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松堂全集·《李峻之遗著》序
凡世之成大功,立大名者,必具非常之才,有非常之志,又必享相当长寿,以成其志,而尽其才。《中庸》云: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实则非有大德者必得其寿,乃得其寿者始能成大德耳。孔子云,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不假年则欲学而不得,甚矣!其言之悲也。
李峻之君为余故人黄卓璋先生之女婿,可谓具非常之才,又有非常之志者,而竟早死。其友人集其平日所为学术论文为此编,庶几世之爱才者,见此编,知有此早丧之英,与其友朋同声一哭耳。余未知其果能传否也;使此编果传,李君亦岂料其竟只以此数文显哉,悲夫!
1933年9月 冯友兰
李峻之,李峻之遗著,清华大学进社, 1933。
该书 收文4篇:《周代西方民族之东殖》、《评钱穆先生周初地理考》、《三恪考》、《吕氏春秋中古书辑佚》。卷末有吴晗跋、《文化史上所见之古代楚国》(日本小柳司气太著)、《姬姓氏族东殖图》。附录中载钱穆所著《重答李峻之君对余周初地理考之驳难》。书中有李峻之遗像。
李峻之,(1908~1933),原名刚中,字毅峰,南召县云阳镇人。1926年中州大学预科,1928年3月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入狱。出狱之后,仍入第五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8月,以优异的成绩插班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并且与吴晗为同班同学。他的岳父黄卓璋是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的故交。
李峻之入学后均在清华学生自治会主办的《清华周刊》上频频发表史学考证文章。
李峻之, 评钱穆先生周初地理考,清华周刊,1932 ,第5期 页码:14-78
李峻之,周代西方民族之东殖(姬姓篇),清华周刊 ,1932 ,第9-10期 页码:41-82
李峻之,三恪考,清华周刊 ,1932,第11期 页码:1-62
李峻之,《吕氏春秋》中古书辑佚,清华周刊,1933,第39卷,8期
针对李峻之对于自己文章的驳难,钱穆撰文回应,认为其“气静心细,好学向上,荀天假之年,必能有成”。
钱穆,重答李峻之君对余周初地理考之驳难,清华周刊,1933,第8期 页码:885-891
此文后收录进《古史辨》第6册,顾颉刚曾称赞此文“颇能穿穴证会,青年能如此用心细密,太不易得”。
1933年1月18日,清华大学放寒假二周。李峻之与学校河南同乡会的多人同赴开封旅游。在开封游玩二天之后,李峻之借机回老家南召省亲,天寒路远,路途劳苦,返校不久即病倒。同学们送他到学校医院住院治疗,不想他竟数日高烧不退。3月,同学们又将他送往协和医院治疗,发现已经转为黄疸,但病因终未明断,住院期间,吴晗、李峻之的同室挚友李嘉言以及同乡多人轮流在医院看护。
4月12日,李峻之终因不治而夭遽天年。李峻之逝世以后,为抚恤其遗孀和幼子,吴晗、李嘉言以及清华大学河南同学会、历史学会共同发起募捐,共计收得义款126元 。
4月28日,吴晗、李嘉言以及河南同学会、历史学会还组织在清华大学同方部举行追悼会,到会百余人,历史系主任蒋廷黻到会致悼词,李嘉言在追悼会上介绍了李峻之的生平事迹。
10月15日,吴晗和李嘉言整理出版了李峻之的生前的五篇学术论文,编成《李峻之遗著》一书。该书由清华大学进社出版,燕京大学著名教授顾颉刚题签书名,清华大学著名教授、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写序言,李嘉言作小传,吴晗作跋文。
吴晗在跋文最后说:“竣之既殁之半载,其师友惜其业之未就,思有以纪念之,乃掇拾其遗文,编次付梓,颜曰遗著,痛其成就不应止此而乃止于此也。”
李峻与吴晗为同班同学。两人皆以优异的成绩插班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李峻之和吴晗两人都是敦厚饱学之士,两人曾一起担任过《清华周刊》第三十九卷文史栏的编辑。当时吴晗住清华园一院,而李峻之住四院,吴晗下课后经常到李峻之的宿舍切磋学问,故过成甚密,互为友好,两人相交的时间不到两年,但双双都有“相知恨晚,欢洽如平生”的感觉。
吴晗的研究方向是明史,李峻之的研究方向则是古代史。但两人不论是谁有文写成,必定互为传读。两人“晨夕相与析疑质难”,经常为某一个问题“争论或至面赤耳热”,然后,各自“遍查故籍”,查出证据来后“以定是非”,最后两人 “一笑而罢”,握手言欢。他俩还互相约定,各自在查阅古籍的时候,要留意对方的有关史料,如有发现,必须告诉对方,“方其共策他山,潜心学海”。
(引自北京习之《为李峻之的遗著撰写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