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伯军老师评课交流&专题分享
背景:2019年4月16日上午在听完应小敏老师《观察与比较》和竺红波老师《测量反应的快慢》两节课后,喻伯军老师做评课交流及专题分享《基于学生基础实施有效的教学》。
📡评课交流
🎈我想在两节课当中有这几点。她们两个人的想法是有共同之处的。
📄第一个,在低段教学当中采用游戏的方式,在游戏的过程当中,注重规则的建立和执行。“游戏”这种学习方式非常适合低段,两节课都用游戏串联整个活动。更重要的是这两节课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很注重规则的建立和执行。游戏执行需要规则,规则使用要简单易行,在第二节课当中体现得非常详细。当学生把一只手靠在桌上伸出去,另外一个学生放尺子,这个规则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学生的操作非常规范,而且很容易实施,效果也很好。那么为什么两位老师这么注重规则,大家细细考虑一下规则背后隐含的价值,那就是德育。首先是德育,老师们科学教育如何跟德育非常好的结合起来,把德育无声的融入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表面上看上去在说规则,实际上在进行德育。


📄第二个,游戏规则非常好的,让学生去体验变量控制。在科学实验当中有哪些变量?识别变量,然后控制变量。低段这个话不能说,但是低端可以做,怎么做?我们在让学生非常认真地执行游戏规则的时候,其实也渗透了控制变量,去做活动。这两个方面,这个价值就体现在很好的教学当中,就是游戏的规则的执行,就非常好的体现了这两方面。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就有很深的思考。
📄第三个,两位老师很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第一节课当中举的就是判断“好西瓜还是不太好的西瓜”,这个情景非常常见。也许你我在买西瓜的时候就是这样做。你做的怎么样?究竟你觉得这个哪一个声音是好习西瓜,哪一个声音是不够好的西瓜?大家也不太清楚。你去买西瓜的时候,好多时候都是凭直觉的,但是今天这节课当中,让学生体验到观察和比较之后,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习惯,实际事例的运用,比教材当中找假水果,这个材料更好一点。我觉得这个材料更加切近实际,更加引起学生的兴趣。而第二节课当中出现的边打电话边开车估计你也碰到过。你也尝试过。今天的课里给学生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印象就是不要被干扰,干扰的时候你会出差错。前面的游戏和实际的应用联系的太紧密了。我想这样的联系生活的事例和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来说是很有效果的。




📄第四个,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在低年级阶段渗透了科学思维的训练,怎么样去思考问题,怎么样去比较事物,背后都隐含着科学思维的方法,的过程。所以两位老师不愧是名师,在目标的设定上面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非常到位。
🎈除了刚才说的三点之外,我想分别说说这两节课。
1️⃣第一节课当中在教学方法上面,采用了许多巧妙的地方,比如说游戏刚才说了,游戏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不感觉到疲劳,可以不断的保持兴奋的状态。游戏环节一环一环的挑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的进行转换而连接。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注意力的保持低段大概就五六分钟,高段多一点。那么注意力的保持,他的学习效果会很好。如何让学生长时间地保持有意注意时间的能力,环节可以转换,新鲜事物出来的是对学生的刺激,让它产生历次兴奋。所以他从一个环节转换到另外一个环节的时候,他的疲劳程度就也就转换。这是这两节课里面共同地方,。
