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的世界》第25章 妈祖嫡承 第3节 妈祖文化纲目
第3节 妈祖文化纲目
经过一千多年的四海传播与内容演绎,妈祖形象走出了单一的民间信仰殿堂,形成一种影响广泛深远的民俗文化——妈祖文化,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侨务、贸易、文化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华民族的特殊文化形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性即在于妈祖文化不是一种学术性的官方理论体系,而是人人皆得参与其中的社会公共事务。
妈祖文化有着其雅俗共赏的文化内涵。在民间学术角度上,妈祖文化涉及宗教史、民俗史、航海史、科技史、建筑史、文学史、艺术史、华侨史、中外关系史等多学科的边缘知识,被民间学者视为具有多学科意义的综合性文化纲目。
从语言、民俗角度看,有关妈祖的神话传说是妈祖文化的主体内容,如流行的妈祖髻、妈祖服、妈祖面、妈祖祭典、船上供妈祖神像、启航前的祭祀,造船厂供妈祖、供船模、水族朝圣供品与传说中的妈祖看孩子、孩子挂乳名,求香袋等。规模较为稳定的台湾地区妈祖信仰及其习俗有合火、过炉、春秋祭典、卸马戏、相倾戏、艺阁阵、武馆、曲馆、遥拜、绕境、三月疯妈祖、大甲妈祖回娘家等。
妈祖文化的核心即是妈祖的无私奉献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集中于妈祖身上的真善美、乐于助人的品格以及有关妈祖的建筑艺术、雕塑、绘画、书法、诗文、楹联、文物、民俗文化、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宗教信仰等,这些构成妈祖文化的主体要件。
现今海内外的妈祖文化远远超出了妈祖的林氏文化范畴,也很少有人将之与比干精神相提并论。清朝进士钱俊元曾作诗歌颂妈祖文化,“宋代坤灵播,湄洲圣迹彰。至今沧海上,无处不馨香。”古今以来诸如此类的诗文谚语浩如烟海,再难有所创新了。
妈祖文化早在明清时期已经走向世界。1987年10月31日(农历9月9日)是传说中妈祖升天一千年纪念日,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妈祖信徒十余万人前往福建省莆田湄洲岛参加纪念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与妈祖出生地和殉难地毫无关联的天津天后宫庙会,清朝乾隆皇帝曾亲临现场观看,赋一首乾隆风格的诗词给予高度评价,并赏了会旗,以后的天津天后宫庙会便自称为“皇会”,成为天津最盛大的民俗活动。改革开放以后,天津市恢复了流传五六百年的天后宫庙会。
公元1990年春,台湾北港朝天宫与莆田湄洲妈祖庙共同举办了妈祖国际研讨会,从此开启了海峡两岸妈祖文化的民间学术交流活动。
1992年10月4日(农历9月初9日)是妈祖逝世1005年纪念日,当时的中国邮电部发行了妈祖雕像特种邮票。这枚特种邮票就是妈祖的名片,旨在引导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国的和平女神。
1994年5月6日至8日,在莆田湄洲岛妈祖庙举办了首届妈祖文化旅游节,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日本等国家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旅游客商和妈祖信徒参加了这次活动。
台湾地区曾有人建议将湄洲建成东方的麦加,使妈祖祖庙成为世界各国妈祖信徒和香客前来朝拜的圣地。这一建议未获广泛响应,不了了之。
妈祖是人类征服海洋的一面旗帜
妈祖生于北宋建立之年,是北宋王朝的同时代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引领者、践行者、保驾护航者。她自幼生长在有“海滨邹鲁”美誉的福建莆田,在对外开放的门户大海中学会了游泳、冲浪、行船以及各种海上救援本领和技巧,谙熟水性的她习惯与狂风巨浪搏斗,练就了一身高超过硬的身手。民间传说每当暴风骤雨降临,拥有神奇法力的妈祖便驾舟出海,沿岸抢救遇险渔民、商人、冒险者,连落水的海盗也不放过,使许多面临绝境的船只转危为安,受救的好人坏人无不对她感恩戴德,那些坏人因此番脱胎换骨也变成了好人。
