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游记:前往拉萨的十个故事(上)
当下坐在仙足岛的酒店里,写下这一程山水之中想到的点滴故事,说白了,记录自己历经的生活是为了在某个即将崩溃的夜晚,也能有一些关于过去的慰藉。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仓央嘉措,第6世达赖喇嘛
10. 好心情与吃有关
为了凑上合适的时间+省钱(可能后者是主要的原因),我们乘坐了半夜从西安转机的一趟飞机前往格尔木,而我又作死的在出发之前打了四个小时羽毛球并且加了一路的班,行前的疲惫让我整个人都并不太好,通宵未睡简直让我在行程开始之前就即将崩溃,好在格尔木还算是一个相对舒适的地方,城市不大,海拔不高,在酒店住下睡了几个小时之后,整个人又恢复了一些能量,后来我们在格尔木一行五人吃的第一顿集体餐是塞米尔兰州拉面,味道一般,心情一般。
后来包车的三天行程都安排的比较紧凑,而且随着海拔的快速上升,吃饭越来越变成一件痛苦的事,牛羊肉再也无法提起我们的兴趣,刚上的菜很快就凉了,热水永远稀缺,一口咸淡正好的紫菜蛋花汤已经让人非常感激,更不必说吃饭的环境和心情,爆裂的脑神经一纵一纵的提醒你少吃点,将氧气更多的分配给身体的其他部位而不是胃。
将将就就的吃了三天饭,直到到了拉萨高反逐渐消失,才重新开始享受吃饭的快乐。第一顿跟大部队一起吃的藏餐,听大家讲一讲途中那些错过的故事,后来仓促的早餐、拉萨百货大楼飘满柳絮的肯德基、无味的藏式火锅、102房间的生日蛋糕,甚至尚未发生的那些吃饭时刻的欢声笑语,重新展示了旅途中的好心情和行将离别时的些许不舍。
人在江湖,饭局与心情最为密切相关。
9. 当你面临死亡的时候会想到什么
长途旅行中,大量的时间在等待对白。
我们在每日八小时以上的车程中逐渐昏睡,司机师傅让我们开始聊天,以避免枯燥旅途所带来的疲乏和高原反应带来的失去意识。不知为何我突然想到这个问题:“你有没有感觉要死了的那个瞬间”?
石同学说起了鬼压床的经历,我们纷纷以为然,那种呼喊不出的绝望就像醒来后湿透了的床单,要死了的时候就是灵魂与肉体分离的时候。
不过不久后我们就集体体验了一次高反带来的“要死了”的感受。后来肖老师以此为话题发了一条微博,时间点是高反最严重的那个晚上凌晨1点,在头疼炸裂+呼吸困难+干燥+寒冷中,她终于选择了向氧气妥协,搬去了氧气房中睡了个勉强的安稳觉。此刻已经基本没有高反的我再想起当时的感受和心理活动仍然不寒而栗,那种整夜无法入眠,在身体对于缺氧的抗议和寒冷干燥的外部环境中,整个人的心理状态是极度脆弱的,我本以为会想很多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譬如那些快乐的、苦难的、刻骨铭心的、灰暗的、激动的、喜极而泣的瞬间,然而事实上,什么都没有。在极度的痛苦面前,身体最直观的感受只有痛苦,并无其他。
可以作为例子的另外一个现实人物是石同学。高反的这几天几乎无法正常对话,吃饭全部都是走个形式,司机师傅问他要身份证,他摘下眼镜无意识的递过去,待我们哄堂大笑结束之后,他才反映过来,事后再提起,竟然毫无记忆。神经延迟、意识不清,大概接近死亡就会是这种状态吧。
后来再回忆在高原的几个晚上是什么在陪伴我入眠,竟然只想到了乒乓球和羽毛球,那些错综复杂的线路组合、发力方式、技战术细节支撑了我整夜的胡思乱想,后来还有一晚高反已经轻了很多,但整夜都在做数学逻辑题,推理数字的规律,想来也是觉得十分好笑了。
所以热爱,真的会带给你不一样的东西。
8. 一切让人心跳加速的东西都不是好东西
对于高海拔的地区来说,平静和缓慢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所以大概能够理解高速的经济发展 = 快速的生活节奏 = 低海拔的富足氧气,世界上高纬度或者高海拔的地区难有经济发达的区域,一个核心原因大概就是不适宜人类居住和工作,能量在此刻显得如此宝贵以至于人们更希望用以延续生命的长度而非其他,拉萨生活节奏慢,没有热火朝天和繁忙的景象,大概也更不会有996吧。
在当雄住的那一晚,大胆的以为自己已经适应了高原的节奏,开始打起了手机游戏,在北京都能打到心跳加速的我刚打了两把决斗就开始头晕头疼,赶忙放下手机开始静养。我猜想王者荣耀也好、吃鸡也好,在西北地区应该都不会有太好的活跃度,虽然时间大把大把,但这么耗费氧气的活动,还是要考虑考虑。
从前车马很慢的时候,一个人的一辈子由很多很多平淡的时光和部分动人心魄的重要时刻,所以那些经过剪辑的时刻组合在一起就是所有的心跳加速。而现在一切都风驰电掣,可能因为一场跌宕起伏的电影,一首戳入心窝的歌,通宵熬夜之后的一瓶啤酒,无穷尽的考试和升职而心跳加速(当然也包括虚惊一场的车祸,久别重逢的朋友/仇人等),心跳不值钱,平淡的时光反而弥足珍贵。
7. 西藏到底能不能净化心灵
以前我听到这句话,白眼都能翻上天,心里想着什么心灵能去个地方就给净化了?
大西北确实足够辽阔,那山那水,广袤的黄土地,白雪覆顶的巍巍山脉,虔诚的僧人,数不清的寺庙和不间断的诵经声,不过我相信自然的壮美和人文的铭文都不足以改变什么,真正让你沉下心来的,是来自身体的休养和那些不得不的思考时间。
其实有点像军训——旅游跟军训实在太相似了,规律的早睡早起作息,稳定的一日三餐,大量的时间学会跟自己相处(站军姿 vs 长途汽车),这些时间里可以去仔细想想身边的人和事,那些自己做的对的,做的不对的,做的完美的,做的不够完美的甚至是做的失败的,那些自己喜欢的、自己不喜欢的同事、朋友、亲戚们,思考自己的人生哲学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我们时常会发现一个矛盾的自己,时而热烈,时而冷傲,标准从来飘忽不定,内心争论可以发生在决定做下的第二秒,可是复杂从来就是人性最重要的一个品质,不可预测,不可捉摸。
所以对于西藏,我确认这是一段多少与众不同的旅途。有云南、青海一样的景致,却更多了一些艰辛,更能体会到行者不易,也更能感受到穷途末路柳暗花明的惊喜和淡然。心灵或许并无净化不净化,该争该抢的东西,从拉萨回来也不会改变,只是更多一份平和,这应该归功于经历的影响,旅行从来在乎的都不是目的地,而是这一程山水,又让你懂了哪些以前未曾在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