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母的除了吴谢宇,还有他
时隔三年,吴谢宇终于落网了。

从2016年开始,“北大学子弑母案”就一次又一次的被大众讨论、猜测、揣摩。无论怎么看,他这一行为都在自毁前程。
2009年,天才导演泽维尔·多兰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讲的也是弑母的话题。
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探寻吴谢宇弑母的真相。

10年前,年仅19岁的加拿大少年泽维尔.多兰从大学退学,自编自导自演了这部电影。
该片在戛纳放映之后全场起立鼓掌,一举拿下了三项大奖。

多兰也以自传体风格成为当年戛纳电影节上备受瞩目的新锐导演。从此,多兰便成为了戛纳的亲儿子。
他以平均每1.5年一部长片的速度保持创作,几乎每一部长片都会在戛纳获奖,其中包括《妈咪》、《幻想之爱》、《双面劳伦斯》、《只是世界尽头》等。
在电影界,狂妄不羁以天才自居的人不计其数,而多兰无疑是尤为出众的那一小拨。

《我杀了我妈妈》的剧本,其实早在多兰16岁的时候就已经完成。
影片中的故事也是他自身体验的写照。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对母子,17岁的单亲少年于贝尔和他的母亲,两人之间的关系从亲密到对抗再到缓和的过程。

随着年龄的增长,于贝尔对他妈妈的憎恨也与日俱增。
他开始讨厌母亲的一切。
从她花哨的穿着、说话的方式、再到对装饰品的品位,甚至是吃饭时嘴巴上不小心沾上的面包屑或奶油,都令他感到厌烦和恶心。


两个人会因为各种小事争吵。
比如上学路上于贝尔的妈妈开车闯了红灯,听的广播太无聊,朋友能不能来家里过夜.....

甚至在饭桌上,一个生硬地找话题,另一个什么都不想说,最后不出所料两人又开始争吵。

在于贝尔看来,妈妈根本不了解他,更谈不上爱,生下他也是因为“所有人都期待她这么做”。
别人想要她结婚,她便结婚了;别人期望她生一个孩子,她就生了。
整个过程里的母爱是一种被动的责任,而不是主动的爱。

于是,于贝尔开始幻想自己杀了妈妈。
学校对学生家长职业及收入进行调查时,于贝尔告诉老师:我妈死了。

当然,最后的结果是谎言被揭穿,母子俩继续争吵。
在一次作文课上,于贝尔写的文章题目是《我杀了我妈妈》。

他开始幻想自己参加了妈妈了葬礼。

于贝尔不愿意和自己的母亲有过多的交谈,或者说每一次以争吵告终的交谈让他放弃了尝试。
自然地,自己是一个同性恋这件事,于贝尔也没有告诉他妈妈。
最后还是他男朋友的妈妈不小心说漏了嘴,纸包不住火了,他才对自己的母亲坦白。

得知儿子是同性恋后,于贝尔妈妈毅然决然地将儿子转学去了乡村的一所寄宿学校,希望传统教育能扳回他的性向,结果当然与期望南辕北辙。
一个青春期,一个更年期。
一个暴躁敏感易怒,一个控制欲强。
原本应当是最亲密的母子,此刻却好像成了仇人。

整部电影在时不时的争吵中显得尤为沉重,但导演没有将母子关系判死刑,而是适时给出了通风口。
虽然生活是如此琐碎,充溢着冲突与对抗,但是母子二人还是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彼此的爱。
比如母亲会在于贝尔从寄宿学校回家时,买上好的牛排跟蛋糕等着他。

比如于贝尔为了哄妈妈开心,会主动打扫家里,主动做饭洗碗;

这原本就是亲情,或者说,这是一种天性。
深爱或许会被争吵暂时掩盖,但彼此都未曾放弃过亲近对方的尝试。
母子、父女关系是如此复杂,以至于许多人一辈子都无法释怀,背负着伤口前行。

尽管恨意是真实的,孩子们长大后也坚信自己能脱离父母,但生活总是让我们打回过去、打回童年。
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那句话:“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和解可能也只在一瞬间。
比如时隔几十年的一声问候。


比如喝醉后一次真诚的交流。

影片的结尾,于贝尔和母亲来到了儿时生活过的地方,回忆起往昔美好的时光,和解在这一刻抵达。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虽然充斥着争吵,但镜头都非常冷静客观,堪比纪录片。
于贝尔和母亲的部分,导演均使用了长镜头、对称构图、暖色调。

用最冷静平实的方式,来处理最为激烈的冲突。
这也正是导演的意图,他想通过这种方式,赋予这对激烈争吵的母子同等诉说的权利。
母亲面对儿子时的无措、儿子面对母亲时的矛盾,双方的困境都呈现在画面中。

片中穿插的于贝尔自己拍摄的DV片段则完全是黑白的。
他每次都赤裸着身体面对镜头,表达着“我深爱我的妈妈,但我又经常想杀死她”矛盾心情。

这应该也是大多数少年内心最真实的呼声。
别忙着否认。
或许只有一秒钟,或许整个青春期,反正都会有厌烦亲人的时刻。
谁也不是圣人,承认也并不羞耻。

在这种时候,争吵不可避免。其实有时候争吵并不是坏事,情绪发泄出来了事情可能更容易解决。
不及时发泄情绪的话,没准会酿成吴谢宇那样的悲剧。
在同学口中,成绩优异、生活自律的吴谢宇永远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他也从未在外人面前表现出对母亲的厌恶,甚至高中时每天会跟自己母亲通电话。
同样是凡人,表达愤怒跟不满本就是人之常情。

现在马后炮一下,吴谢宇看似“完美人格”的掩盖下,他的负面情绪只是被积蓄,并没有得到及时发泄。
吴谢宇弑母这一行为,不仅让他成为世人口中比杀人犯更恶劣的存在,还让他自己和妈妈成为世上无数场母子对抗中最惨烈的一对。
正如这部电影中那句最经典的台词:
—“如果我今天死了,你会怎么办?”
—“那我明天也会死。”
父母和孩子的对抗,大多以两败俱伤告终。
就像一滴树脂落下同时砸中的两只昆虫,彼此对峙但无法向前推进,最后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凝固成琥珀。
想爱,又不知道如何表达,只能不断在失败中摸索。这种奇怪又拧巴的关系,每个人或多或少会经历。
其实影片针对母子关系所作的探讨,导演在影片一开始就借莫泊桑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

“我们爱自己的母亲而不自知,唯有终极分离之际,才明白这份爱扎得有多深。”
忍不住想问一句:吴谢宇逃亡的1380天里,有没有后悔过自己的弑母行径呢?!
(本文原创首发于皮皮电影,转载请私信,欢迎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