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
查看话题 >这件事让我想到的
因为平台气质和你契合,所以你经常使用它,而它也在反过来塑造着你。
上微博,正好看到有人转了段子,跟愚人节全民哥哥粉一个文案模板,大概说“原来我朋友圈好多人去过巴黎”“原来这么多人看过《巴黎圣母院》”。只是正好看到这条,不代表大多数人关于这话题说了什么,我也不知道大多数人在说什么。
豆瓣上为巴黎圣母院遗憾的话题目前浏览量达到95w+,这很豆瓣。微博不会出现那么长的话题,但也有类似的话题#加西莫多没有家了#,热度排名并不低,根据微博长期的尿性,没戳进去我就感觉(也许是错觉),估计一帮营销号/科普号发了一样的通稿,然后有人转发。
朋友圈不知道,没看,不想看。
另外想说,江苏参加过高考的肯定看过哈哈哈,因为高考要考啊。就因为高考考,所以我对这本书没啥好印象,高中时最讨厌看名著,特别是要考试的名著,毕业后没看过的就这样定性了。实际上我也没看全本,只是为了考试专门看了一些章节和题目而已。电影看过,是语文老师给我们放的,看的时候蛮难过的,可能也鼻子酸了哭了,心疼啊。但也只记得当时心疼的感觉,但它离我太远了,没再重温,所以难以特别感触地说点什么,关于《巴黎圣母院》,关于这个善良的男人,以及那段爱情。
《爱在黎明破晓前》我看过两遍,那一段我确实不记得了,所以也说不了什么。
其他的关于法国,关于巴黎,关于这个具体的地点和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我只想自己在脑子里琢磨,这样是最好的。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也就产生不同的立场,微博嘲讽别人没去过巴黎还装逼的没错,豆瓣上为了人类文明而难过的用户也没错。
今天这件事,让我突然想到,平时大家难沟通,是因为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人啊,永远吵不清、辩不明的,有什么好说的呢。
同理可运用到“男女之间到底有没有纯友谊”“谈恋爱女生要不要主动”上,诸如此类,如果我们本来就有完全不同的体验,达成一致是很难的。特别是,有人会觉得,理解别人就是改变自己,那他们肯定会死死地站在自己的阵营,看向某个特定方向啊。所以,还争什么呢。
不过,那种“这个世界上发生了某件事,必须和它扯上关系”的焦虑,无疑最为致命。
其实,之前其他国家的博物馆也失火了,日常维护不太好,国家不给钱的。火很大,烧毁了大部分展品。但在国内根本没有这么多的关注,百度出来的都只是媒体的稿件,大家说的也差不多,微博上只有很少的艺术博主在感叹。因为太小众了,去过的人少,也没有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影响,自己不去搜,你根本不知道它有啥爆点,自然没有人去关心说什么。偶然知道新闻的路人,会觉得很可惜,但因为和它没有连结点,所以觉得如此的不真实,像梦一样。那个博物馆现在修复中。
另外我又想到,大的热点,总会成为一场集体消费。早上停播客,闲着的手打开了QQ空间。让我惊讶的是,我一个在贵州小乡镇做类似公务员的80后网友也在讨论这事。小地方很多是8点上班的(下班时间不知道没注意过,可能和学生放学差不多),我从小到大周围的阿姨叔叔都是这样,周末也没看他们放假,一周上七天,大家都习惯了。而我一直以为996跟我们小地方没关系,这是大城市玩的法则,没想到这个大哥也还是扯到了,他说自己是897……好吧,有道理。另外,他还转了一篇,年薪20万,时薪50的文章,没点进去看。不过……不是996的话,时薪50,一天400,月薪12w+,作者到底想说明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