救人无数的妈祖是人类征服海洋的一面旗帜,祂的光辉形象顺应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唤醒人们靠自身奋斗和海上救援来改变和掌握自己命运的精神。在妈祖身后,站起了一批又一批无惧无畏的海上卫士,为北宋时期即开端的“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强大的安全保障。
妈祖以善积德
妈祖生前满怀全心全意为百姓救苦救难的崇高思想,可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做了一辈子的好人好事,从未做过一件坏事错事。祂的心里只有广大人民群众,从来没有自己,以自己的伟大献身行动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圣贤精神。家境一般的她一不为名,二不为利,长期积德行善,以善积德,助人为乐,忘我工作。有确切文字记载:每当天空大雾弥漫或乌云密布,在海上无法辨别方向时,她便站在专门建造的一座灯塔屋顶或湄洲顶峰上,高举火把或灯笼,给航行中的人们指明进港方向,引导急难中的渔船安全返回码头。这活生生的一幕大大超过了大洋彼岸那位干巴巴举着不冒烟的火把的自由女神雕像了。
妈祖救死扶伤
热爱劳动的妈祖天资聪颖,好学敏进,传说她自幼得到医理名师亲授,在临床医学方面颇有专研,博学多能,对各种外科医疗手术技能精益求精,有人认为妈祖为人治病可能涉及到中医以外的医学理论和实践,待考。
妈祖预测未来吉凶祸福
这一点是民间学术界争议比较大的,有的人对此坚信不疑,奉妈祖为现代未来学的鼻祖;有的人嗤之以鼻,斥之为宗教迷信;有的人模棱两可,推测妈祖也许掌握了一些天文气象规律,由此推及人生祸福。
多数信众奉妈祖是湄洲第一巫女,传说她会占卜,通晓天文气象,能预测天气变化,事先告诉渔民可否出航。古籍载:妈祖“生而神异,能预言人祸福,关心履救”。
总之,妈祖预测未来吉凶祸福的案例常见于民间口头传述,当今社会并无科学验证其真实性,倒是一些喜欢上电视的学者和非学者对当今未来做出若干不准确的预测,仿佛受了妈祖传说的影响,与妈祖本人无关。在此需要强调一点:妈祖终身未嫁,后世那些自称自诩自命为妈祖直系后代的人们巧言令色,试图借妈祖的名气捞取个人社会资本,这是值得警惕的。
妈祖舍己救人
传说公元987年重阳节这天,在一场特大暴雨中,妈祖带领她的海上救助团队乘风破浪,在湄洲附近的海上抢救遇险渔民,不幸被骤然而至的龙卷风卷入空中,妈祖本人葬身大海。妈祖为救助海上渔民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今天的标准看来算是因公殉职,她的死重于泰山。
人民怀念她,说她不是葬身大海,而是羽化升天了。这一点需要加以鉴别并去伪存真。当今社会,个别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领袖人物在一些基层群众中间也传说是神的化身,具有种种神迹异象,被当作神灵一样供奉。应该叫停这种借领袖纪念活动的名义大搞封建迷信和宗教迷信的不正常活动,少数群众的朴素感情可以理解,值得尊重,但是思想意识问题上不能因此而迁就。
在当地人民心中,妈祖永远活着,是当地人民永远的保护神。这些对妈祖怀着朴素感情的人们把妈祖的罹难称为“羽化升天”,在湄洲据传说是妈祖“升天处”的地方盖起了庙宇,纪念妈祖,让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妈祖的恩德,这就是最早的妈祖庙。
妈祖是中国的和平女神
妈祖信仰与中国历朝历代中央政府的和平外交活动有着密切关系,例如明清两朝的朝廷多次遣使渡海册封琉球等外国藩属,这些册封通常都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使节们公开以官府负责人的身份一路祷告妈祖保佑,鼓励船员们战胜海上的惊涛巨浪,顺利完成出使任务。这种精神力量也使得明清两朝的统治者认识到了妈祖信仰在安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政治功效,对于民间的妈祖信仰也持肯定态度,敕封了很多称号。
