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四月阅读观影小结
本以为给颓唐的四月做月度小结会没东西可写,结果,事实也证明了,只要没有终日无所事事,为努力生活而做的每一丁点尝试,都是珍贵的。即便诸多不满意,但凡从中抽丝剥茧获得的感受,都值得被纪念。
这篇四月份的读书观影小结,写得有点惭愧。
计划中的书目,没有一本读完;电影虽然有个别用心去看,也还是没有完成预定的影单。这个四月,生活氛围莫名不受控制地丧气十足。自暴自弃,半途而废,等等消极词汇,用来形容我的四月都不足为过。我在这样突如其来的压抑境况中“夹缝求生”,拼命去守护阅读观影计划这一尊严。在此,我不想,也做不到理顺思绪去分析心态何以至此。因为自己清楚现在的自己,内心不成熟,而且还有一丝暗中作祟的病态,稍做一点深思考,便会陷入情绪的泥潭,挣扎不出,作茧自缚。但越是如此,越不能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这是心态自助最基本的道理。
还是应该先聊聊,我与阅读之间的事。
十几岁时的自己,认为看书是珍贵奢侈的精神享受。那时候,学业至上,我被灌输的学习观念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对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没有直接帮助的,都是无用物,看书也不例外,所以它的性质变成了“偷懒”。我沉迷于阅读带来的幻觉,也似乎是因为它与学习背道而驰的性质:它吸引我的,仅仅是作者虚构出来的故事本身,是徜徉繁重课业之外,不必费脑子便可幻想出花花世界的舒适感。而不是边读边思考,丰富内心,开阔眼界,帮助自己走向成熟的精神营养。
所以,在高考之后,自以为收获了自由,但我十年之后回首才明白,那其实是从禁锢自己多年暗无天日的铁牢深处被放出,不知何去何从的迷茫。
之后上大学,工作,再也没有寒窗十二年的精神压迫,自然,也就无需精神舒适区去排解压迫。阅读,在我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曾一度尴尬。习惯性地买书,翻开书,目光锁定书中字,却因心态沧海桑田,往往没法投入进去,半途而废。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读书。
这个问题太刻薄,刻薄到一个确切的回答,足以推翻过去二十年我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刻薄到以至于这么多年,我依然不敢追问自己。但是,我一直不曾放弃坚持阅读,也很少去想它于我而言是怎样的存在。“三观未成的女性要么就不看书,要么就看许多人的书。”摘自豆瓣的一句话,用来勉励自己。即便马上奔进28岁大门,我不耻于自己幼稚情怀和种种不成熟观念的存在,接纳自己,小心翼翼呵护自己,慢慢成长。
成长之路,我会让阅读永远相伴,且行且珍重。距不惑尚还有一个轮回,我毋须焦虑。哪怕单纯至死,那又如何。
回归主题,四月份的阅读,做得不好,就挑些能嚼上几口的部分说吧。
感触最深的(当然也是内容最多耗时最久的),是严歌苓的《陆犯焉识》。
选择这本书作为四月的大部头,没有特别的原因。选书那晚,在书架文学区扫了一眼,决定选一部女性作家的作品,在萧红和严歌苓之间稍微纠结了一下之后选择了后者。因为三月份读完了《平凡的世界》第二部,300多页,对很久没有脚踏实地读完一部长篇的我来说真的是很大鼓励。《陆》461页,自认为这一丁点的难度仅在于多出的100余页。后来的事实证明,我想得太简单了。
以后读书,真的不能低估女性作家的细腻精致程度。严歌苓强迫症般工匠式写作状态,对每个细节怪癖式的精雕细刻,让人难免读着读着会精神倦累,审美疲劳。但这不能说是缺点,而是特点,没了这种细腻,严歌苓便不是严歌苓。也正是因此种细腻的笔法,我在阅读过程中习惯性脑补画面这一活动变得更容易。那部伴随着阅读若隐若现的一场场剧目,人物鲜活许多,情节真实许多,所以这点累,值得。
读了一半的时候,我把根据这本小说改编的电影《归来》看完了,作为辅助阅读,更贴切地说是辅助脑补。相比读书,看电影要容易很多,只需跟随导演的设计和演员的演绎,安安静静看就好了。不否认电影是个还不错的电影,但格局跨度远不及原著十分之一。《陆犯焉识》是一部厚重饱满的知识分子精神变奏曲,关注点在于那一整个世纪,政治与人生剧烈纠缠相撞的身世浮沉和风雨沧桑。而《归来》,则是撷取一隅,展现了一段在偌大背景之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幸却执着的夫妻感情。绝大多数的电影,均没有超越原著的能力,《归来》也不例外。
本书颇有感触的几段:
1. “一代代的小说家戏剧家苦苦地写了那么多,就是让我们人能了解自己,而我们人还是这么不了解自己。一定要倾国倾城,一定要来一场灭顶之灾,一场无期流放才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曾经是爱的。”
2. “这些年在犯人里混下来,对于老几来说,尊重不叫尊重,叫无恶感。”
“无恶感”这个词,在我第一眼看到它时就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并在反复咀嚼的过程中越来越强烈,强烈得甚至有点可怕。
我的性格,清高孤傲,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确实。知道自己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却一直以为是性格使然,从来没思考过关于别人,心底里真正的态度是怎样的。
所以在对“无恶感”产生共鸣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对人际关系这一逃不掉的铐链,心态是有多么悲观。
3. “有时候真不好熬。就要熬不过去了,一气之下就想自杀了拉倒了。不过又一想,再熬熬看,反正总可以晚一点杀自己的。有自杀垫底,什么都好熬了。不信你试试看,跟你自己说,反正总可以迟一点杀自己的嘛,一下子就海阔天宽了!”
