止欺凌的种子。
对别人保有一颗善心固然重要,但是很多时候也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例如这一条:“Walk or pet an animal - but Ask first!”。这条的本意是教会孩子爱护动物,但是在对别人的宠物表示出友善之前,一定要记得先征求别人的同意!
在每年的Kindness challenge中,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培养孩子们的环境意识。例如“Walk or bike instead of driving”这一条,是要让孩子们告诉家长,不必开车才能去的地方,就试着走路或者骑车吧。与其时时刻刻把自己包在铁壳子里面,不如换一种出行方式,既能保护环境,又拉近了自己和自然与社区的距离。
虽然kindness challenge只有短短的一周,但是上面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活动已经在孩子的心中播下了善良的种子。对于上小学的孩子来说,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萌芽,通过善良教育来让孩子明白,不能凡事只以自我为中心,予人玫瑰,也能手有余香。
善良并不意味软弱
只教会了孩子善良,可是怎样让善良的孩子保护好自己而不受伤害呢?如果孩子太过于善良,会不会很容易被别人占便宜?
这时我们就要让孩子明白一点,善良和软弱并不矛盾,在该说不的时候说不,不但能保护好孩子的赤子之心,还能让孩子在应当善良的时刻更加坚定。
01
说“不”的艺术--Being Assertive
学会说“不”,Being Assertive是美国小学社交教育(social skills)中非常强调的一个概念。Assertive的字面意思是坚定的、自信的。在这里更强调的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从容自信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这一点我很有感触。在美国读书和工作中,我发现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非常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坚定而自信。我们华人学生和老师就比较含蓄,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中,常常表现的内敛谦虚,不太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一些机会。美国孩子的勇敢自信,与他们从小接受的Assertive教育分不开。
02
Assertive教育分四步:
班上的白人小姑娘Olivia,善良喜欢帮助人,但也非常Assertive。有时候,小G趁她不注意,拿走她心爱的铅笔。别的小朋友看到了,告诉Olivia。Olivia绝不会忍气吞声,而是义正言辞地告诉小G: “你拿走了我的铅笔,我很难过,那是我最喜欢的铅笔,请你还给我!”
Olivia的义正言辞既阐述了发生的事情,也表明了自己的感受,告诉了对方她现在需要的是什么,这正是Assertive教育中的几个要点。

和assertive相对的两种态度,一种是passive(过于软弱,被动),另一种是aggressive (好斗,侵略性)。孩子们很容易在这两种态度中来回摇摆,而assertiveness就恰恰是这两种态度中间完美的平衡点。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自己的天性,找到和人相处的完美平衡呢?美国老师制作了下面这张图表:

上面的图表中,苍白的黄色是软弱的passive,火热的红色代表着充满侵略性的aggressive,冷静的蓝色就是我们要教会孩子的assertive态度啦!
例如,当孩子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既不要不敢说(afraid to speak up),也不能为了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强行打断别人,盖过别人的对话(interrupt and talk over),而是要开诚布公的说出来(speak openly)。也就是说,我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态度一定是冷静镇定的,用事实和观点说话,而不是用态度说话。
身为父母,我们不仅要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还要关心孩子能不能存留那份最纯真的善良。然而,善良绝不等于软弱,就像《灰姑娘》中那句一直伴随着她成长的话:“Have courage and be kind”一样,拥有善良(kindness)和坚定(assertiveness),才能在成长道路上脱颖而出!
美国小学的日常(ID: usazhaolaoshi),美国公立学校老师手把手分享美式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