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日记——密封阳台养多肉
常识篇
-花肥:
氮肥:促进叶的生长;
磷肥:促进花芽分化和开花结果;
钾肥:促进枝干强壮,提高抗病和抗寒能力。
观叶型植物:以氮肥为主的复合肥。
观花型植物:营养生殖阶段,施以氮肥为主的复合肥;生殖生长阶段,施加磷钾肥为主。在花期,可以在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可以使花色艳丽,延长花期。
写在前面,养多肉必须知道的基本原理:
养了几批多肉之后,终于可以开这个段落写点经验。其实只要认真研究过网络帖子的人基本也都知道。养多肉要想保持矮矮胖胖不徒还有颜色,无非就是三个关键词:通风、光照、温差。
通风是解决不生病的问题。很多多肉容易黑腐、煤烟,以我养花多年失败的经验,均是由于不通风造成。因此通风需要放在第一位,至少得先让你的肉肉能活下来,再谈美的事情。如果是密封阳台,一定要放在能开窗的那一边,让肉肉能每日沐浴清风,否则它就能死给你看。
光照是解决不徒长的问题。我是全密封阳台,向南,按理阳光还是不少的,但是多肉只能透过玻璃进行光照,大量宝贵的紫外线被挡在了外面。上一批这样自然养的后果如下,说明仅靠透过窗玻璃光照的法子行不通:

那怎么办呢,只能上灯,去买那种全光谱接近自然阳光的灯,每天白天照着。最近一批就在这么操作,大约1个多月了,每天早上搬进阳台口用光照足10来个小时,没徒,还能维持一些颜色在。这灯18w,瓦数不够,至少得来它个28w,效果会更好。


图片均为自然拍摄,无滤镜无p图,当初买来时的颜色基本都还在,准备换个大灯。
最后,前两者都做好了,才是通过温差(本质上是低温,由于一般低温都是在晚上产生,因此大家也习惯叫温差)来解决上色的问题。这也是我现在还在摸索的一步,先记录下上色的原理。多肉的变色来自于体内色素比例的变化,而外部环境的改变可以刺激内部色素的改变,这就是变色的原理。
大部分情况下,植物的叶子中以叶绿素为主,叶绿素盖住了其他色素,因此叶子呈绿色。在低温情况下,叶绿素由于不耐低温,叶片里的叶绿素就越来越少了,而植物为了抵御寒冷,会大量催生花色素,因为花色素比叶绿素能更好的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来为多肉提供能量,防止多肉因为低温而冻伤。而花色素是在植物色素中,一类色素的总称,能使花与果实呈现红、蓝、紫和紫黑等颜色。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多肉容易变绿,在低温的冬季,多肉颜色容易变深。这是多肉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最近在变色上探索出了一些效果。其实掌握了原理再来养花,就觉得这件事做起来简单有章法了。我偶然发现厨房的窗台经常夜间风很大,意味着温度也会比较低。于是就白天多肉放在客厅靠阳台的架子上照补光灯,晚上搬去厨房的窗台,既营造了相对低温环境,还能弥补白天在室内不通风的问题,避免肉肉生病。持续了大半个月后,效果就出来了,如下:

最后再说一下浇水的问题。多肉浇水的基本原则是宁愿少浇,也别浇多。基本多肉的生存法则是逆常识的,水越少它越会努力积蓄水分,让自己保持胖胖乎乎的样子。那什么时候可以浇水呢,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看多肉最外一层的叶子开始有点干瘪、蔫儿了,就可以浇一次水了,浇一次就浇透,透的意思就是水能从盆底流出来。
最最后再说一下盆土的问题。这一点我也做的很粗糙,我的基本经验就是一定要买颗粒土,保持盆土通风即可。多肉最怕盆土结实,不透气也会完蛋。
1、山地玫瑰
最爱的多肉品种,一方面是因为长得像玫瑰的模样真的很美,然后就是山地玫瑰浪漫的出处。这个品种来自西班牙的加纳利群岛,也就是三毛生活的地方,因此很多细分品种的名字都来自于那边的岛屿,比如耶罗、特内里费之类的,光听名字就想把这些岛屿通通买一遍。
休眠期:
7-8月进入休眠期,因为它很怕热,怕强光照射,所以在夏天会把自己紧紧包裹起来,外面的叶片会被舍弃渐渐的变成枯黄色。
浇水:山地玫瑰喜干,不耐积水。夏天采用浸盆法,把花盆稍微浸湿一点不要太多,让盆土保持微微湿润就好。大概一个月浸盆一次,水过多会容易让山地玫瑰的根系腐烂而死亡。
通风:需通风,忌潮湿闷热;虽喜阳光充足,但休眠期要避免太阳直射。
休眠期后养护:
等到温度降下来后,山地玫瑰就会慢慢苏醒过来,经过了一夏天的休眠,根系基本上失去了活力,本来山地玫瑰的根系就不多,这时候我们不能马上给它浇水,吸收不了会得黑腐病。
等温度稳定在25℃左右的时候,可以给山地玫瑰适当浇点水,间隔3~5天浇一次水,依旧是放在明亮、没有直射光的通风地方养护,静静的等待它的根系生长出来,当养护到叶片开始舒展的时候就说明山地玫瑰彻底苏醒啦!
施肥:生长过程中,山地玫瑰对肥料的要求并不高,每2-3月追肥一次即可,可使用氮磷钾复合肥。夏季和冬季休眠期时,则完全不需要施肥。

亲手将养的第一颗山地玫瑰从年初养到夏眠,很有成就感,临夏天时基本有2、3个月完全未浇水。不过夏眠的还不够充分,初步判断可能还是光照不充足的原因(待查验)。
© 本文版权归 cathywill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