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又出新功能:朋友圈一个月可见,暴露了谁最爱你


前两天,微信突然增加了“朋友圈最近一个月可见”的功能。

更新的消息一经推出,立刻就登上了微博热搜榜。

从之前的朋友圈“三天可见”和“半年可见”,到前段时间引起争议的“留言、点赞朋友可见”,虽然只是简单一个功能的改版,却暴露了很多社交潜规则。
记得年初的时候,“微信之父”张小龙在演讲里提到几项数据:
每天有7.5亿人使用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每日总浏览量超过100亿次。 超过一亿人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
而正在看这篇文章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是这些数据的参与者。
我们渴望通过朋友圈来展示自己,我们总是忍不住想要窥探微信好友的生活,但为什么我们又越来越喜欢隐藏自己,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了呢?
有人说:
朋友圈是不发憋屈,发了矫情,删了刻意,留着又膈应的存在,它的保质期只有三天。三天,也正好是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个轮回。

前两天,该收到的点赞、关心、认同差不多都收到了,到了第三天,越看越觉得这条朋友圈发得low。
更何况,朋友圈也已不再是单纯是朋友圈,而是工作圈、社交圈;
微信朋友不再都是朋友,还有同事、上司、黄牛、代购,甚至各种随手一加的张三李四,打心底不想被太多陌生人从头到尾视奸一遍。
当我们在朋友圈感受到的社交压力越来越强时,不得不用“朋友圈三天可见”,越来越小心翼翼地维持着成年人社交最后的体面。

记得华为拍过一个走心广告,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你的微信通讯录里,有多少好友是真正了解你的?
或许,一个小测试,你就能知道答案。
在开始之初,他很自信地说:“现在大家都通过网络还有朋友圈了解彼此,我觉得,他们都挺了解我的吧。”
1280个微信好友,50位好友代表,从每个人都记得的备注,到家乡、职业,再到到最近的旅游城市、爱吃的菜,随着测试问题的地逐渐深入,能准确说出答案的人也越来越少。
到最后,只有他妻子一人能回答出他爱吃的菜是什么。

他眼睛里逐渐有了泪花,里面夹杂着失落、困惑、难过,“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吗?为什么大部分人好像从来没有了解过我一样。”他反问自己。

但是,当现场的微信好友点开他的朋友圈想要进一步了解他时,一条白线赫然出现。

每个人的微信好友,少则上百,多则几千,每次刷新朋友圈,都有新的动态前赴后继地跳出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谁都没办法关注你的每条动态。
很多时候,朋友家人关心我们的入口不止藏在评论和点赞里,也藏在一个个偶然里。
比如:
小A说,昨晚梦见你,今天不自觉就点开了你的朋友圈想看看你的近况。 小B说,好像在朋友圈看到过你在巴厘岛签过到,想着找你推荐推荐入住酒店。 妈妈说,你很久没回家想你了,想看看你的近照。
其实,大家都挺忙的,不是在乎你的人,根本就不会特意点进你的朋友圈。

于自己而言,“三天可见”用户体验是很棒,却起不到避开陌生人窥探的作用,甚至伤害了那些真正在乎你的人。
“朋友圈一个月可见”功能出来时,很多人拍手叫好,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三天太短,半年太长,不想让他们看到太多过去,也不想朋友点进来一片空白受伤害,一个月刚刚好。
难怪有人会说,朋友圈一个月可见,是现代年轻人最基本的社交礼仪。

张小龙说,朋友圈是一个打造人设的地方。
这句话大概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木棉姐姐有个朋友,从小因为微胖而自卑,自从有一次因为生病瘦到了100斤以下,发了个照片收获一堆赞美之后,就沉迷于这种受人羡慕和夸赞的感觉。
可病好了之后,体重很自然就回到以前的水平了,她不甘心。
于是,办了健身卡,每周都在朋友圈打卡,晒撸铁照,但也仅此而已。
改不掉重口味的饮食习惯,每次去健身房,锻炼不到半小时就受不了了,更多时间是对着镜子自拍,P图,然后小心翼翼维持着自己爱运动、身材棒的形象。

有次约她吃饭,还是以前的老样子,根本没瘦下来,我问她:“你不累吗?下决心认真减肥,或者顺其自然做自己,不都比你现在这样更好么?”
她说:“可是现在这种方式,最轻松又最快乐啊,我甚至有种找到自信的错觉。”
通过一个人的朋友圈,不一定能从中看出一个人的人品和审美,但却能看到他想让你看到的东西。
发朋友圈,本意是用分享的方式去社交,先有生活,才有发圈分享。
但很多人,却颠倒了先后顺序,为了发朋友圈而生活。
为了在朋友圈晒美照,才去旅游。 为了看起来很文艺,所以去看电影、看书,然后PO个电影截图,晒张读书的照片。 为了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幽默,绞尽脑汁也要是不是编个搞笑的原创段子。
用朋友圈刻意维护这些人设和人际关系真的有意义吗?
关于这个问题,蔡康永曾说过一段话印象深刻:

每个人的心力有限,与其刻意去讨好一群人,不如留着心力给自己在乎的那小部分人。
而那些真正在乎你、被你请进生命的重要之人,根本不靠朋友圈的人设维持社交关系。
你只需要按自己的节奏认真生活,然后偶尔在朋友圈冒个泡,让他们知晓你的近况,就很满足了。
“朋友圈一个月可见”,是人际交往最合适的距离,也恰恰是爱得刚刚好的体现。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