在读这段话之前,一直不理解自己时不时的悲观或者视死如归的壮烈心情从何而来,并且苦于该怎么去改变这种心态。徐大亨这一席话,有点向死而生的意味,说得偏激了点,但不无道理。能不惧死亡而存活的生命,一般都很真实,而真实本身,就是很珍贵的了。
4. “野马们看着这个人类成员把一把把的草放进嘴里,像它们一样缓慢地挪动下颚,用槽牙磨断草梗。人类是可以不挑不拣,什么都吃的。一张张驴脸上都是领教。”
脑补一下驴的表情,有点萌,不是吗。哈哈。
5. “他希望稍微聪明点的小儿子远走高飞,作为工农兵大学生到大城市去,将来到亚非拉国家去。他不愿小儿子长大后跟他的大姐、二姐和哥哥一样,继续留在大草漠上生活。……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以后都跟他们父母一样,无期地伴随这样或那样的犯人过完一生。”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开阔的眼界,一辈子局限在那一亩三分地的老人,怎能指望其教养出的下一代有多么跨越式的先进思维。所以,那注定只是个故事。
6. “皮埃尔生长在国外,觉得什么都是可以敞开来说清楚。教给他怎样阅读中国人,已嫌太晚;他已经二十岁了。二十岁一个中国男人,应该可以不动声色地防御,甚至进攻,不露痕迹地交换利益甚至勾当,只要不被抓住永远不算作弊。二十岁,他应该习惯了人的那种淡淡的无耻,把它当成是正常的人味。”
个中悲哀,不再赘述了。
计划之第二部长篇,是《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就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英文原著。这也是众多“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经历的“当事书”之一。
第一次萌生读哈利波特英文原著,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候英语好,在文科重点班当英语课代表。英语,在我妈眼里,我压根不需要额外再下功夫做练习题,甚至被发现做英语题会被批评说我偷懒。这是题外话了,反正读原著的想法被当时昂贵的进口书价格遏制了。
工作之后自己挣钱,终于买了一整套哈利波特系列英文原著。但读的时候,发现里面的生僻词汇多得超乎我的想象,再加上很多魔法界的“术语”,若不是中文版前四部翻来覆去看过不下五六遍,还有对哈利波特有很深的个人情怀,还真啃不动难度系数这样高的英文小说。所以第一次尝试读的时候,没翻几页就打了退堂鼓。
这次重新尝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前阵子心血来潮又想把翻译硕士考试捡起来再战。看课件的时候,老师说学好翻译,需要把阅读英文原著贯穿学习的全过程,体会英文地道的表达方式。虽然备考不知道第几次有始无终,但这次重读哈利波特原著,我确实花了不少心思。生词和术语还是那么多,阅读过程依旧很艰难,一开始我还能凭着对中文版的深刻记忆在脑子里做中英对照翻译,到最后我只剩下那点情怀撑着一句句往下读。读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突然感觉,不应该用这种近乎痛苦的阅读感受,玷污这么多年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在我心中神圣的地位。(这种地位,相信哈迷们都会懂。)
所以,如果以后再有读哈利波特原著的计划,只能暂且跳过第二三四部,从《the Order of Phoenix》开始。(因为从第五部开始,我上中学了,阅读的性质有了变化。)或者等自己的词汇量达到新高度,可以无障碍阅读,再回头去看前四部了。
计划之其他,是三部散文集。
