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快地生,平静地死,了无遗憾
《念楼学短》里收录了一封史可法的遗书,字不多:
“扬州早晚要失守了。辛苦了好几个月,仍然得此结果,也是意料中事。 城破之际,便是我死之时。尽忠朝廷,乃是臣子本分,只是先帝的大仇未报,未免有遗恨。后事已托副将史德威办理。我已答应将他收入本支,列为侄辈,请叔父、长兄、诸弟、诸侄千万勿使我失信。 ”
作者从中读到的是:“ 重诺不苟且的精神和克尽臣节同样是人格的表现,从小亦能见大。 ”
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平静。
这种平静,很久以前曾在电影《悲情城市》里看过。
电影里,几个知识分子被下了大狱,关在同一间牢房里,其中一个人被狱卒喊了名字,他站起来,把一些寻常且琐碎的东西交给狱友,托狱友日后有机会转交给自己家人,然后和狱友一一握手道别。
这个人跟着狱卒走了,神情举止就像早起上班一样,毫无波动。而在那个场景里,“被狱卒喊名字”意味着即将被执行死刑。
这个人留给家人的物件里有一封遗书,上面只写着几个字:“你们要尊严的活,父亲无罪。”

2
这种平静,我还在山西的王家大院里见过。
王家大院是个很神奇的院子,乍一看里面的小院落都差不多,可如果你认真读院落主人们的生平,就会有一种“这院落都还活着”的错觉。我记得,有些院落的主人生在太平盛世,他们有的热心周济邻里街坊,很受爱戴;有的喜欢小朋友,三不五时就把小孩子招呼到家里来玩,性格极有趣;也有的不学无术,使劲挥霍财产。总之,人品好的,人品差的,都活得快快乐乐。
印象最深的,是王家的一位公子,原本也和祖上一样过着富足自在的日子,直到战争还是动乱出现(不记得是什么了),他自告奋勇去平定,因此而亡。
在我的印象中,他也是平静地选择了必死的命运。
除了史可法,《念楼学短》里还提到了韩玉和朱之冯,他们都“平静地选择去死”,他们的遗书都有一种让人震撼的“平静的力量”。
韩玉:临死之前,我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凭着一身浩然正气,相信我绝不会下地狱,儿子你尽可放心。生当乱世,时局艰危,你不可自暴自弃。虽然幽明异路,我还是会时时照看着你的。“
朱之冯:弟弟和孩子们读书,一定要读经世致用的书,背诵八股文章是没有用处的。吕坤的《呻吟语》一书,内容切实,尤其不能不读。我身为大臣,不能救亡拯艰,只能一死报国,虽然抱歉,却无遗恨。‘朝闻道,夕可死矣’的古训,总算‘一是一,二是二'地照做了,你们不必难过。"
他们并不强求别人和自己一样,也并非只有大义而无感情。韩玉、朱之冯乃至前面提到的史可法,都希望后辈能好好地活下去。我想,锺叔河将这三人的遗书选进《念楼学短》一方面因为钦佩他们在生死关头的平静,一方面也因为他们对后辈的惦念,刚好和他自己的情感相通。《念楼学短》原本就是“科孙”之作。
我们都希望好人有好报,能幸福地过一生。我们也都知道,有时候希望仅仅是希望,即便我们自己,努力去当个好人,不做坏事,也未必会有顺畅的一生。如果是这样,倒不如把目标设定为“坚持自己的坚持,得到内心的平静”。
就像锺叔河本人,生于乱世,经历动荡,晚年的生活虽然不错,但面对纷繁世事,未必没有不平——从他在《念楼学短》里的【念楼曰】就能看出来——而在《念楼学短》里,被他选入“临终的短信”一章中的短文一共有8篇,其中至少5篇都有着“平静”的特点。
人写给别人的,往往也是写给自己的。
韩玉
韩玉是金朝屈死的忠臣。他层率兵大败西夏,上官忌其功,反诬他通夏人,致其下狱论死……忠臣的绝笔包括遗书传世者相当多,韩玉此篇文句简洁,可称佳作。他是相信死而有知的,故能‘此去冥路,吾心浩然’。我们读了这封信也不禁要想,冥路恐怕还是应该会有的吧………有了这样的地方,像韩玉这样的忠臣烈士,会死得更加义无反顾。不能写信的人喊起‘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来,嗓音也会更亮。
朱之冯
朱之冯为崇祯守宣府,闯军大举来攻,他的办法只有‘于城楼设太祖位歃血誓死守’,再就是‘尽出所有犒士’,但‘人心已散,莫为效力’,于是他只能于城破日悬梁自尽了。但他留下的‘读书须读经世书’确是深切著名的道理。临死仍不忘向子弟介绍必读的好书,其从容就义,实在比慷慨赴死更难。
大部分人都是糊里糊涂地活着,无可奈何地死了,到最后也没找到安放自己的地方。但韩玉朱之冯史可法等人,倒是都找到了,信念这东西看似抽象玄妙,却能让人坦然地为自己的人生划上终点。
我的心里突然飘出一首歌,《邪恶力量》的主题曲:
I hear the voices when I'm dream in
I can hear them say
Carry on my wayward son
For there'll be peace when you are done
Lay your weary head to rest
Now don't you cry no more。
有些人是奔着美而生的,甘心用自己这一条命换信念的完满,但算起来,他们终究是少数,不然也不会被我们记了几百几千年了。相比韩玉、朱之冯、史可法这三位,苏东坡面对生死的态度可能和我们平凡人更近一些。
被锺叔河收入《念楼学短》的,是苏东坡在去世前半个月写给朋友维琳的信。信中说:
“好不容易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还未定居下来,便得病死快要死了,难道不是命该如此吗?但我知道,个人生死不过天地间一小事耳,所以并没有什么需要诉说的。大师深明佛学,精通佛法,发愿普渡众生,永别之时,盼能为此珍重。”
对此,锺叔河在【念楼曰】里评价到:
死终是每个人必然的归宿,再贪生也贪不到永生,再怕死也不可能不死,能够不夭死、不枉死、不横死就不错了。……苏轼说是活了六十六岁,其实满六十四还差半年,挨了那么久的整,刚刚回来就要病死,自然不会毫无留恋。但是他明白,人在’命‘也就是自然法则面前是‘不足道’的,所以也就能平静对待,不失常态。他不能逃过死,却能死得不失风度。
《念楼学短》一共包含530篇古代短文,锺叔河有时借短文讲读书方法,有时借短文讲生活意趣,又有时借短文说人生经验。“临终的短信”是整部《念楼学短》的最后一章,也可看作“压轴之作”,我从这样的结构安排中读到的是: “痛快地生,平静地死,了无遗憾”,但想到这里,却突然悲从中来,光是“痛快地生”就没有做到啊。
-
土拨鼠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29 18:49:22
-
千章云木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17 21:40:07
-
快乐的海豹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9 10:04:25
-
伯爵红茶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23:15:56
-
tree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8:10:11
-
zizh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7:32:43
-
Se稳定发挥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7:06:51
-
killu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6:48:13
-
Wll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5:08:06
-
龟龟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3:18:3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2:58:51
-
一路向北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2:48:47
-
子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2:25:34
-
橘艾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1:58:27
-
非非拉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1:36:02
-
史努比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1:24:16
-
骨茶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1:21:5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1:15:11
-
蛋炒饭杀手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1:15:03
-
什么什么什么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1:15:00
-
小村和塔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0:57:42
-
哈皮狗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0:56:53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0:47:48
-
柠檬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0:28:27
-
微凉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8 10: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