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两日
昨日早上紧赶慢赶到成都,为了晚上参加安猪的分享会,第二天又报名了安猪的工作坊,到现在在好奇学校住下,才算是稍微安定。
昨晚在同学家睡,昨晚这个时候我们还在大快朵颐,叫了烧烤外卖,今晚便睡在了好奇学校的巴士图书馆里。我第一次见好奇学校的时候就非常喜欢这个巴士图书馆,让我想到窗边的小豆豆里的电车教室,改装后的巴士空间宽敞,灯光明亮,关键是里面摆着好大一书柜的科幻小说,我的天呐!这简直是科幻迷的天堂啊!我把一床被子抱到巴士图书馆最后面,整齐铺开,就像《荒野生存》里的男主一样,拥有了一个理想国。

在键盘里敲打着今日的回顾,我已有两日没有更新公众号了,这两日参加安猪的工作坊,安猪是活在我朋友圈但对我有较大影响的人,他对于知识的思考改变了我固有的观念,但当我真的见到真人开始进行工作坊时,反而好像没有想象中那样有收获了,我还没搞清楚这其中的缘由,似乎是我在很长时间里已经将自己的学习知识的理论延展到了某一部分,安猪的许多观点我能够清楚理解了,没有那样地新颖了。
但第一天的分享中有个故事另我很有启发。当我们在讨论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这个主题时,我提到自己的经历,利用对他人的经济行为承诺来试图改变自己的行动力,最后失败了,结果请了许多人吃饭,一个失败的经历。而后另一位伙伴分享,她在大学期间有一位少数民族的同学,立志学好英语,因此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露了她的想法,她要定期在某个教室跟大家读英语文章。得到的当然是嘲笑和不屑,但比较好的事是大家没有把这种嘲笑摆在脸上,为了维护她的自尊,班委会甚至组织大家去听了她两次朗读,她的口音听起来还是很不好,没有进步,但几次之后,全班同学也渐渐被她感动,开始有人和她一样上台朗读练习英语,这成为班级的一种学习潮流,最后她大学毕业如愿去到新加坡的一家外企。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是,她的行为好像是一个天生的领袖者,而我为什么不能做到?我的外在动机还不够,还有余地,还处于我的舒适圈,我没有一定要去做一件事的决心,换句话说,当时的我还不够有勇气,认识到这点,我觉得未来的选择更开阔了,just do it。
然后是今天下午三个小时的工作坊,剖析大家的大脑,构建教育者的知识体系。先说句题外实话,我觉得日敦社的这个活动报名费虚高了,在场的大家领域跨度很大,几乎都是抱着学习者的心态来,最后的结果我并不满意,在剖析大家的大脑之前,我觉得还有一个有必要要做的工作是,如何让大家认清自己并表达自己实践看到的自己真正在意的东西。
先说说活动过程,我们从自我介绍开始,安猪跟我们澄清了我们将要做的工作:构建教育者的知识网络。我们对知识进行了一番探讨,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背后具备解释能力的东西。举例来说:我们看见鸟,于是想飞,最初的时候我们认为飞翔和鸟的翅膀有关,于是我们造出了像鸟一样的翅膀,从悬崖上飞下去,当然结果是悲剧的,于是我们才认识到鸟会飞翔不止跟它表面看起来拥有的翅膀有关,直到空气动力学的建立,我们才知道飞翔的原理跟背后的这个知识有关,拥有这个知识我们才能解决我们面临的真正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的知识,应当是这样的东西。
第二个模块我们做了一些练习,关于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第一个练习在于发现自己的思维网络和他人有何不一致,第二个练习更难一些,是需要自己通过一个《小王子》中的段落凭空画出一些联系并相互分享,而第三个练习,安猪画了一个教育者的最小互动模型,并且问了三个问题来帮助理解,如下图:

为什么是这三个问题?有个明显的觉察是这三个问题没有从顾客角度出发满足需求,更像是乔布斯那样理念的产品设计。当这三个问题提出的时候,对为什么是这三个问题的思考令我开始觉得有些有趣而富有激情,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了共创,将我们认为教育者需要的东西放在一起,那些东西对应哪些知识,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最后白板上成了这样:

经过一系列的整理之后,超过三个的关键词被留下来,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被串联,于是我们得到以下的关系图:

这就是初步的教育者的知识网络,集众人所长而完成的东西。到这一步的时候时间已经严重超支了,因此不得不草草先结束了工作坊,各自回家。但原定应该还有第三部分:①你与这个蓝图的差距是什么?②你的下一个行动是什么?
其中的第一个问题才是我整场活动最关注的问题,那个问题回到了个人。为什么是这个知识网络?我的差距在何处?我想要探讨一些能够适合自己的落地实践性的东西,但因为时间受限这部分被砍掉了,这也是我整场工作坊下来觉得最遗憾和失落的地方,工作坊确实能带来一些新的启发,但似乎很不够。
到这里工作坊也结束了,这就是在成都的两日,巴士图书馆也到了该休息的时候,开始有蛙鸣出现,我在操场看见了老鼠,不过不像别的地方那么肥硕,动作灵敏而机灵,颇有山老鼠的风范,燕子早已归巢,这果然是个有自然的好地方,头顶就是高铁的高架桥,有时候有高铁呼啸而过,科技很快,但高架桥下的生活与教育应当很慢。
4.12---4.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