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还活着——木鹿再看《海边的曼彻斯特》
每次看完这个电影,就什么都不想说,只想放声大哭一场,心口真的是疼,可是哭不出来。
这是一个很丧的电影,简单直白到平淡的叙事方式,一点都不喜欢,但影片里真实到窒息的痛感,却直击心扉。没有经历过挫折或是痛苦的人,或许不会有太多感触。那种想忘记却不能忘,那种无法挽回的悔恨和无力感,浸透整个身心,碎裂,腐烂,无法治愈!
明知道结局,依然期待那个不可能的救赎。再一次看《海边的曼彻斯特》,随着影片的推进,积压的情绪,超负荷的想要爆发,难过得无法自抑。
(一)病已入膏肓的Lee
有些事,永远忘不了,有些罪,永远得不到救赎。影片叙事的方式,没有多激烈的情节,从一而终的平淡,却真实得将痛苦压抑在一个没有出口的躯壳里。
影片一开始,就是现实与回忆的交叉,没有区隔的连接,就像lee始终活在回不去,也走不出的过去,而现实的他,只是一个躯体罢了。
回忆中波光粼粼的海水,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平静、安逸,那艘不大的船,尤其明显的是鲜艳多彩的类似水桶的东西。然而现实,冰冷浇灌的雨幕,让美好瞬间消失匿迹。
主人公Lee第一个铲雪镜头出现,之后就在跟户主讨论怎么解决漏水的问题,他淡漠、冷静,只是说it´s really up to you。一成不变的铲雪动作,清倒垃圾,枯燥乏味就像他的人一样,通马桶被示好,无动于衷,直说漏水被投诉,漠不关心,酒吧里被女人搭讪,寡言到无措,自以为被人盯着看,直接就是一拳,显而易见的路怒症,这是一个不可理喻到无趣的人。
冷漠、麻木、沉默、多疑,还有毫无缘由的愤怒,是对别人,抑或是针对自己,然而,过去的那个人,并不是这样子的。在心理学上,这应该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病,他病了,可肯尼斯·罗纳根并不急于告诉我们原因,真实的、慢镜头似的,每次都透露那么一点,慢慢的酝酿情绪。
(二)回不去的过去
最深的悲痛,或许是看不到的。
因哥哥的离世,Lee不得不回到那个曾经逃离的海边小镇曼彻斯特。他冷静得处理后事,面对曾经亲近的侄子,也是“你自己决定。”不参与任何意见的他,不会说话交际的他,甚至是大打出手的他,根本没有照顾他人的能力,只是机械的硬撑着安排着这一切。
我们等待或期待着那个爆发点,可惜的是,一直都没有到来,甚至是面对那场使他的三个孩子丧生的大火。那个强撑着推妻子上救护车,那个无法面对现实的眼神,那个拿不住袋子,无力支撑即将摔倒的身躯,那个向警察平静诉说而不理解放他走的茫然,那个夺枪直想饮弹自杀的Lee,没有眼泪的悲伤,却每一处都透着最深重的悲痛。
房间里,他平静无波的摆好相框,又无缘无故徒手打碎的玻璃,他忘不了是因自己的失误而失去了孩子,也不允许自己忘记。
与前妻的偶遇,他语无伦次,前妻希望他别再折磨自己,他一直说“I’m not,”没什么,说你不了解我,可是最后,他说不下去了,他逃似的离开。或许他努力过,可是他做不到。
就如他用尽全力,为侄子营造与女朋友的独处空间,为侄子执意留下的船换发动机……可是,他在回忆与现实间,见到的女儿,烤糊出来的浓烟,他只能说:“I can´t beat it, I can´t beat it。”
他,失去了再生的能力。
这就是现实,悲痛选择了你,你就无法逃离。
(三)找不到的出口
当你以为总会有转折或改变的时候,影片却戛然而止。
我们看不到Lee之后的人生,可是一切都已经注定,对于Lee来说,活着,即是惩罚。
真实的人生,从来没有所谓的顿悟与惊喜。我们活着,自己的悲喜,自己担着。挣扎的过程,痛苦而煎熬,可别无他法。强迫给自己一个希望,心里的魔,就像潜伏在暗处的噩爪,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拉进深渊。
很想替Lee找到一个出口,如果有的话。
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一切都会过去的”,活着,总要有支撑的力量,尽管那根本毫无实际效用。我们避开雷区,假装迎接希望,假装还有快乐,可是有些伤,不管碰不碰触,它都在哪里,无法愈合。
我们笑着,却并不是真的快乐。
因为,在有生之年,有些伤,我们永远放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