其中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和木心《哥伦比亚的倒影》,我都是读了几篇就放弃了。很失落的阅读体验。前者的观点不乏有趣,但语言风格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然后用生硬拗口的表达方式翻来覆去絮絮叨叨,让我无论如何爱不起来。是我打开方式不太对,还是王小波本身被过分神化了。而后者,我的偏见更加严重。生涩,文言僻字俯拾即是。这种拼命继承古汉语的努力,虽然看似脱俗华美,有增加文章质感的功效,但在我粗鄙的阅读能力之下,就显得文章支离破碎。看豆瓣书评对作者抬举到我望不到的高度,只能选择低头放弃这不属于我的文字。
而相比之下,汪曾祺的《做饭》,就轻松愉快得多。描述平白朴实,虽是大师之笔却不见矫情成分存在。闲来无事翻一篇两篇足矣,一口气读多了,精神上会有吃多了胃胀之感。汪的散文,是搭配下午茶,暖阳,猫咪和毛毯的上上之选。
而观影,前面提到了《归来》,而让我触动最深的,还是期待中的《辛德勒的名单》。
庆幸的是自己在这个时候才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放在十几年前,我那微薄的耐性和粗鄙的审美,一定无法让我对着一部黑白老片花上3个多小时保持专注与欣赏的态度,即便它那么经典。
对一部磅礴伟大的电影,实在不敢妄加评论。电影是门学问,细扒起来,能剖析的点太多了。就如《辛德勒的名单》,历史背景,人物刻画,细节把握,等等。从一部电影结束之后,那长长的工作者名单中就可见一斑。所以,之前寄希望于自己能写出豆瓣影评一样高度的作品,变成了现在看完电影感触颇深,却只能付诸眼泪,然后再来豆瓣翻看他人分享出来的感受,然后心里暗自承认,嗯我也是这么想的。好在,电影相比阅读更能给受众带来相对一致的反馈体验,在于其表达的方式更直观。如果用一块糖来形容书籍或电影,那么书即是糖本身,至于其味道,是酸是甜,各个味道占比如何都要读者自己体会;而电影,则是由导演演员后期等等庞大的工作组帮观众剥好糖纸,一边喂进嘴里一边用各种方式描绘它的味道,让彼此产生味觉共鸣。所以一部电影看下来,观众之间观影体验的分享过程会比读后感和谐得多。
所以,我的能力不足以写出能让自己满意的影评,至少这部《辛德勒的名单》我肯定做不到。豆瓣上我标记已读的同时也仅留下一句话:泪流满面,一句也说不出来……
另外,补了一下《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虽然做好了比原著差很多的心理准备,但还是比预期还要更失望。制作太粗糙,节奏急匆匆,演员毫无演技可言。尖叫屋那段,卢平被揭秘是狼人,小天狼星沉冤得雪,小矮星彼得身份暴露,堪称整部电影甚至整个哈利波特系列起承转合的关键部分,却看得我表情越来越扭曲,尴尬症越来越严重,心态越来越濒临炸裂。可惜了这么好的素材,拍成了这个熊样,太遗憾。对我而言,只能作为帮助脑补原著的画面拼凑。
计划列表里《山中的汤姆先生》,我也蜻蜓点水地看完了。
固定的班底,熟悉的味道。小林聪美已经成了一个招牌,代表了慢节奏,小清新,略做作的生活方式。这类电影大同小异,累的时候作为放松神经的冰镇苏打水偶尔看看还可以,当作鸡汤指望从中领悟到什么就算了。片名中的汤姆先生是一只猫,但全片并没有着眼于猫咪本身,而是作为乡土生活的一个小成分,维系片中人物关系的一个纽带。对于想单纯想吸猫的猫奴们并不是很好的选择,不如去看岩合光昭的猫步走世界系列。
最后,让自己感觉到意外收获的是《爱,死亡和机器人》。
它是一部由18部分组成的动画短片合集,每集时长5-15分钟。这些短片涵盖多种类型,包括科幻、奇幻、恐怖和喜剧。集与集之间没有关联,每集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由单独一套电影制作团队加工,且每一集都是部超浓缩精华的优秀电影。
整部短片合集奇思妙想,打破思维局限,空前绝后。像我这种解读能力低下,语言跟不上脑子的笨蛋,时而连连称奇,时而细思极恐,只能一个劲感慨,嗬,简直不要太赞。
-
张芃芃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2 14: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