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Notes
读书笔记
在增长的迷雾中求索
印子:寻宝
第1编 经济增长为何重要
第一章 帮帮穷人
“我”因为工作的原因拜访了巴基斯坦的一个村庄,了解了当地饮食卫生条件极差、对妇女歧视、基础设施极度匮乏、儿童营养不良等状况;陈列了全球由于疾病死亡的人口数目,这些病往往却是治疗起来非常简单、成本低廉的诸如腹泻、伤寒、缺碘类的小麻烦,然而生活在贫困地区的患者却只能在等待着死亡中度日,雇佣廉价的童工甚至童妓、童军等。作者用以上骇人的事实与数据揭露贫穷地区的生活处境,也同时以数据证明了收入和贫困的相关性以及经济增长对减少贫困的积极作用。
1.
在最发达的5个富国,婴儿死亡率平均为0.4%,而在最不发达的5个穷国,婴儿死亡率平均为20%。也就是说,在穷国,孩子降生时,父母体味到痛苦而不是欢乐的概率是富国的50倍。研究者发现,收入每降低10%,婴儿死亡率就要上升大约6%。
2.
今天,当生活在富国的我们去观察穷国的人们时,所看到的实际上是我们的过去。我们都是穷人的后代。如果将视角放远一点,我们都来自下等阶级。正因如此,我们才踏上漫漫旅途,探求穷国致富之路。
第2编 失灵的仙丹

第二章 投资援助
各国对加纳的援助以及事与愿违、哈罗德多玛模型在20世纪50年代获得市场和刘易斯的“过剩劳动力”模型、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苏联恐惧症促进对外援助...许多因素促使经济学家将“投资缺口”模型作为援助的法宝。这一思想假定了劳动力永远过剩因而机器设备是生产的制约因素。
事实上,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在劳动力稀缺的美国,道路建设工程使用较多的手提钻和较少的工人,而在劳动力充足的印度则使用大量人力凿石。
3.
对1965—1995年间援助国的实证分析表明,投资与援助间几乎不存在相关性,投资缺口模型作为经济学家开出的药方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因为它违背了“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类似地,实证分析下,穷国的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也不存在相关关系。
4.
短期看来,没有证据表明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从长期看来,资本积累的确伴随着经济的增长。
5.
我们应该致力于强化未来投资激励,让各种投资形式发生作用,而不是考虑“需要”多少投资来维持目标增长率。
第三章 索洛余值:投资并非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6.
索洛的投资边际收益递减理论之所以引起很大震惊,是因为机器设备投资在GDP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惊人得低,它们只是“调料”而已。通过计算资本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得到资本在美国的重要性。资本收入是指归机器设备的直接或间接所有者所得的全部收入:公司利润、股票红利和贷款利息收入。资本收入只占GDP总量的大约1/3。
7.
索洛理论的另一惊人之处在于它认为储蓄不能维持经济增长。储蓄将今天的小费转化为机器来进行明天的生产,但是这并不能提高经济增长率,因为机器并非长期经济增长之源。
8.
“索洛震惊”即:生产的简单逻辑表明人均产量增长率是不可维持的。
9.
“勒德错误”:总体的技术进步会导致工人就业水平下降。
10.
关于资本存量在由低向高的转换(或向长期增长的转换)观点,即认为在此过程中会获得机器设备较高的边际收益,投资会暂时促进经济增长,且收益率很高。它有一个假设,即所有国家在开始时都远离长期位置,但无法解释美国100多年以来利率水平是相对平稳的状态,所以逻辑上合理的假设应该是大多数国家在开始时接近于其长期位置。
11.
解释跨国差异:假设所有国家都拥有相同的技术和技术进步率。即如果一个国家发生了重大进步,没有理由认为这一技术不在其他国家得到应用(不是说确实应用,而是能够应用)。
排除技术差异后,一个国家贫困的唯一原因就是资本存量太少,国家之间的机器与工人比例存在巨大差别。
然而,这一情况与现实不同,故运用资本这一在生产中并不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是不正确的。现实中要解释印度和美国收入差异,机器与工人之比这一生产中并不十分重要的因素需要有非常高的倍数——900倍才能解释——实际上只有20倍。因此,技术可以解释一个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也能解释不同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
12.
“机器是增长之关键”这一理论最糟糕的地方。
卢卡斯计算,如果我们用机器设备差异来解释美国和印度之间的收入差异,结论将是印度的人均机器拥有量比美国少900倍。运用“机器稀缺时收益率较高”理论,印度的机器收益率将比美国高58倍。那么,“为何资本不从富国流向穷国?”。收益率差距非常大的话,足以抵消穷国不利因素的影响。但事实上,1990年,全球最富裕的20%人口吸引了88%的私人资本流入;而最贫困的20%的人口仅吸引了1%。
13.
