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想死,但当时确实不想活
他不想死,但当时确实不想活
上海的17岁男孩跳桥在前几日刷屏,而现在热度已经慢慢过去,毕竟不过是一个新闻而非个人的切肤之痛,众人在感慨分析警醒之后,还要继续自己的生活。
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毁灭,更悲剧的是这样的事件每天都在上演——中国式父母的教育方式一代代传下来,未曾得到过良好对待的孩子长大成人、为人父母之后,又把曾经的伤痛加诸自己骨肉的身上。

※ 活着,是需要机缘的,也许只要一个拥抱或安静的片刻※
孩子平日未必想死,他才17岁。
也许他会打篮球,也许有一帮要好的哥们儿,也许还有暗恋的女孩子,也许还有着对成长的渴望与追求,他没那么想死,即使在母亲经常性的负面情绪中,他也能够忍受并且出去散散心化解情绪。
但那日,机缘巧合之下他本身在学校受挫,母亲又在逼仄的空间、车流来往噪杂的大桥上停车训斥,加上以前积累在身心内的负面能量一起翻腾,这个节点来自母亲惯有的威压就成了点燃死亡的引线。
一跃而下——妈妈,这样你可满意?既然我这么差劲,只有我死了才能让你好过,对吗?
一瞬间的事情,他连后悔都来不及就已走上了另一条路。
如果当时这位母亲能够停止自己的情绪攻击,如果她能够用良好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关心与不满,如果当时双方有片刻的冷静,悲剧很可能就不会发生。
他不想死,但那个时刻是真的不想活。

※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 ※
每每出了少年儿童自杀的事件,很多人都会说是“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不孝顺,不考虑父母“……
每当看到这些言论,我都在想这些人的童年是不是非常幸福而理解不了世上还有痛苦的境遇,或是非常不幸认为每个人都不应当得到良好的教育与对待?
在社会人事中磨练许久的成年人,如果遭受挫败时还要不停面对心理上的攻击、对方负面情绪的威逼、毫无理解尊重的单方发泄,那么这个成年人会如何?
会有想象中的淡然、包容、不在意吗?能够硬生生忍下所有的情绪而无动于衷吗?未必如此。

何况一个除了父母家庭别无所依的17岁孩子。他从小到大唯二可信赖可依靠的父母却意识不到孩子也是一个”人“,有作为人的自尊心与感受,更意识不到作为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无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还稚嫩。
父母所做的应是得当的沟通、理解、尊重,在孩子的成长中辅助其身心人格健康的发展。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心理学家科胡特
他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某人的孩子。
在他依然稚弱的世界里,父母家庭是他最大的依靠,如果这个依靠在不断用情绪威逼甚至武力殴打的时候,那么他的自信心、自尊心、抗压力、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等都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不是冠以“父母”的名号就一定会用良善的方式来养育下一代。生育是一个生理行为,而养育是精神与生理并行的进程。
如果为人父母者,本身是一个人格有缺陷、缺乏理性且不具备尊重理解之心的人,那么他们生育后就能成为好父亲好母亲了吗?就能一夜之间有足够的能力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养与引导吗?
不能。

父母、子女、配偶、员工、老板……这些名词是我们在不同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并非我们本身,当我们扮演的角色出现问题时,特定的名词不过是名词,所有的根源在于名词后的这个人。
若是一个人格相对健全内心理性平和的人,不仅能够理解孩子的内心与感情并且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人有其自身的特性与发展,那么他/她不会是一个失败的父亲或母亲;
反之,一个人自己心理不健康、情绪化严重,对于孩子成长中的问题视而不见或用恶劣的言行打压专制以图省事儿,那么即使他/她有几个亲生骨肉也改变不了为人父母差劲的事实。

当家长一味要求孩子时,请先看看自己是否做到?
下一代不是实现自己未竟愿望的工具,而是有着自己人生轨迹的独立个体;孩子不是家长的所有物,而是有着自己思想、特性、人格的“人”。
当家长厌恶反感指责自己孩子的时候,请先反省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为何自己教养出来的下一代这样让自己嫌恶,却没有能力进行更好的教育与引导?
当我们厌弃自己孩子的时候,真的有自己说的那么委屈无辜吗?

