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时期各方武器对比与沿革
一、引言
清代发生了两次鸦片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第一次和英国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第二次和英法俄缔结了《北京条约》。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军队的组织形式,战争的决策方式、后勤及财政体系的支持等。当然,根本原因还是清政府本身的体制原因、及王朝末期的效率问题。
但是,其实还有一个非常直接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火器和西方存在巨大的代差,落后了整整200多年。
二、西方火炮传入中国
欧洲在15世纪制造了巨型火炮,以满足各国相互战争的需要,并且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日本火器专家马成甫在其著作《火炮的起源及其流传》进行了收录,有法乌尔·迈特巨炮、罗独斯炮等十一种。在15世纪,欧洲火炮德法领先,以机动性见长,并统一了形制,便于制造和使用。

到了15世纪末,为了满足欧洲诸国的殖民扩张,佛郎机炮和火绳枪大量使用,葡萄牙是急先锋。1482年,入侵非洲黄金海岸,用枪炮镇压当地的人的反抗。到了1498年入侵印度,印度此时也使用了意大利制造的火器,但是被葡萄牙的火绳枪和佛郎机打败。1500年葡萄牙入侵巴西。
1509年葡萄牙人抵达马六甲海峡,并搜集关于中国的情报,有恐成化年间明朝的强大,选择以和平进贡的方式,和中国交往。正德十二年(1517年),葡萄牙派使臣佩雷茨至广州,后辗转至北京的驿站,因其不知礼而被驱逐。而明朝官员因为见到葡萄牙舰船的火炮,绘制了佛郎机的图形。

之后的1517、1518、1521年,葡萄牙三次派人和明朝官员见面,但是都会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葡萄牙驱使5艘军舰,希望以武力迫使广东官员同意其占驻屯门岛,守军予以还击,并且生擒敌军42人,斩首35人,并缴获军舰两艘,佛郎机火炮20门。缴获火炮后,明朝在第二年仿制成功,随后批量制造,并在技术上做了诸多改进。
三、明代中后期的火器发展
抗倭名将戚继光以《纪效新书》传世,明末战将陈王庭还参考其拳经捷要篇创编了太极拳。作为冷兵器发明家,他吸收日本刀的长处,制作了戚氏军刀,但是他本身也是一个火器鼓吹者,认为“守险全在火器”,在其组织下,制造了大量的,诸如“佛郎机”“铜发熕”等先进火器。
火器研制专赵士桢以书法技艺高超被万历皇帝赏识,任鸿胪寺主簿,本身是文官,却不断上奏朝廷,建议发展火器事宜,并研制了十多种火绳枪和鹰扬车,并倾尽心力,写就了《武备制》,这本书后来在清代被列为禁书。
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成为了好朋友,积极学习西方火器科学和技术,并向葡萄牙当局购买了“红夷大炮”。虽然,后来在朝廷受到排挤,后续购炮事宜被否决,但是也自费购买若干火炮回来研究。他的学生孙元化总结学到的欧洲火器知识,编写了《西法神机》。

毕懋康在著作《军器图说》中首次介绍了燧发枪,与火绳枪需要用火绳点火不同,燧发枪是用燧石摩擦生火,避免火绳枪容易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兵器发射速度更快。当然这项技术在明朝并未受到重视,虽然在康熙年间被制造出来,也只是给皇帝做打猎之用。
总的说来,明朝年间,中国的火器发展虽然曲折,但是总体在不断进步的。通过购买火炮,再进行仿制,并且在这个过程,形成自己的标准和理论。诸如发现了45°角射程最远的结论,并通过火炮的测量和发射机器进行实现。
四、清代火器发展
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率13万大军渡过辽河,以5-6万之众攻击宁远,袁崇焕以11门红夷大炮、中型炮及其它火器予以还击,明军军队虽然不到2万,但是造成后金1.7万的伤亡。当年八月,努尔哈赤忧愤而死。第二年五月,皇太极卷土重来,进攻宁远和锦州,仍不敌袁崇焕而败逃,史称为“宁锦大捷”。
崇祯四年八月,皇太极率军围攻关外要地大凌河,徐光启的学生孙元化暂守登州,派去的援兵将领孔有德、耿仲明倒戈。登州失陷,守城的葡萄牙人伤亡较大,生还的葡籍炮师返回澳门,熟悉炮术的助手也折损了几人,而20多门西洋大炮和300门中型火炮为叛军所得。55的徐光启壮志难酬,两年后病逝。两个月后,大凌河总兵祖大寿开城投降,城中个各型火炮3500门尽归敌手。
由于在和明军交锋中失利,皇太极着手仿制红衣大炮,并且任汉人当炮手。顺治年间,多尔衮进京城后,即在北京设立炮厂和火药厂。到康熙年间年间,一方面建立了三级火炮供应制度,最好的火炮供应给京城守备和满八旗,最差给汉军使用。火炮形制也相对规范:按照重量,有重型和轻型之分,还有一种所谓的短炮。
康熙十二年,三藩叛乱。康熙命兵部着传教士南怀仁铸造火炮,这批火炮在平定三反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十九年三藩平定,二十一年南怀仁进呈制炮理论的《神威图说》,这是第二部介绍欧洲火炮书籍,另一部是明末的《火攻擎要》。
康熙二十二年,清庭为收复雅克萨,命南怀仁制造火炮85门,清军调用20门火炮支持雅克萨战争,在神威大将军炮的猛烈攻击下,沙俄屈服,签订《尼布楚条约》。之后,南怀仁继续造炮,自南怀仁病故之前,其总共为清廷建造火炮500门。二十九年,康熙远征,以巨大的火炮优势打败葛尔丹,并在第二年建立火器营。