如果搬用索洛理论研究国别经济增长,会发现如果资本稀缺时投资收益率较高,那么久存在激励使贫困国家比富裕国家发展得更快。一个国家越穷,其经济增长速度也应该越高。但是,事实上,贫困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非常缓慢,用索洛模型无法解释。
14.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工厂产量很低,其原因与设备本身几乎没有关系,真正的原因是工厂的经营环境。
第四章 教育是为了什么
15.
数据表明,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甚微。初试教育水平与随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能被颠倒了,初始教育与随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是由于经济增长导致教育水平提高而非相反。
16.
根据曼昆的理论,技术工人的缺乏导致技术工人从富国转移到穷国,但事实恰好相反,因为富国的技术工人的工资更具吸引力。
根据曼昆的理论,在人均收入和技术工人工资之间存在负相关,但实际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强正相关。由此进一步推论,在印度,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工资之比将达到84倍。如果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的话,那么在印度,大量的人将投资教育以获得高的技术工资,印度的教育投资回报率相当于美国的42倍。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在印度,一个工程师的工资仅大约相当于一个建筑工人工资的3倍。贫困国家的教育投资回报率最多相当于富裕国家的2倍而非42倍,而且,教育投资回报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成本低。
17.
教育没有对经济增长起作用的原因:
一、贫穷国家寻租现象严重,经济增长环境差。
只有当政府的行为产生创造财富而非分配财富的激励时,教育才会对经济增长发挥积极作用。
二、通过行政手段普及基础教育并不能产生投资激励从而影响未来经济的增长。
家长会让孩子们不上课而去地里帮忙干活。
三、腐败、教师的低工资、教学设备开支不足,扭曲了提高教育质量的激励。
18.
教育产生技术工人,但不能创造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第五章 避孕套资助
(笔记遗失)
第六章 贷款并未导致经济增长
19.
调整政策援助效果各有各的不同。
财政赤字、国内负利率使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援助无法形成良性的国内投资激励,反而促使通货膨胀更加严重。为了获得减少赤字的调整政策贷款,贫穷国家以售卖国有企业、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税收跨期转移(提前征税)、减少对亏损国企的补贴而转而为银行向国企贷款提供担保等寅吃卯粮的行为,再加之腐败等经济环境恶劣,使得未来收入雪上加霜。
20.
阿根廷1990抑制通货膨胀的失败:
为了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目标,政府以债务融资来替代增发货币,债务负担越来越重,最终贷款人不再提供资金。那么政府不得不求助于增发货币,但此时新增货币和通货膨胀率将保持非常高的水平,因为政府需要支付累积起来的巨额债务。政府所做的只不过是以明天的通货膨胀为代价弥补今天的通货膨胀。
21.
所有以上故事都表明政府可以在短期改善其表现,从而达到满足调整贷款的附属条件,但实际上它们只是将问题推迟了而已。所以,在将来,它们可以再次获得新的调整贷款以应付其更严重的问题。这大概可以解释许多国家为什么能获得大量的调整贷款。
22.
人们希望调整贷款伴随着经济增长,但事实证明这只是一种没有实现的憧憬。政策调整几乎没有发生,经济增长几乎没有实现,而对调整贷款的结果也几乎没有认真地检讨。
23.
援助者受到盲目援助的激励,及时调整政策条件得不到满足也会发放贷款;
受援者受到等待贷款而不进行政策改革的激励。
受援者,特别是越穷困的国家,将穷人当做获取贷款的“工具”,而没有激励去实在地改革,因为他们知道援助者一定会给予贷款。
援助者首先处于怜悯和同情,无法不对穷人施以人道主义关怀,并且援助机构的预算都是与援助金额挂钩,更多的贷款意味着更好的声誉和更多的预算,因而即使贷款条件难以得到满足,他们也面临发放贷款的激励。
24.
调整贷款似乎是受援者与援助者之间一场奇怪的游戏。受援者进行的是“之字形”的改革,不断回到原地。
25.
此外,官方援助机构不希望公布那些贷款违约而进行“贷新收旧”行为。
第七章 别让我们还债了
26.
债务减免热潮。
对于政府行为没有改变的国家来说,债务减免是没有意义的。
27.
