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恶的距离》探讨“无差别杀人事件”直面人性的善与恶
《我们与恶的距离》是HBO亚洲台3月24日开播的一套台湾社会题材剧集。提到台剧,大家会想到些什么?千篇一律的小清新傻白甜女主,尖酸刻薄的乡土剧老阿嬷,还有头顶五光十色的各种杀马特贵族…然而,这部剧刷新了大家对传统印象中的台剧画风,电视剧才刚播出了没几集,豆瓣已突破9.4,已刷新了华语剧集的记录。大有预定2019年华语最佳剧集的架势。

故事由一起“无差别杀人案件”切入:大学生李晓明突然间在电影院里开枪杀人,但与别的罪案剧不一样的展开是,编剧并没有带着观众重新走一遍加害者的犯罪之路,而是将受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为加害者辩护的律师等联系在一起,将新闻职业道德、原生家庭、家庭教育等诸多社会议题抛上台前,来试图探讨人性“善与恶”间的距离。小编觉得跟韩国的素媛、匹诺曹这些电视剧是有的一拼的。

贾静雯扮演的角色宋乔安在剧中复杂多面,她原本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夫妻恩爱,儿女和睦,一切“恶”循环从「戏院枪杀事件」大儿子被人枪杀那天开始。因为这巨大的伤痛,使得夫妻2人不知该如何面对内心的伤口,贾静雯处理不好女儿还有丈夫的关系,家庭关系濒临崩解。当贾静雯与他丈夫温升豪接受婚姻咨询后,两人试着回到儿子当年被杀害的戏院现场,她泪崩大喊:「我过不去。」让人看了都不忍鼻酸。

吴慷仁在剧中饰演一名为杀人犯辩护的律师,因为给这个十恶不赦的凶手辩护,他遭到社会各界的唾弃,甚至被受害人家属当众泼粪。旁人的不理解,社会的舆论,妻子的不赞同,也没改变他,他始终认为人人平等,都应该受到司法上的保障,继续坚持他心中的正义。

在儿子李晓明犯罪之后,李家一家人均被舆论“连坐”,愤怒的公众要求李家父母下跪、往李家所开饭馆扔东西、深夜喊骂,他们被迫选择了关闭店面,避开人群,但即便住在偏远地方,也要终日带着口罩,在家里玻璃上糊满报纸,成为彻底“见不得光”的家庭。

他们都对凶手有不同的情绪,每一个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都有或处死或拯救凶手的原因。
我们与恶的距离是真实事件吗?
我们与恶的距离是根据台湾的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通过一桩血淋淋的案件带给观众反思和思考。
2016年3月28日,小名“小灯泡”的4岁女童正与妈妈前往外祖父母家。一名男子突然从后方靠近,并拿出菜刀砍向女童颈部,致使女童身首分离,当场死亡。凶手被逮捕归案后,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

”小灯泡“生前活泼可爱
小灯泡事件发生后,民意请愿判凶手死刑,但小灯泡的母亲却坚决不处死凶手。她认为,与其满足民意去杀死一个人,不如好好了解这个人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犯罪。
小灯泡母亲曾言:“我们要做的,不是轻易的决定那个人的生死,而是为了杜绝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所以我更希望能够知道这位凶手为何要如此行凶。他们在想什么?为什么家庭、学校、亲人、朋友、社会,没能截住他?我们要如何改善、预防?”正是因为这番言论,《我们与恶的距离》的编剧吕蒔媛才去走访真实案件,最终写出了如今的剧本。
一个犯罪的人,能让我们更清楚的看清这个世界。在有光的地方肯定就会有黑暗,在有善良的地方也会有奸恶。批判总是容易,却少了时间好好思量背后的成因。人性是复杂的,所以人们不能被冠以简单的“加害者”与“受害者”的标签,“善”与“恶”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错位。

当我们冷眼旁观受害人时,当我们谩骂加害人家属时,不也是恶的行为吗?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动动手指,就能改变他人的人生,对于随时随地可能产生的恶,我们不该谨言慎行吗?
对于社会焦点事件,媒体的夸张报道,键盘侠,群众把自己的片面认知当作真相,助推不恰当言论等,殊不知他们不计后果讲出的话对别人的杀伤力有多大,这难道不是恶?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信念,大家都处于善于恶的边缘,善于恶其实很难界定。社会从来都不是一片祥和,但也并非人心惶惶,我们与恶的距离,考量的是我们对恶的鉴别,我们对待恶的态度,以及,我们转身为恶的可能。
勿以恶小而为之!给自己多点宽容,给社会、彼此和这部戏一点时间,慢慢思考与恶的距离!
-END-
原创:海星电影
首发于公众号:海星电影
-
D & L 🌙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26 14:53:06
-
Linghui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18 18:29:02
-
古惑仔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1 15:42:31
-
黎耀辉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26 10:31:37
-
Ejrkjv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08 20:14:26
-
听夜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5 11:11:50
-
笑 靥 如 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5-01 10:15:11
-
空白_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0 21:38:37
-
Throw A Fit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4-20 09: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