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看人,看见生命的希望与光亮。”——读《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

“看病,看人,看见生命的希望与光亮。”拿到胡冰霜所著的《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这本书时,封面上的这行字就深深打动了我。看病,是医生的职责,这是第一层次;看人,从病的外在看见人的内在,看见人性和人心,人本身的存在,这是第二层次;看见生命的希望与光亮,是在看见诸多病痛,知道生命的局限、痛苦与无奈之后,依旧能“肩住黑暗的闸门”(鲁迅语),坚信生命的希望和光亮,这是第三层次。作者胡冰霜以几十年的行医生命践行和体悟这三个层次——医者的三境界。
作者从医多年来,行走于精神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最先选择精神医学这个广阔的深刻的医科,看见人身上的病,从最初信仰药物治疗到产生疑惑,再从艺术、文学和哲学等人文学科去看见人的更深处,了解人性和人心,从生命更本质来探究病的成因和治疗的多元方式。作者从身到心,从身心的整体性进入到全科医学,“目睹着无数生命因信心、勇敢、坚韧、宽阔而得以继续,故对个体康复力、生命里的景仰连绵不绝。”(P302《后记:那些治愈我们的病》)
《藏药的病人》看见的不仅是个藏药的患有妄想症的女病人,更是一个安静的有颗文艺心的古典女子,也看见药物治疗显著效果背后的负面作用,看见病人藏药背后对生命自主的渴望。对于患者而言,药物治疗伴随着恐惧,而艺术治疗更加人性,更能实现自由表达。作者心中有个桃花源之梦,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顺其自然,任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只要确保安全和健康。然而,人总是生活在各种关系中,无论是谁,总是有各种现实困境,总是有错综复杂的问题,这个桃花源之梦还只能是梦。但作者对艺术治疗的探索和实践的成绩是可见喜人的。
《绿豆和西瓜》看见一个结扎手术后焦虑不安的男子,作者鼓励他画画来表达自己,但他害羞自卑,一再说自己不会画画,作者就一再鼓励一再坚持,直到他画出一粒小小的绿豆,那是被压抑的自己,再画出西瓜,那是比他厉害的老婆——这幅画让他看见自己的病,看见内在真实的自己,于是,不用开药他就高高兴兴离开了。“后来我常想,做过绝育手术的人千千万万,不知其他人感受如何。如果叫夫妻们都来涂涂鸦,随便画画过去和现在,可能是件很有趣的事。我们由此对世界和人心可能会懂得更多。”“画如其人,绘画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能通过绘画间接地获知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这便是绘画测验的原理。”(《绿豆和西瓜》P98-99)
《绘画治疗:一条自我表达之路》一文专门论述绘画对于疾病治疗的益处,在治疗精神分裂和心身疾病上有了非常成功的案例。“画家黄原老师说过:‘自须我就山川,亦须山川就我。’绘画治疗既然以表达个人体验为唯一目标,那就可以采用任何方法来达成目标:鼓励创造性幻想,鼓励独出心裁、天马行空的内容与风格;提倡各种画法,如油画、水粉、水彩、素描、国画、蜡笔画、彩色铅笔画等;提倡画在各种材料上,如纸张、画布、服装、布袋、手绢、木镯、绢扇、窗帘、书包、墙壁、木板、玻璃等。我亦按照传统师徒制的方法来教授学生,不论其绘画基础,只要能画出来、画下去就好。这些多元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激情,好些人自此爱上绘画,日积月累之下成效可观。”“大部分人心理疾病都与焦虑有关。像高血压、冠心病等典型的身心疾病就是由长久、高度的焦虑引起的,而精神分裂通常都伴有严重的焦虑。而绘画能让人全身心倾注其中,付出体力与心力,从而缓解焦虑,有助于人发现自身的真相、潜能、价值,发掘新的生活意义,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成就感。很多患者在这条全新的道路上走得迫切、真诚而彻底。他们的关注点可能更简单、更纯粹,画风也更私人,更独特。许多人评价绘画的契机与外界世界产生了联结,渐渐地走出自我的囹圄,获得了新的身份。无论怎样负面的心理体验。若能以纸和笔为媒来表达,就算有了建设性的出路。”(《绘画治疗:一条自我表达之路》P101-102)
阅读书中所写精神病患和艺术治疗的文章,让我内心产生很大感触和反思。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大焦虑的人。读书时被严酷的考试而伤害过,为了考好成绩拼命读书,结果患上严重的焦虑症:一读书一考试就头痛,头皮发麻,精神萎靡,整夜整夜失眠,内心被恐惧占据而不得安宁。后来通过每天坚持跑步、适当放松自己而有所缓解,但偏头痛至今还会不时发作。只有经历过绝望痛苦的精神焦虑症的人,才明白健康、平和、喜乐对于一个人有多么重要。读了胡医生所写的精神病文章,我因此更深的了解自己,找到一种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方式,由此而充分释放内在的焦虑,更加深入了解自己——写作,只有写作,对我而言,写作是最自由的表达。