“政府不负责任”理论比“坏运气”理论更能说明为何穷国债台高筑。
不负责任政府的表现:
外债和财政赤字双高;
实施非常短视的政策,为支持者提供津贴,从而危机未来增长(比如,为支持者提供低于通货膨胀水平的利率贷款);
为部分客户提供进口补贴,造成出口商生产积极性受损;
第三编 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
第八章 边际收益递增:外溢、互补和贫困陷阱
新知识、旧知识互补性问题——穷国的前景不容乐观
28.
知识具有外溢效应:孟加拉国成衣行业腾飞的经验。
也说明,要想取得良性循环,可能需要政府对知识创造进行持续的干预。市场经常需要政府的帮助以启动知识投资。
29.
知识既有良性循环也有恶性循环。既然良性循环的好处如此之大,为什么它并非总是发生呢?在这里,投资的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的区别再一次显示了其重要性。
部分是因为,当个人进行投资时,他无法取得全部的社会收益。当进行知识投资时,投资者提高了所有人都可获得的知识存量,而他本人却不会得到相应的足够回报,因此投资的积极性就不高。另一个方面是,个人对知识投资的回报率要取决于所有人的知识投资而并非他自己。 30.
知识互补现象,即知识是具有递增效应的。
31.
用技术理论来解释国家分工现象可能比比较优势更具有说服力。
美国的农业生产条件非常优秀,但农业仅占美国经济产出的2%。而在埃塞俄比亚,旱灾频繁,山地多,牛蝇泛滥,实在不是农业生产的好地,但其经济产出中农业占了57%。
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比较优势是人为造成的。
32.
互补理论为国家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提供了一个解释。在技术水平很高的国家,工人的人均工资也较高,而在技术水平很低的国家,工人的人均工资也较低。但收入差距比单个工人之间的技术差异要大得多。在发达国家,高技术工人会提高彼此的生产率,而在贫困国家,低技术工人会降低彼此的生产率。
33.
在一个知识外溢、知识互补和存在贫困陷阱的世界里,政府如何影响人们的激励?
一、如果存在一个最低要求的投资回报率,那么知识匮乏可能会使得投资回报率过低,从而私人部门不会进行投资。通过对新知识投资进行补贴,公共部门可能会引导一个国家走出贫困陷阱;
二、通过向私人投资惩罚性征税而进行大规模的公共投资,将无助于走出贫困陷阱;
三、恶劣的政策环境也可能是贫困陷阱产生的原因;
第九章 创造性破坏:技术的力量
新知识如何对旧知识形成替代,从而为贫困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一些希望。
34.
技术的确是一个好东西,但却不能将其作为经济增长的灵丹妙药。加入技术虽然存在但并没有使用它的激励,那么技术是没有用的。中国人与其伟大的技术发明历史便是例子。中国人并没有利用他们先进的技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
35.
约瑟夫·熊彼特在1942年就指出,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从内部持续革新经济结构,旧的技术不断被破坏,新的技术不断产生,这一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精髓”。
36.
阻碍技术革新的机制:
技术革新的“不可避免的被掠夺性”使得私人进行技术创新的速度要低于社会最优水平;
过时性——今天的技术革新者深知新技术将使得旧技术过时,这会降低今天发明的回报率,从而减少今天的革新。
解决办法:
对研发和采用外国先进技术提供补助、鼓励高科技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由政府出面进行一些研发、有力地保护知识产权使得投资者可以保持其技术革新的利润,从而形成良好的激励。
37.
旧知识在新技术产生“创造性破坏”早期的阻碍作用。
这一特点使得贫困国家能跨越一些中间阶段直接进入技术前沿。
38.
新技术与旧技术之间的冲突:代际冲突
这也可以解释前苏联和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转轨的失败。这些国家的人口增长接近于零,人口的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在抛弃了计划经济之后,它们仍然难以获得持续的经济增长,一个原因就是旧技术的既得利益群体仍然具有很强的势力。老的公司经理抵制西方新技术的采用,因为这些新技术会使得新工人获得相对于老工人的优势。
39.
为什么在经历过重大战争或其他社会革命之后,一个国家会有非常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比如二战后的日本、德国和法国。
奥尔森的解释是,战争和革命摧毁了旧的既得利益集团,新生力量走上舞台。如果将奥尔森的分析加以拓展,我们可以认为战争和革命驱逐了旧的一代,使新的、愿意接受新技术的一代起到主导作用。
这说明,落后国家同样也有一定的优势,但过于落后也不能直接进入技术前沿。
40.