还有一个共同地方就是交流区域和活动区域。分开有利于低段学生学习。刚才采访的时候,学生也很赞同这种方式,这种方式是我们低段培训的时候,让幼儿园的老师展示的。展示以后得到了我们小学科学老师的认同,觉得低段确实是可以采用分区的方式进行教学。当然它的前提是班额小一点。如果你的教室里面小朋友全都密密麻麻地做难的话,这个方式也不好使用。除非你有两个教室,但是这种思想,把握学生心理的那种方式是可以借鉴的。
第三个,在课堂教学当中,大家有没有经常听到学生说视觉嗅觉听觉触觉这些词,对吧?我记得以前我们在这方面教学的时候都会说,眼睛看、耳朵听、手摸什么这样,对吧?今天的课堂当中,学生很熟练地利用这些专业术语来表达,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老师很注重在科学课堂当中用科学的词汇让学生学会表达。学生用科学词汇,很准确地表达出心中的想法,这是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把科学词汇用准确,用到位,用对地方,说明他对科学词汇的理解程度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最后在应老师课当中,还有一个好的就是器材的选择,今天的器材选择量有点大,这个成本也有点高。我们怎么看?有的老师会这样想,他们就是上一节课,把东西全部拿出来,我们平常上课可能做不到。我想我们借鉴的是什么?是思想方法。当然具体的方法能借鉴更好,学不了学他的思想方法。但是我们从学生学习的价值去看,我花了这么多的材料,花了那么多的钱,如果学生在这节课当中,他获得的东西非常多,这就是值得。投入和产出,主要要看学生获得了多少,如果学生获得的多的,我投入再多也没有关系。所以它的材料的选择,我们一定要思考最后跟学生获得之间的关系。
还有他的一个展示板的使用,那块KT板,帮助学生来展示学习效果的。这个方法也很巧妙。可以说两节课当中的亮点还是很多。
🗣我想给应老师提一个建议,她一开始我本来提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跟前面一节课是怎么区分,她说课的时候已经讲掉,所以我不再重复。那么第二个问题,紧紧接着,这就是第一个问题的前面一节课是用感官去发现,第二节课是观察和比较。在这两节课上了之后,我们不少老师机会想,观察比较这种事情从幼儿园开始就进行了。小学科学课里再这样弄一次,它的增量究竟在哪?老师们,学生新的增加的部分究竟在哪里?我们一定要考虑。这个方面在低段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比如说像这幅图,大家看,找出五个不同点,从幼儿园开始找好多学生,小学生的读物当中也经常有这种图的,对吧?教材当中安排这个环节就是激发学生原有的经验兴趣,因为我们调查以后,学生这样找不同点很感兴趣。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找出五个不同点,这是不够的。所以应老师在这节课当中这里还可以再加强。你看他采用的方法很好,让学生找另外两张图,发现一个举一个手指头,发现两个两个手指头,三个手指头五个手指头,对吧?这个手段非常好,没有再往前走一步。请问你找五个是怎么找的?他怎么找到两个,他怎么只找到一个来反思一下?找不同点的方法。也就是说观察是有方法的。像这样两个找不同点的图,观察的方法是什么?有序,当我们有序比较的时候,他不会漏项,一个不同点,比如说我有些怎么样?从上面大家都从上面往下看,或者都从左边往右边看,或者都从大的往小的看,或者都从不同的颜色看不同的物体看,反正这两幅图的观察和比较必须要有趣,这就是增长点,这就是增量。不然的话我们只是找到这五个不同点,没有增量,在学生原有水平上重复。老师们当我们经常采用学生熟悉的习以为常的那些手段的时候,你一定要思考这个活动背后有没有新东西。在思维层面上这里要有一个增量。
第二个,增量在哪里?比如说听刚才大家都听了,听了以后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对吧?看了以后这是什么?有什么不一样?我想在这些增量上面,各位老师,我们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增量在哪里,就是说增量要显性化。就像刚才说的这幅图,在比较的时候,比较的方法一定要有顺序,这句话就说出来。要让学生明白有顺序的比较不会遗漏。学生说不出来,老师说,因为学生经历过,所以我把它称之为增量显性化。那么下面的增量也要写清楚。不停的听,增量在哪里?