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恰空想到的事
BWV1004,巴赫,小提琴,组曲(不清楚partita是否翻译为组曲),分了5个乐章,很像人的一生。
开头像出生的啼哭,可能是个不简单的小孩,哭的分贝不大,也不高亢,很低沉,也许预示着他的一生可高光汇聚,可彷徨踯躅。
第二乐章,像成长,稳健的,有一些小小挫折地,但都平稳度过的。
第三乐章和第二很像,很小很短,像青春期里的小情绪,小烦恼。
第四乐章,是人生的第一次绽放,也许是第一次找到了心爱的人,也许是进入了心仪的大学,找到了心仪的人生引路人。这一刻的快乐充满纯净,在g弦和d弦中来回徜徉,快速的回旋,无忧无虑,在曲目最后,pitch开始降低,暗示着纯净的即将消亡。
第五乐章,到达了恰空,Chaccone,这首15分钟的世界名曲以围绕好几个triple stop 甚至 quad stop的和弦主题,此主题贯穿全曲。基调十分痛苦,也许是这个人第一次遇到了难以爬起的挫折。20-30岁的期间那些永远都不得以及时解决的问题相继出现。之后一度尝试解决,缓解效果明显,但似乎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第四乐章里面的无忧感并没有响起。之后全曲进入长达好几分钟的高亢的ricochet, 这里像一种非常复杂的情绪交织,暴风雨里参杂着痛苦,但又好像在痛苦里升华,在痛苦里取得了成就。沉重和挣扎里亦有坚定和稳步前进。
暴风雨结束,宏伟的恰空主题引入,之后转入d大调(偷偷用小提琴试了一下,是真的很难。。本只有3年断断续续拉琴经历的人还是算了吧,可以用钢琴弹弹,但是钢琴真的在这类曲目上无法有小提琴那样的表现力),曲风逐渐平缓,有一些像30-40岁的稳步上升期。不再那么高亢,低沉的越来越多。
之后低沉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就像步入年迈,低沉中仍然时刻偶尔走高,就像你人生中突然回想起了一些闪耀瞬间。这里出现的ricochet就和前面的很不一样了。
最终全曲再次陷入哭,此时更像恸哭,无声的啜泣,与第一乐章形成呼应(啊,实在是太好听了),隐喻着逐渐消亡的一生,也许后悔着什么,犹豫着什么,但,时间追不回来了,什么都追不回来了,主题再次也是最后一次响起,只不过没有那么有力了,是墓志铭。
-----------------------------------------------------------------------------------------------------------------------------------
我其实很早听过这首曲子,印象里就是小的时候我爸带我听吕思清的演奏会,但那时我听不懂,现在我也不敢说听得懂,但着实是被迷住了,然后我搜索了好多好多小提琴家的版本来听。舆论界貌似最被接受的是两位已故小提琴家谢霖和米尔斯坦的版本。(而不是公认大师海菲茨,梅纽因等的版本)我很喜欢米尔斯坦的。
后来我又相继去听了郑京和,宁峰,詹姆斯埃尼斯,希拉里哈恩,陈锐,贝尔等我们这一辈的演奏家版本。每个小提琴家的诠释都有所不同,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郑京和的2014版伦敦现场版。郑京和在这个版本里就像女王,高傲地,孤傲地回首着她辉煌的一生。我在想恰空这首曲子,年老了拉一定会和年轻的时候特别不一样。
这个想法也在宁峰口中得到了证实,他在采访里提到他的谢幕演出要拉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返场演奏恰空,记者问为什么?宁峰说,因为这两首曲子很深,是情感上激励他最厉害的曲子。贝尔评价恰空已经不仅仅是作品这么简单,是人类的瑰宝。是的,终于明白巴赫为什么可以稳坐古典音乐鄙视链顶端了。为什么可以叫西方音乐之父了,就凭钢琴界哥德堡变奏和小提琴界这一套组曲就快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更别提他的,平均律,协奏曲,咏叹调了。
--------------------------------------------------------------------------------------------------------------------------------------
沉迷之余,我夹杂着听了一些近现代作品,西贝柳斯的小协,格什温的钢协,伊萨耶的小提琴小品,格里格的奏鸣曲。我发现听音乐就是一个依附的过程,各种各样体态的emotional affiliation,在听恰空途中思绪很少展开,而是在很认真地听notes,这份依附发现在摘下了耳机之后,人世的痛苦卷土来袭,这些notes就蹦跶蹦跶地在脑门子里回来了。
我把恰空告诉给了我一个好朋友,他说,“不是装逼啊,还没发现已经很久很久不听流行乐了。” 我也发现了,我其实不是讨厌了Lorde,St.Vincent,Charllote Gainsberg, Lykke Li, 这些我曾经常听的人们,只是这些依附力已经不足了,我变得健忘,摘下了耳机我就想不起来他们。几年前我听他们,情绪都会非常具体,是悲伤,是孤独,是难忘。现在我都感受不到这些情绪了,这使我更难以响起他们。
昨天在搞minor thesis答辩,结束后,寒风里我只能想起郑京和拉西贝柳斯揉弦的痛苦脸。那份“综合”的“仓促的”“宽阔的”“交杂的”情绪我根本无法形容,也就只有古典音乐的美学情感密度可以作为寄托吧。
那么,我想问,我想,古典已经在情感密度的顶端,里面复调到主调,极化的痛苦与狂喜,被歌颂的平凡与不平凡,都有了。如果以后古典对我的依附力都不足了,我又会去向哪里。我想,大概是死亡。恰空最后的啼哭也许是the last thing I will get bored of
接下来会听Korngold的小协(Ehnes在多伦多的现场),Kachaturian的钢协(Oliverie-Munroe在Buffalo的现场)然后我就会前去杜塞尔多夫。
活下去。
(偷偷分享:贝多芬的piano sonata会清空抑郁值到零。No.3 Op.15 NO.3)
Iroquoi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98% P人在纽约市6天做了什么 (22人喜欢)
- 2025 Shows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