无论在体力、智能、心理承受度上,成年人与儿童少年之间有着天然的不平等,加上有了父母子女这层关系之后,在中国家庭中更是有了一层权威与上下级关系。
如果在这种关系中,作为成年人的父母不去主动学习怎样成为合格的父母,不去反省自己人格心理中的问题,不能改变自己惯有的不良习惯与言行举止,那么凭什么要求孩子身心健康、礼貌优雅、平和亲切呢?
如果一个成年人作为家长面对生活的压力与挫败都觉得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时,为何让一个未曾涉世的儿童或少年承受来自成年人的情绪、挫败、不安、焦虑与愤怒呢?

为什么?只因是孩子的“父亲”、“母亲”,就可以这样对待自己的下一代吗?
德国哲学家思贝尔斯曾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孩子终究会长大,会历经世事明白更多的事实,当他们成人后会知道:
物质抚养归物质,精神伤害归精神;
血缘关系归生理,感情关系归心理。
当他/她明白这些时,父母面临的很可能是孩子越发远离的背影、感受到孩子越发疏远的心,父母即使追悔弥补也不过为时已晚。
而当为人父母者已知孩子对父母从信任到不信任,从敬仰到不敬仰,从家庭是全世界变成可有可无时,他们也应该了解:
一个成年人都不可能一味包容忍受另一方的负面情绪,即使是一个成年人也无法长时间承受长年的精神攻击、言语打击甚至肉体惩罚,何况一个人从幼年少年时期不得不一直面对这样的境遇;
他/她即使出于生存本能而努力活下来,即使不会骤然消失与世间,但再也不会心无芥蒂地融入原生家庭;
因为孩子知道了家庭不是唯一的依靠、父母也不是最值得信赖的人,他/她会走上另一条路,或正或邪,或坎坷或顺遂,但总归要逃离。


※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
烁白最近在种花,一入门才发现一朵花的开放需要精心地照料打理,从配土、温度、浇水、修剪、施肥……一系列流程中需要不断地学习,并给予植物适当的关注观察,在其成长期间作出相应的照顾才能确保花朵的开放。
你看,养一株植物都需要如此费心费力与学习观察能力,何况养育一个有血有肉有感受的“人”呢?
成年人的世界有许多辛苦,生存生活也非易事,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但这不应当成为为人父母者在教育抚养孩子中可以不加克制反省、不去学着理解尊重的理由,因为孩子也是第一次当孩子,远比成年人稚嫩脆弱。

家长们,不要把孩子对父母天然的依赖与信任当作可以随意施加权威、施展权力的武器,总有一天父母会为自己当初的过错而付出代价。
而我们自己在漫长的人生中,即使在早年有过阴影有过不幸有过痛苦,但请不要放弃对自己的治愈。
世间的办法总比问题多,只要我们还活着就有改善提升的机会,就能有机会主宰自己的命运,就能避免成为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如此,当我们有了自己的下一代时,重复的悲剧就不会再继续轮回,因为我们成为了自己喜欢的自己。
生死之间,请务必选择活下去,而后才能有机会好好活着。
愿在苦楚挫败时,我们能够回忆起世间的美好,也许是春日里的煦阳,也许是路边摇曳的小花,也许是别人善意的微笑,也许是曾有过一个温暖的怀抱……
总之,请活下去,这样我们才有转变的机缘,不负此生。

您的留言、转发、赞赏
是我坚持原创的重要力量
让我们共同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关怀与光明
留言请发送到本号后台或同名网易云电台


-
喝茶斯基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4 08:15:41
-
豆友44148460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3 23: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