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小苏说说《新三国》陈建斌版郑曹操(1)官渡之战上
我是一个历史迷,考究历史的电视剧,我几乎都会涉略一点,尤其是三国。

三国计谋颇多,人物鲜明而又厚重。
要说三国我最喜欢的三个人物,无外乎:
天下奸雄之祖:曹孟德、曹阿瞒。
张良在世谋士:郭嘉、郭祭酒。有道是郭嘉不死,诸葛不出啊。
管仲在世名臣:荀彧、荀令君。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
按曹操的话,此战决定今后五百年的历史。

一个决策者,当遇到兵力雄于自己数十万的对手时,是不战而逃,还是愤而迎战?
是听文官求和,还是听武将决战?这是个考验主君洞察力和敏锐力的事情。

所幸掌管许昌兵马粮草的荀彧选择了主战,主战的荀令君到底是曹孟德的知己好友,
一句话点中曹操的内心,即便乞和,对方也定然不会就此罢了,屈辱的求活不如痛快一死。
而且荀令君给曹操留下了话头,袁绍其人与袁绍大军的溃败之说。
此时,我不由得想起郭嘉的十胜十败论来了。

有时候好基友,就是一个灵犀的眼神,瞬间明白对方的意图,然后将这个意图发扬光大。
伴随着荀令君以关羽调动军队气势,看到大将们气势汹汹的模样,
曹操此时的表情是正中下怀,却又计上心头的不怀好意的笑容。

眼珠转了转,思考片刻,站了起来,决定调动整个军队士气。

我最喜欢曹孟德说袁绍的一段话,在逐渐降低文官担忧情绪的把控上,曹孟德是一个好手,更是一个更古未见的天才。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想过二十来岁为什么曹孟德崇拜袁绍吗?
二十来岁,毛头小子,初出茅庐,知道是非曲直,
但是不知道灰色是常见色,黑和白反而很稀少。
这个时候的人,到多数是少不更事,崇拜力量的。

袁绍何许人也?
四世三公之家,簪缨世家,世家大族,历代公卿。
换言之,袁绍家的人,从曾祖爷爷开始,
曾祖爷爷,祖爷爷,爷爷,爸爸四代人都是国家某个部位的老大,
而且不是六部,是三省!

什么叫做三省六部?
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 、 吏曹 、 民曹 、 客曹 、 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
这是六部的意思,换成宋元明清的制度,就是吏部 、 户部 、 礼部 、 兵部 、 刑部 、 工部。
三国形成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这是三省的意思,最高执行官是 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
换成宋元明清的制度,就是历代丞相,
换成职责就是官员内阁老大、军区总司令、水利工事老大。
换言之,袁绍家四代人都是大汉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员中的一把手。
是不是很厉害?所以曹操少年时候是敬佩袁绍的。

也因此曹操抬起头的时候,忆当年,还是一脸愤恨,很是气愤当年被袁绍取笑,这是记仇了,仇还不小,所以眼神有着一股怨恨和愤怒。
那你得知道一个典故,那就是袁绍让陈琳写檄文,骂曹操,骂了曹操祖宗三代。
“ 父嵩, 乞匄 携养,因赃假位, 舆金辇璧 ,输货权门,窃盗 鼎司 ,倾覆重器。操 赘阉遗丑 ,本无懿德,犭票狡 锋协 , 好乱乐祸 。”
感受一下这段话,说曹操的父亲夏侯嵩跪在曹氏太监的膝下,乞求被包养,曹操改夏侯姓氏为曹氏,言下之意,太监的孙子,丢人现眼,低贱之人。
为了明确曹操低贱,专门用赘阉遗丑来恶心曹操,这句话的意思是入赘阉货的家门,是阉货这种遗老遗少留下来的丑恶后人,近似骂人“野种”那样的羞辱,几乎是将曹操的出生贬低到了泥坑里。
若是你,生气不?不气的牙根痒痒才怪吧?对,这就是曹操想起袁绍就怒火在心的表情。

三十而立,人成年成熟之后,再见袁绍,这个时候曹操是陷入了回忆中的,回忆的是当初董卓入帝都,袁绍引狼入室的时光。那个时候的曹操还是袁绍手下的人,是当初皇帝禁军兵团: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

