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谈《局外人》
加缪曾为自己的《局外人》作过一篇序,作者本人做的序,很清晰明了地交代了他写作这篇小说的原因,这让我原本的一些感想,和与序有所不同的地方,好像完全没有了立足之地,但是我还是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从阅读这本书的第一个字开始,就像是书名一样,我们用着局外人的身份去体会这个局外人的世界。在加缪看来,局外人是一种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不愿意向社会规则妥协的人,这也是他写作的初衷。不过在我的思维里,当然或许这不太合理,但我感觉他游离的不仅仅是人为社会之外,甚至是这个世界之外。就像是被嫌弃的松子一样,主人公某种程度上只是依靠直觉与本能存活于世界当中,比如说他和Mary之间的肉欲。除此之外,包括对自己的母亲,包括对养老院的院长,包括对这件事情的导火索——雷蒙,包括对身边的其他朋友,主人公都给人一种看似很明朗、实则飘渺的游离感,好像与这个世界的联结只有薄薄的、透明的一层。即便在最后的最后被宣判了死刑,在牢狱中他了解了这个世界的真谛(加缪),自己的感情(觉悟)得到了升华,但是这样的心境在我看来,其实是一种自我催眠,一种为了躲避死亡所带来的痛苦而选择的逃避,以获得心灵上的安宁,打破死亡带来的无处不在的恐惧,这种情感,是一触即破的,在这个时候,他和世界的联结依旧是薄薄的一层。
就像主人公自己说的,一切都无所谓。
有的人,天生能活在现实里,而有的人,天生容易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也许人生而矛盾,即便从头到尾我都带着这样一种印象去阅读,但直到现在,在看了加缪的序之后,我又对自己的一些想法产生了怀疑(或许我应该先写感想,而不是听由自己的心声去看其他人对这本书的看法)。当面临死亡的时候,一个人真的能淡漠成这样,耿直成这样,这或许也算得上是一种勇敢不是吗?
《局外人》我是分几天看完的,越到后面,越是心心念念主人公的结局,总想着能峰回路转,再世为人,死亡的巨大转变会让他内心加深与这个世界的联结。然后文却结束在一个断口,如此突兀,只留丝丝叹息可悲之感。
当然,第一遍阅读后的感悟必然不会很深,或许也有偏差,但我想却是最纯粹的,不夹杂任何其他人的意见的自己的感觉。等二刷三刷之后回头来看,那种完全不同的心境与想法,也会是别样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