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近夫:失忆的原罪
恍惚之间,这一切连人物印象都变得那么的相似。面对如此可疑的华丽外表,碧波、余晖、光芒、凋零和生机,让失忆的原罪一步步被忽视。
在从前,照相是一件十分严谨的事情,若不是什么刻骨铭心的留恋,决不会拿起相机,按下快门,记录平凡的不足以撼动人心的画面。然而时过境迁,一些曾经不以为意的往事,有一天竟然演化成桑田沧海的之变。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忽见一席冰冷的月光披在墙头,乍然闻得春风戏浪,刹那间想起那年那人那风光。人们不是常说,没有镜头特写的纪念会随风而逝吗?为何情景再现又会让人蓦地陷入忧愁呢?我试图拍下这个景象,以备他日重逢后,像今日这般猝不及防,但一转念,即时心境究竟往后会也不会被想起呢?
犹记得中学毕业,为找一处青油的无人的草地留影,走尽了整个白马岭,拍了一个下午,等到黄昏,那种意境镂心刻骨。后来的岁月里,偶然见得树荫后一处隐隐约约的绿地,意犹未尽地打量,直到朦胧地想起那个黄昏才怅然离开。因为和拍的那个人不见了好久,谁情愿身临其境,何况留作追忆年华的冲动已然消失,一转身当真成了永别。
如今照相不用特定请来师傅,也不用心疼胶卷,要拍照,就用世俗的方式,匆忙的选一个大多数都会喜欢的地方,不细看景色完全,也不管表情到位。一键删除太过容易,修图技巧人人都会,总有一张差强人意。也许那些场景随处可见,所以不需怜爱吧!直至街头文化应运而生,自由的、灵活的捕捉镜头充当时尚元素,尽管有些美丽的瞬间,久经岁月沉淀后意义非常,但对照片里的人物而言,并无任何触动。他与谁合影?为何而拍?地点又在哪?对他而言毫无印象。也曾尝试过主动变成街拍人物,但后来一翻相片,却哑然失笑。
如果把照相进行一个归类,那么会发现它有点像每个年代的歌一样有所不同。可时尚难道应该让人为了追赶潮流,而错过了记忆根本吗?歌的组成部分还是一样的,旋律、音调、音度,变的不过是歌词。音质越来越好的时代里,往往可以感到歌手直接在你面前,没隔阂,听起来那么真实。然而,反倒是这种感觉,更容易让人念怀过去那个磁带和其实听不太清楚的模糊声音。慢慢地,有人意识到了歌词的复古,开始研究历史、起源,物质文明充分共享的今天,谁都可能是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们把诗歌写进曲里,最终还是一步步回归原点。
怀念从前吗?不是,只不过如今的娱乐方式越来越难在精神世界里,留下些什么。只消回想,总是苍白。有时候看见一处昏光下的暗影,很想用相机捕捉这时的黑夜、寂静和孤独,但累了一天的灵魂,径自拖着身体往电梯里走,只愿躺在床上,睡一觉,自行脑补一些不可遗忘的感觉。
这个用情泛滥的时代,人们再难向一片山水、一片天,投入所有的妙想和寄望。大漠边塞的风景搬到俏丽烟雨的江南,丘陵化作草原,草原又覆上沙漠,东奔西走所见所闻是不变的楼亭阁台、小桥流水。恍惚之间,这一切连人物印象都变得那么的相似。面对如此可疑的华丽外表,碧波、余晖、光芒、凋零和生机,让失忆的原罪一步步被忽视。
今年今人今风光竟然如烟。我无法端详一处盛景,像写字那样,一笔一划地刻进脑海。触景生情没了回忆的依托,只能永久地停留在恍如隔世的温暖里。
-
邹近夫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6 19: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