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复盘 2012.9-2019.4(上)
是书虫本虫了。🐛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由单纯到复杂。
每个人都会被其所学影响,简单粗暴概括的话:学金融的,觉得金钱就是21世界最伟大的宗教;学战争史的,觉得历史是由战争推动的;学法律的多聪明,工商社会活动善立条款自己绝不会吃亏;学建筑的,觉得建筑能够改变社会......建筑开启了我认知世界的一扇独特大门。
很多以前相信的东西,现在不再无条件迷信,曾经不相信的,开始正视其存在感和无穷力量。
翻着以前的笔记,发现自己在建筑理论的钻研上居然如此用功。或许深耕下去可以成为一名知识广博的建筑爱好者。但好学生真的不等于好建筑师。
即便大脑操作系统已经不断升级换系统,如今看到曾经的笔记,关于内容(content)本身的,不权衡利益得失的花海量时间努力读懂一些东西的印记,还是很触动。大概是求知欲和好奇心。
时隔多年,把压箱底的笔记重读了大半,也是心生感触。
一些备忘:
1】Samuel Beckett诗集,和原文,有空再关注一下。 “All of old,Nothing else ever,ever tired,ever failed,no matter,Try again,Fail again,Fail better” 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20出头,年纪轻轻的在本子上抄了这么一首小诗?可能是遇到挑战充满挫败的自我安慰吧。像对待减肥失败但从来不放弃减肥一样一次次重启:)
2】 Rossi 《城市建筑》可以再多看看。“罗西主张把城市看成是空间结构,从建筑与地理的角度去阅读城市“阅读城市的角度很历史观,很人文,很隽永,经得起时间考验,又不那么晦涩高冷脱离大众。他的文字放到New Yorker 或者想Times的专栏上去,成为写城市文化专栏的专栏作家也是配得上的。也许他的确发表过?可以多research建筑理论家们对mass media 上的publication 。书中提及的盖特梅是谁?Mark完现在依然不知道。只记得真的了很多很多的时间看那本书,在校车上,图书馆,期刊自修室,咖啡馆,卧室,专教,都捧着来读。 校门口西门开着面包车的书商小贩,如今仍然还会定期兜售吗?不得而知,如今连那本书的基本章节都回忆不起,直记得封面好看,只剩下风雨飘摇的模糊印象和urban artifact这些关键概念了,怕不是熬夜过多影响记忆力了?熬夜使不得。)
3】发现写勒柯布西耶的很多书,完全无法大众化解读。可以是好事,也可以是坏事。在美国买了柯布西耶书信集,这本吃透了写写人物公众号传记什么,倒是很容易变现的。1000+页,英文原著,要啃下来也是很花功夫了。自己对书的标记是 “噢 ,情怀, 对建筑的一切都逐渐转变成情怀。 情怀有时候是个很糟糕的东西, 有时候让你无往而不胜。“ 真是年少无知啊,建筑师在没权没钱的时候就陷入自我陶醉的情怀之中其实极其危险。
4】在Columbia的时日,似乎更多的完成了art history 和contemporary art的教育熏陶,比如,不知道为什么会记下Gagosian Library这个词条/Tate Gallery 的exhibition design,大概是Prof上课时的reference吧。2016秋天 The Museum Boom in China 的讲座,值得再开一篇帖子好好讲讲了。比如提到多哈的某个艺术馆,1billion 的预算,是MoMa的10倍;挖坑待填。M+ Contemporary ,Aric Chen;四方美术馆vs陆寻;OCAT 和Wu Hung的合作;余德耀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喜马拉雅中心vs戴志康 等等。展览空间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从villa到palace到whitebox 到plaza,蓬皮杜这样的工厂式,到mall/Office/stage 的不断演变,信息量之大,可以再开一篇帖子来说了。
5】Fuller's world game :人和世界的里外关系。 把人生哲学空间物化的人不多,他算一个。
6】Claudia Angelmaier’s work :艺术作品在不断的重复印刷 、反馈、生成的过程中被大众所熟知,而不是以和艺术家本人,和作品本身一对一的交流为主,是个普遍规律。以上是看展手抄的策展人导览词。与此同时还记下来几本reference:
Walter Benjamin 《Short History of Photography》
Susan Sontag 《On Photography》
Moyra Davery《Long life and Cool White》
7】到了2017年,毕业一年多,似乎有遇到一些职业上和人际发展上挑战,看了这本《Never Eat Alone》,大快朵颐地看。我们不仅仅和其他人相联系,我们其实也是这些人影响下而生产出的社会“产品”。和什么人吃饭简介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时候人常常拒绝别人的好意。此书作者说希望人们像愿意帮助别人一样愿意接受他人的慷慨,简单说就是脸皮要厚,不要不好意思吧。
8】18-19接触到很多纽约艺术方面的资源,看的书也普遍和当代艺术相关联了。Jenny Holzer,第一个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代表美国参展的女性艺术家,用文字投影表达征服世界。
9】《苏富比的早餐》这本书做了足足20页的读书笔记。作者是佳士得高管,通晓艺术史、艺术市场和这背后的恩怨情仇八卦,行文中透露着一股子英式黑色幽默;有艺术史只是也有对艺术家、藏家的吐槽,诚意满满。最宝贵的是把艺术市场中那些不透明的信息撰文成书,这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在其位谋其政。书分为五章节。越靠前面的越接近艺术史脉络本身;越靠结尾🈷️接近艺术行业故事。艺术本身是无价的,可以旦作为可购买的货物走向市场,ta相对地还是会有一个价格标签。每一种拍卖门类都像是一篇大海一个江湖,一场场拍卖牵扯的,似乎都足以作为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10】商业性畅销书,当鸡汤来看的。焦虑遍地的时代,人时不时还是需要一些鸡汤。这给鸡汤市场留下了无限潜力的市场空间。和此类书功效差不多的还有《黑天鹅》、《反脆弱》,《思考,快与慢》,《个体崛起:未来生存法则》等等。 好坏分先后,豆瓣阅读打分的朋友们眼睛是雪亮的。👌
这本《思考,快与慢》适合反复品读。
《反脆弱》里面有很多诡辩一般的case,有点儿伪科学阿恕我直言。
一句话,防患于未然。
非常Business School风的一本。
未来社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IP,独立的经济体。公司会消失,但平台永生。20世纪50年代,美国精英阶层集体焦虑。作者由此提出,焦虑的人才是真正的健康,是感觉得到时代脉搏的人,但浮躁让人迷失自己。比较有意思的 David R Hawkins “能量级别论”。提升自己的方法很简单,你只需要关注更高层次的即可。比如Hr职员从招人面试-----给每一个员工做合理的定位和规划------- 人力总监-------考虑大家如何合力发挥-----副总 这么一条career path。对于未来的每个人来说,有一件事情变得格外重要:信用
11】艺术家简史。我惊奇于作者是如何能够从史料还原小说一般的记叙文。大概有口述史在里面?只有一个赵无极。
读书求个心安(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