第一篇章“身体”除了讲述精神病患,还讲述其他奇奇怪怪的病(双性人或无性别人,瘢痕体质等)和一些有意思的疗法(吃发酵食物,针刺麻醉,颠簸疗法等等)。在面对双性人或无性别人时,作者看见他们所面临的困惑和痛苦。这种悲剧是人生来就伴随,而且无穷无尽,不是像贫穷这样可以通过努力摆脱掉的。因为懂得这种悲剧的沉重,作者是怀抱着深深的悲悯情怀。不仅如此,作者还有天然的乐观精神,以轻松幽默的笔触写下各种有趣的疗法,写针刺麻醉的现场读来好像身临现场。“尼采说过:‘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这或许也可以用来形容痛苦的意义。借助阿片肽的功力,往日承担过巨大痛苦者,今日也可承担更大痛苦;今日承担巨大痛苦者,他日亦有望承担更大痛苦,且青春快乐永远。既然精神创伤和痛苦在所难免,那么痛彻肺腑、悲悲戚戚地过一天是过,欢天喜地、泰然自若的过一天也是过。在任何情况下,人都可以自主地做出相对良好的选择。”(P91《几乎绝迹的针刺麻醉》)
第二篇章“路上”,令我最为感慨的是《乌兰巴托:托尔斯泰的拯救》——讲述一个酒瘾患者,因为对托尔斯泰的热爱而最终从酒瘾中解脱,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历经艰辛,戴维越来越坚实地体认到自己的精神高地,学会游刃有余地处理生活的琐碎和艰辛,逐渐克服了心中的躁动、脆弱、虚无和绝望,完全摆脱了酒精的控制。或许可以说,他因着托尔斯泰的伟大呼唤而修成了正果。”“人有时想借助酒精等东西暂时穿越到超现实世界,忘却当下的艰辛和困境,却往往适得其反。好在文学、艺术的治愈力量更为强大,人自身的精神康复能力也是无边无际的。”(P130《乌兰巴托:托尔斯泰的拯救》)
第三篇章“人间”探讨了一些关于治疗的意义和过度治疗的现实问题,探讨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心理和态度,以及一些普通而被忽视的疗法,还有一些有趣而伟大的人:王曾礼医生、画家黄原、洛夏医生和彼得医生。王曾礼医生看病的方式有趣、人性,令人温暖,他的黑皮包里备了好多小纸条和各种的印章:“第一位病人患有肺炎、肺不张,是个处在康复期的小伙子。王老师读过他的胸片,又用听诊器听了听他的肺部,接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放心,你已经好了,抗菌素可以不用了。’说完从桌脚的黑皮包里掏出一张小纸条递给小伙子:‘回去后要按这个做,训练肺功能。’小纸条是复印件,上面简短地罗列出肺不张的病因、病程以及治疗建议,如戴口罩、深呼吸、吹口哨、散步、上下楼梯等。‘吹口哨?’小伙子面露疑惑。王老师仰头笑说:‘是的,吹口哨,就像我这样吹。’他顺势噘起双唇吹起俄罗斯歌曲《山楂树》,旋律优美,胸音浑厚。小伙子震惊之余也笑开了花:‘我懂了,谢谢王教授,谢谢!’”(P273《王曾礼医生的锦囊妙计》)假若医生都像王曾礼医生这样看病,那该少了多少医疗纠纷啊,我们看病也都会变成一种享受。画家黄原的人生颇为神奇,与肝硬化相伴50年,不看病,接受病而不被它控制,过着自由自在的创作生活。“以黄原老师当年的身体状况——肝硬化和肺心病——很多人大约会选择一种在医院里进进出出、泡病号的活法。而黄老师却学习、创造、耕耘不止,活得勤劳而自在。生命如歌。他已重大疾病之躯选择了一种诗情画意的生活方式,确实是智慧、勇敢、可贵。”(P216《与肝硬化相伴50年》)我由此想到身边很多亲人,身体稍微不适就各种担心焦虑,上医院各种检查,吃很多药打很多针,仿佛只有检查吃药打针才能让焦虑的心稍稍安宁一些。“王老师说过,医生让病人反复做CT、照X光是一种犯罪行为,因为这种检查本身对身体有伤害。而动不动就让病人用抗生素是医生的悲哀。”(P272《王曾礼医生的锦囊妙计》)
每个人一生相伴最多的是自己,而最终要面对的是死亡。所以,人一生要做的功课便是认识自己、认识死亡。胡冰霜医生所写的《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其实就是由病来看见自己,看见终极的死亡。只有充分了解自己,了解生命,认清死亡的面目,我们才能更加从容自在地生活,才能在病痛袭来时理智清醒地面对,才能让心灵不被死亡的阴影笼罩。很庆幸在我人生活到三十多岁即将四十时读到这本书,告诉我有一颗年轻健康的心灵有多么重要,告诉我好好活着,认识病痛,认识自己,相信生命的希望与光亮。在《肠梗阻的“颠簸疗法”》一文中引用了马丁.海德格尔《冬夜》,摘录如下,以此致敬伟大的生命:
雪花在窗外轻轻拂扬,
晚祷的钟声悠悠鸣响,
屋子已准备完好,
餐桌上为众人摆下盛筵。
只有少数漫游者,
从幽暗路径走向大门。
金光闪烁的恩慧之树,
吮吸着大地中的寒露。
——马丁.海德格尔《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