如果我对我们的听觉进行反复的训练,最后会达到什么效果?你就是辨别声音的专家、指挥家,几十种乐器一起演奏的时候,他都能听出来哪个乐器出了哪个差错,哪个乐器一步到位,他都能提出来怎么来的。训练出来。反复训练出来的。所以这里就是渗透了对感觉器官的反复训练,感觉器官的反应会越来越灵敏。你我只是说我单个可以知道这些单个,你可以说你可以举例子,就像我刚才说的音乐家,那么我们的味觉反复训练就可以尝出人家尝不出的味道,有的变颜色的专家,几十种红颜色,他一眼都可以分不出来,你能分出来,你没有训练分不出来,但是经过反复的训练,你这个感觉器官会越来越灵敏。这是第二个,一个是感觉器官可以反复训练,那么我们在采取活动的时候就是可以怎么做?这些物品发出的声音是这样的,我先告诉你,我先让你看到,然后不看,你再来看看你能判断出来吗?这就是训练,经过训练以后,我可以把观察的就是耳朵听到的和我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这些形成知觉。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感觉器官反复的训练,有好处。
第三个,学生今天反访谈当中也体现出来,感觉器官越多越好,它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更加接近事实,这句话在课堂教学当中应该出现。学生也说了,他们喜欢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来判断。你顺便就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就是多种感官去观察一些问题,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让我们更容易作出判断,像这样的话是很自然的随着学生的活动而出来的。所以这些总结要信息化,这是我提的给应老师这节课提的建议。
2️⃣竺老师第二节课的还有几个地方很好的。第一个就是老师非常重视二年级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比如说一开始学生自由玩乐,时间一到,他们马上来做好,老师马上变,能够自我控制,能够把握好时间,马上坐好,这样一个自律的好习惯。第二个好习惯就是我会整理它是板书出来的,整理的好习惯是怎么样做到的?201班的小朋友确实这个习惯非常好,也跟我们老师的训练也有关系。
第二个对规则的讨论和执行,大家已经看到,我刚才也解释过。不说了。
第三个他自己也提到,就统计方法。统计方法非常直观和巧妙,又渗透了统计的思想,又很好玩,于是拿着乒乓球放放,然后一看,第二轮的成功率更高一点。这个方法我觉得适合低段。在玩的过程当中渗透统计,在玩的过程当中,渗透学生思维的过程。
联系生活刚才说过了,关键是第二节课这节课的目标定位做得很准确。教材当中有这样一句话,就是反复训练可以让学生的反应灵敏提升。好多老师以为这节课里边肯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这是不太现实的。你看他玩了十分钟,在十分钟的训练过程当中,学生对尺子的反应灵敏,速度能提高吗?不一定,这样一个影响因素,偶然因素太多了。有好多老师以为这节课一定要得出,我第二轮跟第一轮肯定是反应速度快,结果你看,学生有的就是第一轮快,有的就是一样的,有的第二轮快,是不一样。是怎样才能让人的反应速度提高?所以后面竺老师加了,我们自己的感受跳绳,打乒乓球等等。你看这些都是经过千百次的反复训练,才能够提高人的反应速度。这才是真正的符合实际的情况。所以我们不要奔着这个结论而去以为这节课训练了它反应速度变快,不要去抱着死结论去套。这样的目标定位才使得课的设计有了新意。
🗣那么我想在第二节课当中,游戏规则的出现还可以再早一点。一开始教师示范,跟小朋友两个人演示完的时候就做,让小朋友这个手就放在桌上,让他这样做。先让学生体验后面要用到的游戏规则。教材当中是这样的,悬空的,朱老师是把让学生放在桌上,然后手伸出去,朱老师的方法更好。我刚才说了,规则要简单操作,教材当中很简单,不容易操作,为什么学生自然的手会抬高一点,那么放尺子的人手也会抬高一点,然后越抬越高,大家看到啦,这就是学生心理。但是竺老师的手套的桌上的方法,他真的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会抓这个机遇。我给你定下来这样一个规则,这个就是简单的操作。教材当中是简单不宜操作,往往出问题,所以实践当中的智慧是很有好处的。