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想发朋友圈了?
查看话题 >你为什么不想发朋友圈了?
本文只针对那些觉得“朋友圈充满各种表演式的晒美食晒美景“而缺少了思考和深度,从而开始厌弃它并厌弃如此经营朋友圈的微信好友的人,以及此类的有“举世皆浊我独清”感觉的人。(呼,好长一句话) 主要观点: 1.凭朋友圈判断人太片面。 2.朋友圈没深度是有原因的。 3.朋友圈表现得有想法不一定是真的有想法。 4.发现生活的乐趣(吃美食,赏美景)也是一种能力,这种生活应该被允许。
以下正文
众所周知,朋友圈是经过粉饰的,对于不同的人朋友圈有它不同的作用,所以展示的东西会有所不同。仅凭朋友圈就判断某个人没有深度、娱乐至死,或者开始产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感觉,都太过武断。可能朋友圈对有一些人来说是用来说话的地方,所以他会在朋友圈发一些自己对于某些事情的思考以及观点;对另一部分人来讲朋友圈是用来分享的地方,所以他在朋友圈晒的都是今天吃了什么美食,昨天去哪里耍了一耍,那部剧真好看,谁的篮球打得真好;还有一部分人,朋友圈是用来协助他们工作的,由于我是个学生,所以我也不知道他们会发些什么。因此,仅凭朋友圈就判断某个人没有深度、娱乐至死,或者开始产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感觉,都有点太过武断。
另外,据我观察和了解来说,当代大学生都比较默认朋友圈的主要作用是分享日常,晒一晒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偶尔也发一点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个思考和观点是主流观点,比如近期的对巴黎圣母院的失火表示惋惜)。而且思考和观点类的朋友圈回复数基本上是最低的那种。想象一个场景,你发了一条朋友圈表达自己对于某件事的观点,评论区有人反驳,然后你俩开始就这件事情的观点争论,这好像有点怪异的感觉。所以其实并不是在朋友圈分享日常的人就是思想不深刻的人,他们可能只是不习惯于在朋友圈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思想的碰撞往往容易露拙,不在朋友圈表达想法也可能是想维护好自己的某些形象(此处应有狗头),还有可能是对自己的思想深刻性不够自信,所以羞于向大家表达(我本人)。或许此时鲁迅先生的“向来如此,便对吗?”已经开始在你耳边盘旋了,你质疑大众“默认朋友圈的主要作用是分享日常”是否是正确的。说实话,这没什么对不对的,我本人也对大多数人在朋友圈发的美食美景不太感兴趣。如果你认为我们朋友圈的作用不止于分享,更在于交流和思想碰撞,你大可以依旧按照自己的那一套,或许在你的影响下就默默地鼓励了你的某位好友也勇敢地表达自己了,然后一批人影响一批人,朋友圈的功用就会开始朝着期待的方向转移。
然后呢,其实有些在朋友圈表现得很有想法的人,他们是不是真的有想法还未可知。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有各种方式从各种渠道了解到各种想法和观点,可这些想法和观点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而现在从我的直观感受来讲,有一部分人可能了自己思考权衡的过程。啊……其实这段我就不是很想发出来了,就像上文说的我不是很自信这个观点站不站得住脚。我感觉现在有很多人对于LGBT群体的态度都有点过激,不是反对过激,是支持过激。好像大家(主要是低龄的)现在开始对LGBT群体自动好感度upupup,而且有一部分人开始“标榜“自己是同性恋,给我一种现在同性恋是潮流的感觉。可能本来不是同性恋的人,也开始说自己是同性恋。抖音上随便一个同性恋用户晒一晒自己和爱人的日常,就能获得大量的赞和粉丝。我觉得这不正常。我们常说的LGBT平权,并不是让大家都要以LGBT为荣,向LGBT致敬,人人争当LGBT。如果把这里的LGBT换成异性恋,你应该就明白我觉得不正常在哪里了。所以我说,有些人可能只是把别人的观点拿来了,并不是理解了内化了,他们不明白我们之所以尊重LGBT,是因为我们尊重每一份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由地爱别人的权利。还有前几天的巴黎圣母院和圆明园在微博上引起的热议,很多人只是接受了把巴黎圣母院失火和火烧圆明园相提并论是不对的这个观点,并没有思考为什么不对,不对在哪里,以至于竟然不少人一看到有人在这个话题下提圆明园就去怼他。
最后呢,在某一期的非正式会谈中,陈铭老师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说“每个时代,都总有人在追问意义,总有人在追寻乐趣“。我刚刚去听了学校邀请的人间世导演秦博的分享会,会上他说了一句话,“追寻生活的意义是一种能力,发现生活的乐趣也是一种能力”,我十分喜欢这个观点。所以今天这个话题到最后可能要再说一下追问意义和追寻乐趣的平衡。除去两个极端,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一边追求乐趣,一边追问意义的,只是倾向会有不同。我们希望多一些追问意义的人,但追求乐趣也应该被这个世界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