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小苏说说《新白娘子传奇》于朦胧版许仙一角(11)巧言善辩
古有辩才,才思敏捷,钟明毓秀之士,口吐珠玑,有贯世之才。
谓之巧言善辩,说的便是文采斐然,舌灿莲花,字字珠玑。
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许仙的辩才之能。

一场老乞婆的死于非命案子,将许仙与梁丞相的旧时恩怨再次纠葛在一起。

即便对簿公堂,处于劣势之中,许仙依旧保持着沉着与镇静的情绪,以静制动。
在面对危机之时,不动声色,镇定如常,这是非常好的心理素质。

虽然被临安知府问罪,可无杀人之事,何来认罪?
无罪之人,何罪之有?自然问心无愧,也自然不知所犯何罪,又何来惊恐不安?

鹤顶红?对于许仙而言,治病救人乃是天职,用药有分寸乃是常理,
怎么可能蓄意杀人?有哪里来的过失杀人?
既然以鹤顶红开场,那他就要问问仵作,何来的证据,哪里来的推断。

故而看向仵作之时,眼中带着疑惑,神态带着质疑,质疑老乞婆为何是中毒而亡,
疑惑仵作到底是如何得知此事,更疑惑梁丞相是否插手,蓄意栽赃。
此事的许仙已经感觉到事情之中的蹊跷,尤其是在看到梁丞相在这里,就更觉得蹊跷。

服毒,对于许仙而言觉得甚是奇怪,奇怪在老乞婆想要的是治病,并不想寻求自杀。
而服毒对一个求生欲很强的人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

剩下的可能,就是他许仙给的药有毒。但是……他给的鹤顶红并不是口服而是外敷。
这外敷药物是不可能经过口舌入肠胃,引起中毒症状的。
因为奇怪,所以垂下眼的时候,已经对梁丞相的所作所为了然于胸。
看来今日之事,便是栽赃,既然是栽赃,那就一步步诱导梁丞相爆发情绪。

故而,作揖之时眉眼之中不再有讶异之色,取而代之的则是静待事态发展,
看看梁丞相今日唱的是哪般。

听到梁丞相终于按捺不住,想要让自己认罪伏诛,那就要看梁丞相有没有那个本事让他认罪服刑,认罪伏诛了。自然在临安知府准备屈打成招的时候,以刑狱知识来质问临安知府,国之法典所谓如何。

先用大宋绍兴年间的事情来告诫临安知府,天子脚下,皇城之地,莫忘了先皇遗训。
若是违背先皇遗训,大不敬之罪,知法犯法之罪,藐视皇庭之罪,罪不容赦的。

其次又用发癫告知临安知府,初次刑讯,法典记载,不得妄动重刑。
若是众目睽睽之下,屈打成招,届时三司会审,如何交代?
这里不得不说,饱读诗书,精通法典就是好,
能够清晰准确的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又如何让官员对自己拿捏不得。

梁丞相挑拨临安知府,既然无法动刑逼供,那就以咆哮公堂,藐视王法之罪行刑。
此时许仙又以刑狱知识来暗示临安知府,地方县衙、刑部、大理寺、三司会审都有自己的章程,若是厅堂会审,也应该是刑部的官员来会审,就算是审讯也该是刑部的官员和地方府衙来审讯,梁丞相并非刑狱官员,何来审判坐堂之权?又何来旁审听宣之责?

更以刑部、大理寺的具体官职来指责梁丞相,若强行干预,便是越俎代庖,越权处置,
这在国家司法公正上是践踏,在官员权责中属于藐视皇庭,有重惩不怠的罪行。
更暗示梁丞相想清楚,越权的后果。
不得不说,许仙巧言善变的本事很高,几句律典所载的话,让梁丞相和临安知府奈何不得。

再见仇人,即便是对梁丞相恨之入骨,可是人在大街上,官民之间,本就有轻重之分,
也自然民见官者,当作揖行礼。

可即便是行礼,许仙的整个人一如僵了一般,脸色沉重,目光晦涩,毫无喜色。
这是见到仇人,却不得不见礼的憎恶,憎恶自己无法反抗仇人,
更憎恶自己无法手刃仇人,以报血海深仇。

听到梁相国如此直白的说送自己上路,眼里除了厌恶还有鄙夷。
可即便是鄙夷,民不与官斗,在这青天白日之下,他一介草民,也只能隐忍。
如果此时镜头能够看到手部动作,势必是在暗袖之下,紧紧的攥拳。

更在梁相国诉说要送自己这对小夫妻去黄泉时候,眼中有着隐忍的恨意,
若是方才还能敛下眼中的恨,那么现在则是将到了隐忍克制的边缘,
人生有三大不共戴天之事:
亡国之奴,杀父之仇,夺妻之恨!
显然梁相国占了两个,不,比夺妻之恨还令人愤怒,那就是杀妻之仇。

也因此许仙的眼睛慢慢眨了一下,脸上带着漠视与疏离,
只是眼中的恨意更加明显,怒气也越来越重。
这是一种隐忍的怒气,却又因着忍无可忍,而想站起来,与梁丞相就此恩怨两清。
却在直起身子的一瞬间,被白素贞抓住了手。

在梁丞相走远的时候,许仙还是在隐忍的愤怒中,尚未回过神来,
脸色铁青,按压着要持刀杀人的怒气,呆愣在原地,双目灼灼。
只是可惜,许仙的隐忍刻画的太少,没有看到太多那沉稳之下的真性情,
也没有看到太多这种极端情绪表达中的克制与怔忪中的静水深流的心情。
不过,这一幕已经看出这个人物的隐忍性格,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