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学―1
此时此刻,我要写下我对“致良知”的想法,但是我脑子里没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思路,我有两种做法, 一,边想边写,二,想好,理清思路再写。在之前,我很有可能会边想遍写,最多列个大概的提纲,然后往里填东西。但是现在我会尝试在脑子里把我能想到的所有的点走梳理好,然后列出要点,分条详细说明。--------这种改变就是我修炼所得的果。(内容比较长,建议你在阅读过程中,有一时无法理解的,在暂停,思考体会一会) 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认为不动的本心是心之体,内心绝对的安静时候,没有任何主观想法的时候的心,称为心之体。当有了主观的想法,即“我要如何如何”则动心起念了,这个时候就有善有恶了,注意,这里是有,而非知,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动心起念是不好的(这里有待商榷,感悟),随时保持本心的宁静是最好的,所以动心起念是恶,即动心起念之后,就有的善恶,宁静是善,动心是恶。知善知恶是知道自己有没有意动,要做到随时知道自己有没有意动,这是良知。保持自己本心的宁静的行为,是格物。 具体的例子,我们每天要穿衣服,这基本已经靠潜意识实现了,我是说穿内衣,外套,羽绒服这个流程。我们每天早起,找到内衣,穿上,找到外套,穿上,找到羽绒服,穿上(注意,重点是这个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内心对于穿衣服流程这个事是平静的,此时对应的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当我突发奇想“我要把羽绒服穿里面,内衣穿外面”,有善有恶意之动,动心起念了,这是恶,同时,善也就有了,就是本心宁静;如果此时能稍微安静一下,“嗯,感觉怪怪的,貌似不能这样”,貌似有个东西再告诉你,你不能这么做,这个就是良知,良知发现了你的意动,也就是自己再纯客观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主观意动,即发现了恶,发现恶的同时,也就发现了善;“让我静静”坐一会,又按照内衣,外衣,羽绒服的顺序穿,这个“让我静静”就是为善去恶,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实际上我们明白,这种内、外、羽绒的穿衣方式是最好的,同时,这里面也包含着道。 话往回说,我们为什么会是内外羽这种流程穿衣服,不管你们,我是家里就这么教的,稀里糊涂的就有这个习惯了。简单的说,这是靠老辈们通过几十年实践出来的(或许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这么穿的舒服,慢慢就养成习惯了),换句话说,可能没有人把从光溜溜到穿好衣服当成一整件事去看,而是不断的试,通过几十年的尝试,最后发现内外羽的流程。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现在站在“穿衣是一件大事”这个高度去考虑,是不是心里自然而然就会有内外羽这种穿衣流程出现。换个例子,我们在家吃饭,现在假设你分别再不同的日子经历过,准备材料,炒菜,收拾洗碗这三个过程,当某一天你想自己下厨,站在吃饭这件事的全局考虑,你怎么做?例子还有很多,对于学习,经历过学拼音,背诵汉字,写一段话,写一篇文章之后,让你去编写一个教材,你怎么编?我想说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只看到了一部分,“我要炒菜”“我要穿这个衣服”,这些实际都是意动,都是恶,把这些都去掉,静心,高屋建瓴去看自己要做的事的全局,该怎么做心里自然会有数。这里的全局也是相对的,修为不高,全局看的小,修为足够高,看到天地,这大概就是悟道吧(最后后半句是我猜的)。 所以说,保持从较高的位置看全局,知道自己“我想***”是坏事,保持这种静心的状态,尽量摒弃主观想法,就是格物致知。 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王阳明说,天地和他是一体的,要是有老百姓受苦,他仿佛也受到同样苦。如果你没感受到我所说的苦,说明你没是非之心。举个例子,你是个爱猫爱狗(或者爱啥啥)人士,有一天你听说你小区的狗都被主人断粮了,不给他们饭吃了,这个时候,你肯定会感受到内心的痛苦,不管是可怜狗狗还是愤怒,但是在听到断粮到可怜狗狗之间,还有一个过程,就是你感受到饿的痛苦了,听到断粮--感受到饿的痛苦--可怜狗狗。同时,爱狗狗这件事本身高度就很高,是完全发自内心的,所以也说明了,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去看待问题,方法自然会由心出来。 最后,虽然我修习阳明心学,但我的判断标准不是看这种想法满不满足阳明先生的言论,而是时长念叨念叨他的话,然后该上班上班,该睡觉睡觉,有啥想法就尝试去试试,要是让生活更简单,让我看问题更透彻,我就认为他是对的。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王阳明。都是悟道,但横看成岭侧成峰。
-
清风霁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22 13: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