那么在这个游戏规则一开始出事的时候,第一次玩的时候就这样来操作,但是学生肯定还是做不到位。那么后来让学生自己做完自由玩耍的时候,他照着你这样做的,还会出差错,再进行补充教育,到第二次做的是真正的执行。比较理想的游戏规则操作。这样让学生对一个好的规则有一个铺垫,熟悉到最后执行的过程,这样会更好。你一开始前面放的太开了,他的第一次的公平问题就成了很大的问题。第二个在目标设定当中,就是反复训练,可以促使人的反应速度更加灵敏了,这部分可以更加强调一点。你只是出现了几幅画,可以解释一下。比如说弄个小视频,乒乓球训练,他训练到什么程度?这个是要训练。那个是几万次的我看到这个资料,对吧?林丹打羽毛球打过去可以打到球桶里,十几米嘛,球打过去就落在这个球桶里面。经过多少次的训练,那么几万次的训练,这几年的训练才能达到,所以让学生觉得没关系,我的反应速度如果现在比较慢,没关系,我反复训练可以让自己的感受更加灵敏,强调就多次训练,反复训练,长时间训练,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让学生感觉到更加客观,也有努力的目标。


📡专题分享《基于学生基础实施有效的教学》
2013年到舟山海岛,我去支教了两年,那时候听了一节数学课,很有意思,二年级的数学课。角的认识,各位老师哪个角大?你们都不上当,哈哈。那次二年级上课上的就是角是怎么样的,角的大小比较什么?这节课上到最后老师出了这么一道题,问全班小朋友,小朋友哪个角大?结果前排小朋友说第二个角大。这位年轻老师傻眼了,这节课白教啦,然后他灵机一动,他说:“真的吗?呦?”班级其他小朋友听,“不对呀。”老师没有说对错,他问的是真的吗?聪明的善解人意的小朋友马上说,老师,我认为一样大!其他小朋友谁再说一样大,全班最聪明的人。然后老师说你们认为对不对?全班小朋友说:“对,一样大。”老师很高兴,全都掌握了。你看这位年轻老师处理得很巧妙,反应速度也很快,他感觉也挺好,挺满意的。下课以后我跟他说,如果我拿了这道题目,再去测一下这个班级,哪个角大,你觉得效果会怎么样?就像刚才老师讲的去访谈一样。这位老师信心满满地说,95%的同学肯定是对的,我是不可能。估计只有70%的小朋友是对的。30个小朋友还要错,有可能错误也会更高。这老师不相信,我说可惜我没时间去测量,第二天去测试的话可能就是这样。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他上了这节课以后,最重要的一个考察点学生居然错掉,全体回答的时候都错了。我认为这节课的有效性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要分析学生为什么学了一节课以后还会错掉呢?这就是我们首先要去研究学生他为什么会错。大家看这个题目,直观一看,对二年级的小朋友来看,他们比较在比大小,在二年级的水平上面,形体越大,它就大,小朋友就那么讲。它的形体大,所以第二个角大,但是角的比较她比的不是形体,它比的是开口程度,学生原来的概念是对的,形体大的就是大,形体小的就是小,现在迁移到角的大小比较的时候就错了,它的情景发生了变化,它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在迁移过程当中错了,所以这节课到这节课当中最容易出差错,就这一点。如果这节课把这个环节解决了,这节课的有效大大提高,其他其实是简单的,这里是最的。我后来调查了其他班级的小朋友,他们也在没有上这节课之前,都以为右边这个叫大,这就是普遍现象。

🎈教学要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效性才能体现。
第二个,那次班主任在汇报的时候,说了这样一件事情,每个班级做眼保健操,值周班还要给他评分,对吧?后来发现班主任发现自己班级的其中有一个小朋友就是不做眼保健操,他就不愿意做,所以值周班来的时候就把他们班级的分数扣给这老师很郁闷,其他都在认真做,他就是不做,把我们班级的东西扣掉。所以班主任有一次就问他了,你为什么不做研发检查?也要问吧。你是班主任你也不能对吧?你不做眼保健操,你看我们班级公司分数扣掉了,你一定要做。结果小朋友怎么说呢?眼保健操是没用的,我不做眼保健操,视力很好,同学做眼保健操很认真,但是他们近视了。原来这个原因他不愿意做眼保健操,你想到了吗?你不去调查你知道吗?所以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还真的要去真正的去了解一下。如果你知道了这个原因,接下来你怎么做思想工作?你做了思想工作,学生他的行为会改变吗?有效教学就在这里。不然的话你把他叫来批评一顿,一定这么做,但是学生心里不愿意翘着嘴巴在做,效果也不好。但是你解决了他的概念,解决了学生的原有的认知,他就乖乖的做。后来这个老师怎么处理的?大家一想就知道了。这个老师怎么说,如果你不做眼保健操,你的近视马上就回来。人家做眼保健操是近视的。如果他们不做眼保健操就更近视了。所以做眼保健操还是预防近视。学生想通了,所以从此以后他就认认真真做也罢,就是这个班级也不扣分数。

