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不同社交平台下的人设
查看话题 >我们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最近在豆瓣里面,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看着大家精彩的,失落的,类似的或者向往的状态和心境,心里不禁感慨,这才是人间
在这里,我们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我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都在用心的活着,原来很多优秀的人也是迷茫焦虑的,有人正在过着我想要却不敢尝试的活法,也有人在经历着我曾经经历过的生活。大家都在各自的城市踽踽独行,像是不会交汇的平行线,走在各自的直线上,偶尔停下来却互相观望或者吐露一些不为人知的心事,然后以成年人的方式继续回到各自的轨道。就像每次点开那短短的六个字

遇见你,真美好
豆瓣里经常会看到很多有意思的话题,关于宠物,关于家庭,关于友情,关于爱情......大家的讨论往往真挚又充满了诚意,不像我在其他的社交平台的体验,刷完之后经常陷入巨大的孤寂和距离感。在这里,我更多的体会到的,是一种放松,宁静和真实
看到一个喜欢的电影,会过来找共鸣;ZQSG的追了一个虐心的网剧,也要去小组里面压压惊;看了一本不过如此的名著,也会发现,哦...我不是一个人......

太多不能在现实世界分享的,不想在家人面前展示的,在身边找不到共鸣的,终于有了一个安放的角落
你在各大社交平台的人设
豆瓣里有一个热门的话题“你在各大社交平台的人设”,形形色色创意百出的答案让人忍俊不禁,我常常感叹着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爱有趣的人

我的社交app一直以来都很稳定,高中毕业开始有了QQ号,到了大学开始有了微博和微信,然后就是工作后注册了知乎和豆瓣
QQ记录了我的整个大学时光以及毕业后的那两年,我清楚的记得,那是高考结束后,我初中的死党同桌LL(高中后同校不同班)帮我申请的扣扣号
那时候大部分人都没有手机,我也还是一个爸妈老师眼中的乖乖女,不会上网不去网吧,自然的,我也不知道怎么去申请一个扣扣号。LL知道后说我帮你申请一个吧,大家以后都不在一个城市了,有扣扣也方便以后联系。后来没过两天,他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新申请的号码和昵称,那个昵称是“爱你一万年”
我当时看着纸条上歪七扭八的“爱你一万年”,陷入了沉思和难为情。那个时候,我还不到十七岁,在班里面是个干瘪瘦小低于平均年龄的存在,我们班风还算淳朴,我的周围也都是老老实实埋头学习的人。淳朴如我,只能故作一脸嫌弃的看着那个比我还干瘪瘦弱的他 “你怎么起了个这么没有水平又难听的名字?”
他也是一脸不耐烦“哎呀!起名字好麻烦的,我也不晓得该用什么,就胡乱写了一个,你自己回去改吧!”
我当下就不再问了,也对哦,人家都帮忙给申请了号码,我就不要嫌七嫌八的…这个莫名奇妙的短命昵称当即就被我改掉了。为了独树一帜,我绞尽脑汁的改了一个不明所以的名称,既确保了自己的独一无二,也避开了一度流行的忧伤文学
同学们问我,你这个名字什么意思?
……
我哪儿晓得
反正我不要叫什么“追风少年,轻舞飞扬,水晶女孩…”
我是个安土重迁的人,名字就更不愿意变了,当年扣扣号的名字也沿用至今。回望QQ作为我唯一社交平台的那些日子,所有的轨迹都在空间里得以保留,那时候我热衷于去留言板里面踩踩,会矫情的发一些伤春悲秋的说说,还有那曾经流行过的情侣空间......如今都静静的躺在那里

写到这里,忍不住去看一眼…原来我还转发过“震惊世界的中国秘方——里面的方子都是一个老中医......” 这种东西

哎,突然觉得自己失去了吐槽老爸老妈亲友群的资格
也用它记录过一些不痛不痒的流水账,一些生活感悟,一些开心的时刻,还有我遇到的人们......QQ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大大的记事本。见证了我稚嫩的曾经,见证了我曾经对一个男生的默默关注,见证了我从校园走到社会的过程