雍正和乾隆时期,制造的火炮甚少,技术上也毫无进步。嘉庆四年,对原有旧式火炮进行改制,射程还不如原炮。
清代开始,直至鸦片战争,单兵用枪还是火绳枪,虽然有燧火枪出现,也主要是作为康熙和乾隆的御用枪。纪晓岚在其著作《阅微草堂笔记》中记录了燧发枪的特性和使用方法,但并未受到重视,导致后续失传。
五、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法军火器性能
英国火炮自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和詹姆斯一世之后,统一了规则。17世纪的英国,对火炮的根据用分类:野战炮、轻型野战炮、攻城炮,海岸炮。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又制造了9种新型火炮。英国的火炮的过程中,由军械部门将图纸提交给私营铸造厂,用硬木料或者铸铁制造炮模,外面用铸铁包裹。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普遍配备了燧发滑膛枪,但是与清军的火绳枪相比,在精度和速度上并无太大的差别,综合考虑两者,效能大概是清军的两倍以上,这可以通过人数弥补。不过英军燧发枪装有刺刀,而清军火绳枪没有,这在白刃战上相对更有优势。
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道光年间,中英的火器差距主要表现在火炮上。其使用的主流火炮大多是对明代火炮的仿制,最好的火炮还是当时明朝购买之葡萄牙的“红夷大炮”。单就火炮形制而言,和同一时期的英军并无太大差别,主要在材料和制作工艺上不如英国。不过在火药的配比上,英国得益于化学的进步,找到了最佳的火药比例。从技术的逻辑上来说,当工艺和材料的性能发挥到极限后,就会寻求结构和原理的突破。
而单兵武器使用还是“火绳枪”,虽然明代就有“燧石枪”,但是在康熙年间被作为皇帝打猎使用,并未在军队进行推广。更致命的是,清军还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状态,除了使用火炮、火绳枪外,还大量使用刀矛弓箭,比如大概1:1。除了在技术上有代差外,制造工艺也比较差,由于没有适当的报废制度,火枪有使用166年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军带了阿姆斯特朗炮,为后装线膛炮,射程远,精度高,也更轻便;法军亦带来了新式拿破仑炮,为改进的前装滑膛炮。而清朝的火器技术照旧,而单兵武器,依然还是火绳枪和冷兵器。
清朝是专制统治的巅峰。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本身对汉人进行极大的压制,同时也对满人进行了防备。明朝虽然废了宰相,但是内阁本身却承担了其相应职能,清朝虽然在雍正年间设立了军机处,但是其职能还是不如明代内阁。这种独揽大权于一身的做法,本身对皇帝的素质要求极高。遇到康熙这种雄才大略的皇帝,还注重于西方交流,也相对重用汉人,虽然在火炮技术上并无创造,但是大体维持了明代的水平,随后一代不如一代。直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清军才重视火炮的技术,也在安庆建立了近代第一个兵工厂。
六、清朝建国到道光年间的火炮发展

七、参考文献
1、 中国火器史 王兆春 2、世界火器史 王兆春 3、天朝的奔溃 茅海建 4、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 茅海建 5、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两军的武器和作战效能 吕小鲜
-
小梁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0-30 23:15:59
-
豆友186404400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03 23:22:55
Dustin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目录 An Introduction to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Using Matlab Tools (Shuvra Das)
- 目录 Practical Programming of Finite Element Procedures for Solids and Structures with MATLAB-From Ela
- 目录 Introduction to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Implementation with MATLAB®
- 中文目录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basic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