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市里的“书房一角”

上周因为赴武汉开会,自然无法去书市一逛。虽然在武汉也去了书摊和旧书店,然毫无所获。因此,我就很期待本周的书市。话是如此,然终究还是未能早起,也可见自己的疏懒。大约七点多到了书市,书摊已然不少,我迅速投入其中。
很快就在一个书摊发现一本《鲁迅书话》,系黄中海、张能耿著,杭州文艺编辑部编印。没有版权页,但根据前言和说明,大约在1976年前后印刷。前面还有毛主席语录,也可见鲜明的时代特征。之所以编印此书,据作者说是“为了帮助初学鲁迅著作的青年读者理解鲁迅著作的内容。”该书“以鲁迅著作的写作时间为序,试把鲁迅著作的结集和某些单篇的时代背景、写作出版过程、当时的社会反响作些粗略的介绍,并结合介绍作品内容以及鲁迅思想发展和生平事迹的某一个侧面。”如此看来,该书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书话类书,而是了解鲁迅著作内容的一本解读之书。之前,我曾购读过北京出版社出版、姜德明主编的现代书话丛书之一种《鲁迅书话》,但这个版本的《鲁迅书话》我没有见过。我一向喜欢阅读鲁迅,书话类的书也是我所喜欢的,因此是不能放过的。此外,还在该书摊发现一本《永不退色的记忆:西青区建国前入党老党员采访录》,主要是一些老党员对抗战、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的回忆,具有一定的资料性。当然该书主要是作为对党员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后在一个书摊看到一本《学林漫录》,系第九集。我曾经在书摊淘过几册,我喜欢这类掌故类文章,耐读,又有史料性。这一期有几篇我很感兴趣的文章,如雷梦水的《书林琐记》、陈鸿祥的《“哀死宁生”话自沉》、郑逸梅的《续谈几种油印书册》、陈左高的《浅谈清代日记十种》等,还有日本史研究领域学者吕万和、严绍璗诸先生的大作。雷梦水是北京古旧书业的代表人物,在琉璃厂工作四十余年,眼见耳闻的书林轶事多不可数,经手的宋元古籍等更是难以数计,因此谈起书林掌故,那当是信手拈来。再有一本是《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杨仁凯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该书是在一位老先生的书摊上购得的。最初他要价颇贵,我压了些价,他犹豫没卖。后来我转了一圈又回来才最终买到手。看他年纪应该古稀之年了,他的书摊还有《西谛书话》《鲁迅书话》、《周作人书话》等书,品相都不错。据老先生说这些书都是当年他自己买来看的,如今老了,也看不动了,就想散出去了。
最近这些年随着故宫的走红,很多国宝也得以走进大众,致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成了“网红”。中国历史悠久,文物典籍极为丰富,然因迭经苦难,其文物屡遭浩劫,令人痛心不已。很多国宝文物,有的在浩劫中灰飞烟灭,有的得以幸存,然其中所遭遇的苦难,又非笔墨所能尽述也。当然,这书所说的国宝,主要是指伪满政权在日本投降后风崩瓦解,大批书画从伪满皇宫流出,至此遭遇了诸多劫难。为了探寻挖掘这些国宝的历史,作者多方查找,颇为艰辛。最初书稿在“文革”前夕基本完成,后来作者下放时得以索回被查抄的手稿,迭经修改完善,后又奔赴美、日、加拿大等国,参观收藏有中国文物的博物馆及私家藏品,得以不断充实和修订,前后凡三十余年,才得以完成此稿,可见该书之不易。这些珍贵的书画,从专业上来说,我自然是不懂的。但是这些国宝的传奇经历,我则是感兴趣的。该书也谈到这些国宝与天津的关系,尤其是溥仪移居天津后,为维持体面的生活,不断将紫禁城内的书画珍宝盗卖,致使很多国宝流离失所,不知所踪,令人徒呼奈何。自然,买卖古董,少不了古董商人的参与,王恩庆就是其中之一。仅他经手的《佚目》书画就有四十余件,可见数量之大。此外,靳蕴清、王学安也都经手不少。这些国宝,有的已经流失,有些最后追回,最终命运之不同,令人嘘唏不止。翻阅此书,让我们随着这些国宝命运的沉浮而或喜或悲,既沉重,也感叹。书画如此,其他亦如此,命运多舛之中华民族,其文化也在苦难中不断前行。这更加让我们明白和平之可贵。

当然,本周最大的收获,当时岳麓书社出版的一套“书房一角”丛书。该丛书共五种,即:陈子善著《梅川书舍札记》、杨小洲著《牡丹诗帖》、扬之水著《采绿小辑》、胡洪侠著《夜书房》、俞晓群著《蓬蒿人书语》。该套丛书出版于2011年,然我以前竟然都不知道,致使当年未能购读。上次的淘书记我已经写过,半个月前我在书摊见过,但是就有意购买,但最终未能下定决心。这次,我终于向摊主询问价格,他说要比定价贵一些。我说到底多少,你说个价格吧。他说了价,但也没有超出原定价多少。这多少让我松了一口气,遂决定购下。据摊主说,绿皮装的那一套更贵,大约需要上千元了,他说可能是出版社定制的特装本,基本不对外出售,都是作者送人的。这五位作者都是在读书圈很有名的学者和专家。我只见过陈子善先生,曾请他给我签过名。其他的作者,我都没有见过,不过他们的书我都有读过,很多都不止一本。我喜欢这类书,既有学术性,又有知识性,关键是能够读得下去。这是岳麓书社出版的“书房一角”第一辑,后来还除了第二辑,除了陈子善、杨小洲、俞晓群,新加入了彭国梁、谢其章。我也没有购整套的,但买过散本。主要是我之前也不知道是一套书。这几年,扬之水先生的书很火,查孔网,《采绿小辑》一本,几乎是定价的两倍。其他的很多书,也是如此。这当然是扬先生的书确实好,尽管她的专业,并非一般人所能读懂,但散文和书话却还是很吸引人的。或者正是这样能够雅俗共赏,才使得她的书广受读书人的欢迎吧。扬先生专业的书,我读的不多,基本上是散文类的文章居多。这固然有专业方向的原因,另一方面也确实有些读不懂,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

最后我还要提及的是,张秋华先生送了我一本《河东区房地产志》,此为河东区房地产管理局编,为天津房地产志丛书、天津市河东区地方志丛书之一种,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另外,我曾又去上次见到《秋禾书话》的书摊看,发现书已经不见了。我问摊主书已经卖出去了?她说上周卖了。我说上周我没来,真是遗憾。她又向我推荐其他两本有关书的书,然我不太感兴趣。后在棋焕书屋前遇到倪斯霆、张辉两位先生,他们也都有收获。倪斯霆先生说好几周都没有什么收获了,今天总算有点收获。他的收获是天津图书馆所编的两大本《馆藏建国前中文期刊目录》,尽管品相不太好,但资料性强,价值大。确实是一个好收获。临离开的时候,还遇到了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冯志强教授,他刚到。我们在一个书摊前面聊了几句,他顺便买了两本书。我看到了一本《天津租界档案选编》,该书如今已很少见,但价格实在太贵,我实在难以接受。当然,作为资料集,我已经有了复印本,倒也不影响使用。冯老师还看中了一本《天津租界史》,不过也是因为价格的原因,最终放弃了。
由于上午还要去天津图书大厦,参加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宋昆教授的新书发布会,我不敢在此久留,遂于八点半离开,先将书送回家,再出发。
2019年4月28日上午于沽上静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