模仿与创新同样面临着激励问题。政府应该对技术模仿提供补贴,因为技术模仿可以导致模仿者之外的其他企业也受益。当然,国内的商业环境也应该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和机器进口。
巴西的计算机化进程之所以缓慢,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为了扶持国内计算机企业的发展而对计算机进口实行限制。
41.
印度落后地区——班加罗尔的崛起。
政府的介入和大学的力量功不可没。印度科学院对于班加罗尔的作用,就像斯坦福大学对硅谷以及麻省理工学院对128号公路地区一样。
42.
路径依赖:一开始采用的技术后来证明会产生丰厚的回报,进而又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技术。
“致力于发展更好的水泵,这为更精密的钻孔机和其他工具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这些工具有助于蒸汽机和现代水力机器的产生。采矿需要冶金学、化学、机械学、土木工程等方面的知识。所有这些学科知识的融合导致了更大的技术进步”。18世纪许多伟大的英国发明都出自采矿业。
43.
互补效应与替代效应。
某一项技术可能同时具有两种效应。例如,微软的Windows可能会取代苹果的图画用户界面,而另一方面,Windows提高了许多基于Windows的软件的收益率。如果没有Windows,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处理程序也不会存在。
第九章 贫困国家的厄运
44.
非洲的艾滋病非常之多。在博茨瓦纳,甚至有“关键雇员险”,以弥补由于主要技术人员死于艾滋病而不得不重新招聘的成本。
45.
贫困国家更容易受到灾害的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收入低的国家经济增长率波动幅度比发达国家要大。
46.
研究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家们通常认为经济增长对先决因素做出反应。但是,关于知识外溢、匹配和陷阱的新观点则认为经济增长根本不是先决的,要依赖于其他领域的互补性技术变化;技术和技能的互补性可以导致良性循环,也可能导致恶性循环,这要视经济的起点而定;
经济增长依赖于初始条件,还要依赖于预期;
对预期的敏感会使一个国家容易受到运气的影响。
47.
我们之所以乐于讨论运气,是因为当我们在检验自己最认可的增长理论时,运气理论可以让我们保持科学上的诚实。考虑运气因素是重要的。它提醒我们这些分析者:我们对于正在发生的现实实际上完全是轻率的无知。
48.
均值复归:远远超出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迟早要回到平均水平。

第十一章 政府可能成为经济杀手
49.
高通货膨胀很容易发生,但不容易停止。
工人们要求将其工资与物价指数挂钩,而且他们的要求常常得以实现。即使是某一年通货膨胀率下降了,工资也会由于过去的高通货膨胀率而上升,工资的上升会推动物价螺旋式上升。在高通货膨胀期间,指数化在以色列十分普遍。
50.
牙买加政府限制居民兑换美元数额,造成黑市溢价。黑市溢价现象的存在等于向出口商征税。
出口商被迫将其外汇收入以官方价格卖给中央银行,而他们的进口却需要通过在黑市上购买美元。
高黑市汇率溢价与负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强。
51.
政府妨碍经济:高财政赤字,扼杀银行(负实际利率的“金融抑制”),闭关锁国,政府失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第十二章 腐败和经济增长
52.
分散化腐败(扎伊尔)和集中化腐败(印度尼西亚的腐败“纪律”)
53.
腐败的影响因素:种族多元化、公务员质量、制度(工业国家腐败率低)。
第十三章 社会多元化
54.
决定发展型政府和再分配型政府的最基本差异是社会分散化程度。
55.
公共品悲剧:按照自己利益行事的多重利益集团导致了恶劣的政治政策。任何孕育着多元化的因素都会恶化政府政策。
56.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民主还是腐败(没有证据表明二者哪一个更能促进经济增长),真正的区别在于中央政府是一个多元化集团组成的松散联盟还是具有共识的支持者组成的强权政府。弱政府中的利益多元化可以解释为什么政府常常会“杀鸡取卵”。
57.

58.
高度不平等往往伴随着经济的低增长。
59.
政治寡头是否会支持全面教育? 寡头面临的选择:一方面,实施全面教育会促进经济增长,会使占人口大多数的穷人的潜力得以开发;另一方面,全面教育会促进政治参与热情,接受了教育的穷人会争取投票进行财富再分配,这会放慢经济增长速度。
最终结果取决与社会最初的不平等程度。
60.
应对多元化:
独立的中央银行,好的制度,中产阶层的认同。
第十三章 结论:拉哈尔有感
61.

62.
解决办法:
政府要有好的激励;
援助者要有好的激励——公开的“援助竞争”;
私有部门要有好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