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汗之国》(史景迁)
所有的故事,听的人只听到自己想听的话。决定故事的不是说故事的声音,是听故事的耳朵。
中国完全无须改变自己以迎合西方,但,中国理应知道自己在西方眼中的样子。那么,是什么让中国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引起西方强烈的情感。西方处理中国现象,永远都有一种似是而非又暧昧多样的态度?
东方的中国,是弥漫着神秘色彩和图腾象征的国度,有着无尽宝藏和新奇事物,早期的崇拜和想象多于实际有效的观察。
远在东方的中国,是瓷器、文人画、丝绸、茶道、稳定的农业社会、庞大而独断的官僚体系、没有固定的宗教信仰,这是传教士眼中的中国;是鸦片、阴郁、欺诈、模仿、一人自由型社会、毫无健全法制、军队散漫,这是商人和西方使节眼中的中国;是熟人社会、莫管闲事的冷漠社会、集体无意识的被统治社会,这是或长或短生活在中国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这些,都是盲人摸象的中国印象,但,至少换个角度换个时代审视中国,是一种有意思的尝试。
中国风情在西方,原本是借着为数不多的远洋商品,漂洋过海,加诸于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形成似是而非的东方印象,甚至曾经一度混淆了中东、印度和中国。比如,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色彩偏好、饮茶的习惯、并不追求精准的处事方式等。
西方人眼中,中国人普遍的小眼睛、中国人勤奋却又缺乏创新的劳动、中国历史反映出这个国家往往满足于风俗习惯权威却缺乏法制和逻辑的状况,中国社会里权力的游戏秉持着固有而神秘的原则……这些认识,难免有扭曲,有为了迎合当时环境做的偏颇判断,有看不透时局做的受蒙蔽的描述,有同一人前后截然不同的中国印象,正是多样化的理解、观察、分析、判断,让我们提跳出思维定式、跳出自身看自身,引人入胜,当然,也务求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任何时候。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