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王维
最近读完的书是叶嘉莹先生的《说初盛唐诗》。在这本书中,我感受颇深的是叶嘉莹先生对王维诗作的分析,让我重新认识了王维。大二学习唐宋文学的时候背了很多文论,到现在留在脑袋的只有“诗佛”二字,印象中总觉得王维就是一个淡到不能再淡的人了。但是,在读完叶嘉莹先生的书后,我又去翻了一下王维的诗作,真的是发现了不一样的王维。以下我将结合具体的诗作进行解读:
(一)早年有积极的政治抱负,意气风发,有侠的精神的王维。
《少年行》这组诗中,我看到了一个少年慢慢长大,他去做官,从军,建功立业,到功成名就解甲归来。第一组中的“新丰美酒斗十千”,读过后会觉得原来王维也可以像李白那样充满豪气。“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仿佛看到少年跳下马来,拍过胸脯,系上马就去喝酒。第三组中“一身能臂两雕弧,虏骑千重知似无。”我看到这个从军的少年面对重重叠叠的敌人并没有感到害怕,他血气奋勇,一个人可以把两个弓同时张开。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尤闻侠骨香。”这一句中“侠”的精神更是显而易见。《少年行》的最后一组是写少年建立了功业,荣耀归来的。字里行间,尽是真情的流露,他心向往之。
在《少年行》这样的组诗中,让我看到了一个意气风发,充满侠气,有远大抱负的王维。我觉得这样的字句就是他内心想法的表露。盛唐时期,时代精神就洋溢着开拓进取、侠。王维生在这样的时代中,不可避免的受到时代的影响,他也希望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
(二)在繁华与空虚中踱步的王维。
在翻看王维的诗作时,《洛阳女儿行》也是让我大跌眼镜,我心目中的那个生活淡的不能再淡的王维原来也有这样的诗作。这里的王维不是一个往返于林间,听蛙声鸟鸣的王维,也不是留恋于乡间而怅然吟《式微》的王维。这里的王维,字句华丽,放眼望去,金堆玉砌。“玉勒”、“金盘”、“朱楼”、“红桃绿柳”、“罗帷”、“七香车”、“宝扇”、“九华帐”这些词语的堆砌让我充满的视觉上的冲击,觉得满眼繁华。全诗共20句,有18句都写尽了繁华。而这18句中,很多都是把一堆色彩亮丽的形容词再加上一个名词堆成一句话。写出这样的诗句,我想诗人应该也是在繁华中流连过的。
最后一句的“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我看到王维在繁华中的反思。它让我看到原来那时的王维在繁华中会觉得空虚,他开始思索,感慨。叶嘉莹在分析这首诗的时候,分析到王维借这一句表达他希望得到赏识。我想的时候,没有想这么多,就是觉得这个可能就是我们人人都会有的感觉吧,眼前是满眼繁华,这时我们可能会突然觉得有点空虚。所以我会觉得,他写的可能就是一种随兴而来的感觉,并不是为了表演或者去达成一个什么目的。
此外,我想在“繁华与空虚中踱步”,可能就是王维慢慢的转向佛的原因吧。毕竟经历过繁华,晓得繁华的滋味,才会更加坚定的舍弃繁华。如果一开始就没有经历过,要真的做到舍弃太难了,很可能就会带有某种表演的性质了,也不会洒脱。
(三)经营自己的山水,经营自己的心境。
《终南别业》中,“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我看到王维从年轻时怀着热情,洋溢着浪漫的诗人转向了一个恬淡,乐山好水向道的诗人。他兴致来了的时候就独自在山里面走一走,各种美好只有他自己知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经营着自己的山水,也经营着自己的心境。《渭川田家》一首诗,更是美的不像话。我读到这样一首诗,总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像油画一样的时光,觉得真的是很美。斜阳撒在村落中,一个小巷子里,牛羊归来,太阳的余晖也洒在这些牛羊上。老叟拄着拐杖等候在门前,念叨着早早放牧的孙儿怎么还没有回来。田夫扛着锄头回来了,大家“相见语依依”。王维看到此情此景,心生羡慕之情。纵使自己是进士出生,还做到高官又怎么样呢?他仍然会羡慕地“怅然吟《式微》”。
我想,王维是在人生的不用阶段都有不同追求,不同心境的自己。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是自己去获得的,要自己真的去看了才会有属于自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