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分析:瑞幸咖啡
2018年,瑞幸咖啡大亏10亿,2019年还在持续亏损,这个可能是这两年在实体投资上烧最多钱的公司,打算继续烧钱到什么时候?能赚钱吗?

本土咖啡连锁品牌“瑞幸咖啡”在这一年多的广告轰炸中,已经吸引了足够眼球,从知名度上的打造,瑞幸咖啡是成功的,获得了足够关注,无论是市场还是投资圈。在一年的扩张时间中,瑞幸已经在国内的20多个城市入驻,门店数量已经超过了1300家。
在风光的背后,瑞幸咖啡2018年以10亿的亏损作为代价,或者说是广告费+消费者补贴直接杀出,在互联网上这样做的公司好几个,比如前不久垮掉的OFO,瑞幸咖啡不会不步其后尘?
市场需求分析:咖啡潜在的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
中国的咖啡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 人数基数巨大,但是中国人的年均咖啡消费不到10杯,发达国家可达200-400杯;美国咖啡消费市场规模有3万亿,中国则刚过1000亿,而且咖啡人口的培养时间已经有至少20年,依旧还是今天这个规模。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上,更加偏向于茶叶消费,虽然对茶文化不感冒的中国90后、00后,但其他奶茶类饮料的需求更大。
产品覆盖输出能力:单位绩效比例
瑞幸咖啡主要实体店+外卖形式扩张,产品以杯装咖啡为主。但门店的成本和开张速度严重影响瑞星咖啡的输出,而且在门店的选址上,瑞幸咖啡只能选择一二线城市,其他城市因为消费人群不够密集,无法产生的较高单位绩效,开一家亏一家成为必然,不赚钱也成为必然。
利润来源:低价/文化/情怀
瑞幸咖啡利润来源单一,相比于星巴卡的多元化经营,瑞幸咖啡当前的经验模式更像传统奶茶店,没有其他的文化输出工具,短期内也没有品牌效应,靠杯具,纪念品销售产生附加利润的模式基本没有,靠情怀输出得需要很长的培养时间。这点上跟星巴克比较基本完败。
但是未来,在附加产品的扩张上,依然具备空间,比如咖啡生活馆,出售各种特有,定制化的产品设备及咖啡调制研磨有部分想象力。不过在制造业大国,这点上很难。
增长与竞争:瑞幸咖啡在市场可占有空间
线下实体店增长:虽然,2018年瑞幸咖啡的消费者达到1200万,售出的咖啡数量超过8500万杯。 但里面更多是奔着补贴来尝鲜的新用户,这种增长基本无法维持,一旦补贴减少,喝咖啡的人群会快速减少,有别于滴滴的出行强劲需求。同样陷入增长停滞的星巴卡也碰到了同样的情况。
线上零售市场竞争:除去咖啡馆,从速溶到挂耳胶囊咖啡全系列皆有大量竞争者,这对瑞幸咖啡的固体成品的销售也直接形成巨大阻碍。
瑞幸咖啡商业模式的闭环:靠卖低价咖啡赚钱
瑞幸咖啡在中快消品闭环,但是很不幸,选了一个产品需求较弱,普适性不高的咖啡,这比起连锁餐饮来说是糟糕得多的产品,而产品的竞争上以低价补贴为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商业特色,以及品牌溢价基本没有,总体而言依旧没有抛开传统咖啡店,面馆的经营套路。
这些年的商业公司,眼见起高楼,眼见楼塌了,已经司空见惯。如果没有其他的产品作为补充,比如甜点之类的高利润增长区,或者其他的盈利增长点,瑞幸咖啡的生存随着资本的消失,会变得困难。大量开店,大量关店,将是早晚的事情。
要市场,市场有限,要毛利,基本没有。竞争全靠补贴。
生与死,全看资本。
拭目以待。
瑞幸咖啡其他相关专题:
“瑞幸咖啡”持续豆列更新:
瑞幸咖啡专题
其他相关分析:
“商业模式”豆列:
什么是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