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小学生应该读经吗
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早年入私塾学习旧学,后留学美国。曾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校长。  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家庭教育》等著作。  1935年,《教育杂志》发起主题为《小学生应该读经吗?》的“教育救国”讨论。陈鹤琴参与该讨论,认为:“经书的文字古奥,叙事说理多偏于政治道德方面。幼年儿童不易明白,只好选择其适合儿童心理之记述,改编作故事或戏剧体裁,教他们阅读,教他们表演,他们自然就能明白了解,兴趣浓厚。”明确发声,反对“生吞活剥”、“一知半解”、“反刍式教育”的“读经”。  陈鹤琴还提出了现代儿童读物的三条标准:一是明白;二是浅显;三是饶有兴趣。只有做到以上标准,读经作为学习科目才可以有利无弊。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鹤琴参与主编的《中国历史故事》丛书,收录40个历史故事。尤其注重爱国主义主题故事,比如《史可法为国牺牲》、《精忠报国的岳飞》、《苏武牧羊北海》等篇章。  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活教育”理论,与“读经教育”做一下对比,哪一个更适合小朋友的健康成长,是显而易见的。陈鹤琴毕生推行的“活教育”,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从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全力推动的全人格养成教育,离不开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滋养。向陈先生致敬。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