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
在对blued的1、0世界失望以后,抱着一腔热血扎入豆瓣的文青世界,以为能找到“真爱”,却发现豆瓣也不能脱俗,看看同志小组就知道了,榜单前十永远是“以1为代表的肉体贴,评论区是来自0的狂欢”,“以0位代表的求关注贴,评论区是来自0的加油助威”以及还有一小部分看准商机、精准投放的同志用品广告。

借用康奈尔《男性气质》里的划分来解释同志角色,1则是支配性男性气质的代表,阳刚、爷们,是霸权的代表,是性行为中的插入方,0则是从属性男性气质的代表,柔弱、娘,与女性气质类同,是性行为中的被插入方。
这种划分很明显来源于异性恋世界,通过性别角色的标签化,为早期的同志交友指明了方向,这种借用很顺其自然,就像刘烨和胡军为了更好的诠释《蓝宇》,一个让自己女性化,另一个则把另一方当成女性,最初的同志交友也是这样,不知道该怎么与同性交往,不清楚在性行为中如何判断谁上谁下的问题,而1、0是在异性恋世界里经过历史检验过的正确划分,是一条看起来安全的道路。
但是这种嫁接真的适用吗?
这种划分其实加大了同性交友难度。在我们浏览的各种同性交友软件上能很明显的看到0多1少的现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0,通过李银河、潘光旦等性学者的研究,能发现后天形成的同性恋要多于先天,后天形成多来自外界,性教育缺失、家暴、女性化教育等,这些因素往往会导致敏感、安全感缺失等性格,而往往大多数同性恋都具备这种性格要素,也就是说大多数同性恋都具备0的特征,希望从外界获得安全感,但是1、0之分让同志世界“性别比例失调”。
1、0的划分催生了很多表演。其实同志本来就在舞台上,因为大多数同志还在带着面具生活。在0多1少的同志世界里,为了更好的找到另一半,很多同志把现实生活中驾轻就熟的表演演化到同性交友中,选择做1,但是这种移植是需要下定决心的,因为一旦开始表演就需要你去强化自己的“直男”身份,从而降低释放柔弱的机会。
在角色另一边的0的世界,因为在交友市场中处于底端,催生出了另一种现象,即“姐妹”,这种对女性话语的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0的圈层认同,并随着圈层的巩固、扩大不断的创新。好多女性描述身边的“GAY密”比女人还女人,这种思想还逐渐映射到经济层面,例如好多0认为“现在和1做,他居然不去开房”等类似话语,显然是站在弱势方的角度来发声,而忽略了性行为是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进行的,双方都需要为此付出。
1、0在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性”意识。1、0本来就是对性器官的模仿,当然性作为人的原始欲望不应当被批判,但是唯性论就成为了一种极端现象,同志之间对性更加奔放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压抑的社会环境(没有正常拍拖的条件),但是年龄-身高-体重-角色的仪式化呈现将这种压抑变成同志之间重中之重的礼仪活动,并使得圈子里一夜情、艾滋病等乱像频发,这对于真正的两情相悦反而是不利的。
对这种角色划分的反叛其实从0.5概念的出现就开始了,有这样一部分人无法从1、0概念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于是创造了0.5,但是在1、0的大环境之下,这一点点的折中妥协也变得没有意义。
最近还出现了另一种声音,就是“反1、0”,反1、0不是反对性,而是在同志的世界里应该创造一套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和身份认同,这种认同的目的是要让同志之间的交往行为更加平等更加合理,只有从圈层内部去促进这种改变,同志运动才会更有底气。
因为我不是一个学术派,所以并不能做到完全的有理有据,也没有妄想去描绘整个群体或者代表群体发声,我是一个以“感性”为立足点的人,所以这只是以自己为个案对自己狭窄目光所能触及范围的一点点感想,所以欢迎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讨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