💡我说这个例子的意思就是我们一定要找准学生发展的地位,才能够实施有效的教学。这句话非常有名。奥苏泊尔在他的这本书上说的,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要看这一点并依据此进行教学。这句话非常有名,三层意思:第一,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第二,你要知道学生知道到什么程度;第三,你根据你所探明的这一点,实施针对性的教学。

💡所以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它很重要,因为我们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都带着前概念,都带着初始认识的。他的概念建构,他的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如果原有的基础跟新的知识产生矛盾,产生冲突了,建构是相当的困难。如何做那才是教学的意识。
💡我想要提高有效性,就要以学定教,知道学生原有的认知,然后才能因材施教,最后因材施教才能精准,想打靶这个打得准,才能提高有效性。所以要提高有效性要有步骤,不是随便说说的,这是我说的,我自己想出来,我们要实施有效教学。可以这样三条去做:第一个,你的教学是针对学生不懂得进行教学,懂了的就不要讲,大家都知道了,你不用说了,反复了没意思;第二个,学生有模糊的不完整的地方,你要做点文章的;第三个,最难的就是它的前概念,跟你要教的东西是不一致的,就是错误,纠正起来是最好的。所以要知道学生原有的基础很重要,知道学生原有基础有哪些,一个原有认知,他们是怎么表达的,学生表达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的思维特点也跟我们成年人不一样。学生的心理特点跟我们成年人不一样。

我举一个表达的例子,教科版教材当中有一个溶解,这节课小朋友说到这个词也红糖放到水里去,看不见他们一开始是用什么表达的?溶化。好多老师溶化错了,你们都说错了,为什么是溶解不是溶化?其实你就不知道学生的表达方式,因为学生没有学过溶解这一个词,他不知道溶解这一次。他看到这个现象要去表述这个现象的时候,找一个最接近溶解的那个词,他找到了哪一个?溶化。小朋友其实很厉害,它表达的是溶化,说的就是溶解,只不过这个词没找到。没学过。
因此我们要认同学生说的溶化,但是你接下来就什么?把它转化,你不能说他错,你要把它转化就是。这个现象,我们在科学上面把它叫做溶解,单独的就是特定的词汇来表述,所以今天这节课学了以后,我们要用溶解来表述这样一种现象。
💡我们要理解学生的表达方式,我以前说要进入学生的话语系统,低段学生的话语系统跟我们成年人不一样的,高中也不一样的,你要听得懂他们的话,你的教学也要让他们听得懂。
我这个印象很深,刚刚前几天在....搞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我们请了一位中医院的院长来给小朋友上课,课讲得很精彩,给谁说很精彩,对我们老师说很精彩。因为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小朋友听都要打哈欠了,为什么?好多语言都是专门术语,他们听不懂,我们都听得懂,小朋友听不懂,这就是没有进入学生的话语系统,因为他是中医院院长,不是老师,没有经过这个专业的训练,我们老师的专业训练就有在体现在这里。所以在这些教学当中,我们老师的教学技巧就是跟学生的一些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原有基础联系起来。
比如说观察蜗牛的事,有的小朋友不敢放在手上,以为蜗牛咬的要吓死。老师用的方法什么?首先示范蜗牛观察的时候,我还可以放在手上观察,结果小朋友自然而然的放手上去观察。看蜗牛的时候,要交流的时候,你看他头转过来还要去看。人家在做的比比端正交流了,他们还在看,你要理解学生的心情,为什么?看蜗牛比你交流更有吸引力。所以怎么办?