有些中国古代外交使节曾结合亲身经历,撰写过很多赞颂妈祖和祈愿妈祖的诗词华章和碑刻祭文,这些文字记录都是中国和平友好外交史上的重要文献,虽然内容上不乏封建迷信因素。总体而言,妈祖可视作民间力量维护世界和平的海上女神,是中国民间和平友好外交活动的象征。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海上保护神
作为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海洋民族之一,中国人信奉的海神很多,各有各的传说和讲究,如《庄子•逍遥游》把鲸鱼视为海神,沿海一些地方也都把巨鲸视为海神;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四海龙王的神话,江河湖海都有龙王的传说,龙王即顶级海神;杭州地区供奉周宣王为海神,浙江海盐供奉不知名的一位少年海神;福建有的地区供奉临水陈夫人为海神;黄海渔民供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老仙人为海神;山东文登供奉秃尾巴李龙王为海神。在一些大河大江中还有河伯、白龙、黑龙的传说,湘水有水神湘君,黄河有海神楚太爷,黑龙江有秃尾巴老李黑龙王,有些地方还有孟公、孟婆为船神的传说,等等。
资历较浅而又一鸣惊人的妈祖最初也是民间供奉的地方性普通女性海神,经过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和文人墨客的辞章渲染,名气和本领愈来愈大,级别高过且远在四海龙王之上,于今成为中国影响最巨的海神和陆海空保护神,其神职范围也扩大化了,个别地方婆媳或夫妻吵架打孩子对不对等生活琐事也要找妈祖给评评理,浑然不觉给海神添了多大的麻烦。有趣的是,一些地方的信众还把妈祖当作送子娘娘一类的神祇,完全无视妈祖本人既然终身未嫁,怎么还能帮别人生孩子。这些脱离了妈祖本人实际情况的信仰无非是出于人们将自身诉求外化于妈祖法外之力的功利之心。
妈祖是中国影响范围最大的女神
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中的女神代有延嗣。上古神话中有造人补天的女娲、蚕神嫘祖、母亲神简狄、美神和爱神瑶姬、苦难神女丑、月宫仙女嫦娥、道教女仙之宗王母娘娘、掌管天书兵法的九天玄女、能变化多端起死回生的太玄女、能送子佑子的女神子孙娘娘、掌管闪电的女神金光圣母、普度沉沦人生苦海的无生老母、能预测祸福的女神何仙姑、保民求雨的女仙戚姑、女寿仙麻姑、儿童保护神泰山娘娘、纺织神黄道婆、刺绣女神蔡女仙,等等。这些女神有的纯属神话人物,有的则是现实中人,有的兼具人格和神格于一身,而无一例外都是善神。约略统计,神话传说中的中国女神仙有一百五十多位,影响范围最大、信徒最多、受历代皇帝封赐次数最多的女神则是妈祖。
妈祖是正义之神
民俗信仰中,妈祖还是一位正义之神,善神的最高级。信众们把妈祖奉为领导反侵略战争的至上保护神,借妈祖的神威鼓舞士气,凝聚战斗力,威慑击溃敌人,如明朝对倭寇作战,统兵的中国将领就经常用妈祖牌位鼓舞士气。明世宗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日本海盗勾结中国沿海的土豪劣绅上岸烧杀抢掠,祸害一方,山东、江浙、福建、广东沿海地区到处都有倭寇活动,警报四起,江浙尤甚,守浙官兵抵挡不住,朝廷接报,立派戚继光前往江浙一带抗击倭寇。戚继光上任后多次借助妈祖的神威提振前线将士斗志,在军营中供奉妈祖像,还亲自到妈祖庙进香,出征前祭拜妈祖保佑,在战场上宣传妈祖显灵助战,打了胜仗向妈祖庙还愿。
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驻守澎湖的中国水师将领借助妈祖神威,多次击退荷兰殖民者,今澎湖妈祖庙还保存有《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刻石纪念碑。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郑成功着手收复台湾,在军营中供奉妈祖像,征战前祈求妈祖保佑。民间传说妈祖助潮,助郑成功的船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郑成功的军队在台湾登陆后,连续取得反侵略战役的重大胜利,第二年便将荷兰侵略者赶出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