这个时候曹操的眉头皱了皱,董卓入帝都,还是他手持七星剑,虽然刺杀未遂,好歹还是个爱国好青年,想着为大汉尽一份力量。

可是呢?在曹操刺杀董卓之前,袁绍根本不听曹操的话,非要引董卓入帝都,亏得袁绍还是四世三公之家,可是竟然在大是大非上,做了不利于大汉的事情!为什么不听曹操的劝谏?这就显露出袁绍的一个性格:庶出的袁绍,刚愎自用。所以曹操这个时候是表面尊敬袁绍,实际蔑视这个引大汉动乱的罪魁。

为什么曹操开始蔑视袁绍了呢?

四十不惑,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前,对于很多事情是看开了,也看淡了,也懂得因材施用了。
可是袁绍拥有冀州那样兵多将广的地方,粮多人多的地方,却无法发挥到政治清明的地步。
有谋而无断,所以判断力失衡,决策力犹豫,错失良机,以至于空有人多,却毫无作用。
这便是打消文臣对袁绍担忧,想要暗中书信给袁绍,给自己留一命的疑虑。
更用色厉而胆薄而警告文臣,袁绍那个人说杀人就杀人,胆子小,会因为猜忌乱杀人的。
这样的庸主,到底并非明君啊。

又用政令晦暗不明,兵多而人心不足来鼓舞将领,对方人多势众,可惜人心不牢固。
无法做到互相策应,互相帮衬,互相扶持的首尾接续,如果偷袭,一旦打开缺口,势必溃散而逃。若是看过后续,就知道曹操见许攸时候,说他疑惑十几万残兵怎么会来的。
十几万残兵是什么意思?逃兵!就是不打仗跑了!
所以呢?曹孟德的预测一点也没错,人心不稳,指挥不一。

主将骄横,即便是不去攻打,也会内耗内讧而出现裂痕,更因为政令不明,责任不清,
甩锅甩的飞起,好事是自己的,功劳都有,责任一个也找不到。
如果这样的军队,一旦内讧开始,便是一触即溃,这是警告战事协调的文官与武将,
这件事,必然不能发生在曹操大营里面,但也在鼓励大家,袁绍是一点也不可怕的。

而但凡争夺世子大位,一定有权力倾轧,世子大位一起,人心惶惶,
文官全力以赴配合战事未必同心协力,很可能互相拆台,为自己的主子争取更多绊倒对方的机会,来将世子之位纳入囊中。
大家想一想,历代太子之位争夺,是不是必然见血,双方阵营必然动刀?
远了不说,就说康熙年间九子夺嫡吧,想一想太子被废时候,皇子们背后推波助澜的本事……
那就叫做世子大位争夺,因为袁绍不是天子,所以袁绍这个诸侯王的儿子只能是世子,
但在那个乱世,世子在雄踞一方的诸侯王那里,就是当地的太子爷啊……
懂了吗?这就是争夺世子大位在官渡之战之时,将会引发袁绍一方官员拆台导致的兵败。

而用亲不用贤,更是会在某个关键时刻得罪有志之士,一旦出现倒戈,
袁绍只会众叛亲离,想一想许攸为什么叛逃帮助曹操围攻乌巢和袁绍大营?
就是因为用亲不用贤,给贤能的人气受,还羞辱贤能的人呢,
如果这些贤能的人倒戈,那就是一个人顶五个师的杀伤力呢。

而为了让战士们明白,这一场战役,不是一场小战役,但也不是一场必败的战役,
曹孟德适时的拿出自己的法宝:八万精兵。
换言之,八万武装特工队。
这是什么意思呢?安定武将的心,这一场战役,他曹操早有准备,不是仓促决定,
跟着他曹操,这个总是用兵如神的统帅,不会打没把握的仗,
人一旦壮了胆子,可是战场上威力十足的,所谓一鼓作气势如虎。
更是让文官明白,这一场战役,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无需废话。.

这也算是官渡之战出征前,警告文官老实本分做好自己事情的一个震慑。
毕竟,谁知道从哪里突然又多出来几万精锐专门提刀出现呢?
这也算是出战前,曹操鼓舞士气,又平定后方阵营的聪明之法。
曹孟德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没有之一,一代雄主,一代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