💡我们方法是一把问题关起来,二个我们把蜗牛收掉。第三就像这两个区域的,我们离开材料去交流,这才是巧妙的操作方式。
你不要说你们不能在你们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你要理解他们的心境。所以这就是我们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的这个手段。
比如说这位老师,沈飞飞老师上这节课的时候,小朋友都是注意力不集中,最后他讲了一个很好的方法,突然拿出来一张这么大的叶子,让学生做游戏,这下所有开小差的自己玩的小孩子头,人就这么大。然后跟着老师一起玩游戏,这节课就注意力就集中。
🎈第二个建议,既然我们研究了学生,就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实施增量的教学,我们不要在学生原有水平上不断的重复。以前也有专家老师上课就上这样的课,在原有水平上总共上了一节课,大家玩得很开心,其实也没什么收获。第二,应该在学生基础上有所增量。第三,在学生学习当中有新的收获。
我举个例子,一年级,下次教科版教材当中有一节课叫做观察一瓶水,是一年级的学生对水的认识有多少?基本上教材当中的全都认识。那么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学生已经知道的,大家说一遍,代替老师说一遍,这节课就上完了,那就是在原有水平上重复了一次。那么这节课的目标在哪里?可以增量在哪里可以突破,我觉得就可以在这里。请问各位老师,二年级一年级的小朋友会怎么说?水是什么形状的?水是各种各样形状,它到哪里就是哪里的形状,是这样说的,这已经是新的已经提高到一定层次的,但是还没有达到我们这节课的要求。我们要比较的就是木头它有固定的形状,液体是没有固定的形状,没有固定形状。“无固定形状”这个说法学生是怎么出来?无固定形状,这个说法才是这节课的质增量,其他都是学生知道,如果固定形状是学生说不出来,可能他会意会到,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要设计的,我后来评课的时候,我说我给你们稍微改进一下,我说让水装在气球里,扎牢,气球不是容易变的,然后让他们玩,让装在气球里的水变各种各样的形状。变圆的、变方的、变不规则形状,反正随意捏了,捏什么形状就变什么形状,里面的水就变成什么形状。对吧?这是问。这个水什么形状,各种形状都有。首先达到各种形状都有,因为水的形状是不固定的,然后从木头说。木头,发光的木头,它会变吗?不会变的,我们就把它称之为有固定的形状。木头有固定的形状,水什么形状?没有固定形状。出来了。所以现在跑完感受到有各种各样的形状,然后归纳成无固定形状。

🎈第三个建议实施有效教学,实施精准的教学,要讲究方法,各种方法都可以,不只是探究,是各种各样的方法都可以。
我先举过这个例子。比如说学生观察蚂蚁之前画了一个挂出来的,个个都是蚂蚁人,你看就像人的一个打击。还头转过来,还是笑眯眯的,身体是哪里?面部表情还是人,对吧?这就是学生通过观察以后,真正的蚂蚁画出来都不像人,这就是让学生感受到原来自己的概念错误,通过观察来纠正自己的错误,用图画的方式来做画蚯蚓颜色,这是宁波听课的,大家先画一个蚯蚓,我们学生画好以后,前面两个眼睛一个嘴巴笑,老师抓住这一点去研究去观察去讨论,最后这节课倒是非常精彩。所以图画展示这种合适的方式,让学生展示了原有的想法,让老师在学生原有的想法基础上不停的去纠正去做。这种巧妙的方式,我们可以使用关于鸡蛋里面的小鸡是谁发育来的,学生都以为这是蛋黄,所以老师也不说,我们观察接待发育的过程,哪里变?就是这个地方。蛋黄的颜色改变,但是蛋黄的形状大小一直没变,最后小鸡出来的时候蛋黄还在。你认为蛋黄变小鸡吗?蛋黄里面白白的一个点,逐渐的发育它用图画用图片用证据,让学生感受到不是蛋黄变的,是上面的胚变的,所以这种方式就无声胜有声。
🎈好了,时间超出了,最后我想总结一下基于学生基础的儿童立场的教学,我想我们的策略就是以研究的方式方法去改进,要研究儿童,要研究课例。然后再去改进教学。谢谢。

后记:一天的听课和学习收获满满,老师们回到酒店也积极交流,希望转化出很多切实可行的点。“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老师们我们一起积极行动起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