如今我知道大家都还留着QQ,只不过我们再也不讲话了,也不会在上面发表只言片语,每天都是沉默的在线着。我应该是不会舍得删掉里面的内容的,即使现在看来有多么的幼稚和不忍直视……
一点不矫情的说,那是青春啊
工作后,慢慢的,我们的主战场从QQ来到了微信
我的第一条微信动态是在2013.11.11号发出来的,当时在去往福建出差的火车上。那年的11月,我和另外两个新人小伙伴花了二十天时间把福建转了一圈,出差条件极其苛刻。我们每天背着沉重的双肩包辗转在各个省市的生产现场,拍照片做记录。虽然辛苦,但是第一次出差的好奇心完全战胜了各种现实条件的艰苦

说起来我还种草了宁德的肉丸,当时第一次吃到觉得好好吃啊,想着第二天早饭再体验一次,结果赶车太匆忙就作罢了,如果有机会,还是要去弥补一下当年的遗憾

如今微信还是我社交工具的主战场,只是除了沟通的功能外,我已经不太愿意在上面发表个人情绪相关的状态了。大概是觉得,在一群熟人的围观下,沉寂要比活跃来的更省事。曾经也在上面发一些个人感悟的文字,就被大家纷纷贴上文青的标签,然后再插科打诨的回复各种留言,愈发的心累.......
不想绑架熟人,也不想被熟人绑架,不如默默围观,做个哑巴
内心的小九九就这样一直憋着,跟同事们日常的插科打诨只能缓解一时的沉郁,当发现我跟周围大多数人还是有些不同的时候,会觉得人生可真是孤独
可能是憋的太久,突然找到一个出口。从我今年第一次在豆瓣发帖以后,基本上每天就像个话痨一样在这里活跃着,可以无所顾忌的说话,感觉真好
其实注册豆瓣是几年前的事,只不过在今年四月份之前,这里只是我用来看影评,找电影的地方。即便如此,每次打开它,那句 “遇见你,真美好” 总能简单而直接的温暖我
来上海五年了,一个人别扭的在这个繁华的都市顽抗着。好像经历了一些事情,学了一些技能,好像依然什么都没有。不知不觉的,被时间撵着变成一个大龄女青年,反复挣扎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至今也没想明白前路究竟该怎么走

不过只是渐渐明白,我们都是平凡的大多数
不论你接受还是不接受,生活都在继续
现实无法逃避,还好一些曾经的旧时光能给我片刻的宁静。随着年龄增长,那些旧的东西,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开始一点点的发光
人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但是选择的主动权却不在我们自己。不想要雁过无痕,我要一笔一笔记下来,写下来就是故事,放任自然就是绝望平淡无奇的凡冗生活,最后化作一缕青烟飘散无踪迹
小学时教我自行车的TL和最好的玩伴YH, 初中的同桌好友LL, 高中那群偶有联系的大兄弟们,以及贯穿了整个学生时代的,被我默默关注的W……他们都曾经鲜活的存在我的生命里,如今都变成一些记忆里零星的碎片,或者现实中全新的样子,熟悉又陌生。回想起来的过去,也依然有温暖我的力量
我记得小时候离家不远的那个水井和小水塘,记得夏天时候,放学后去井里半桶半桶的打水,冲洗着门口晒了一天发烫的水泥地,记得我们一群孩子淋着暴雨,欢快的在池塘的出水口抓泥鳅,记得镇上的妇女们用篮子装着杧棰和要洗的衣服,在正午的烈日之前,在傍晚的夕阳里,三三两两走到那个水井边,打出来一桶桶干净清凉的井水清洗一家人的衣服
杧棰用力敲打着浸水的衣物,发出一声声沉闷的“梆!梆!梆……” 敲打声此起彼伏,绵延悠长,她们家长里短的讲话声也被映衬的格外动听

我是个十足恋旧的人,我保留了从小学时候的所有课本,四五年级写过的日记,初中高中的考试卷子,毕业时大家互赠留言的同学录,还有很多元旦收到的五颜六色的贺卡…大多数留言的人现在已经彻底消失在我的生活里,也慢慢消失在我的记忆力,但是那些稚嫩的语气和歪歪扭扭的笔迹,会把他们曾经最好的样子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这些微小的点点滴滴见证了我是如何长成现在的模样
我想在这里开始,记录下还尚存的这点点滴滴, 记下我跟他们每个人的故事,身边正在发生的故事
我会拥有自己的专属记忆
证明着,这个人,曾经这样的活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