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紫卖惨,沈月卖惨,王源卖惨,年收入千万的人没资格多说什么?
沈月在《王牌对王牌》中回应因主演新版《流星花园》而受到的网络暴力,其实最心疼的是家人看到网络上那些对她的质疑,不仅仅是演技上的,还是颜值,身材,或者性格方面的对她的全面否定。王源在《我是唱作人》的舞台上,在表演之前希望大家如果喜欢这首歌,不要因为我是王源而否定这首歌,请大家抛开对我的偏见,用几分钟的时间听完这首歌。杨紫之前也回应过网络对她的言论,我不玻璃心,但同时我也很伤心。

每一次明星谈论网络暴力,或者因为网络标签造成的形象固化的话题之后,会引发另一层的质疑,那就是卖惨。明星是高收入人群,他们任何对大众言论的不满都会被扣上卖惨的帽子,不要装什么受害者,钱都进你兜里了,还要装成弱者。这样的思维逻辑到底是怎么来的,质疑别人卖惨的网络言论群体又是怎么样的存在?

其实他们根本不在乎明星到底是什么样子,在镜头下的表现是真实还是营销,他们只是习惯性的否定一切。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也是同样的社交思维方式,称之为自杀式社交。当别人在朋友圈发一条恭喜自己拿到某个证书或者某种荣誉的动态,他的回复是这有什么,我告诉你啊,我有一个朋友一次性就考过了,还比你高出几十分。当别人开心的给他看周末到游乐场玩的照片的时候,他撇着嘴眼皮下垂,“幼稚不幼稚,年纪一把了。我们成年人周末都会报个班完成自我提升,天天蹦蹦跳跳没个正形,难怪工作好几年了还没长工资。”

他们还特别擅长装懂,自己变成笑话还要强撑面子,一副你才没见识的表情。网友真实的故事,以下用第一人称复述。
某日,一群朋友到我家玩,一个人的手机响了,铃声是一段钢琴曲。
他问:“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
有一两人在抢答:“马克西姆。”
他:“马克西姆那个气质……哎呀……”
我补充到:“这是李云迪版本的。”
他:“李云迪跟人家有什么可比性,论颜值论修养都不在一个层次。“
我懒得争辩,一下子否定了两个人,你都看不上,那你能看上啥。
又过了几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张《低俗小说》的电影票。
他评论:“这种爆米花电影在手机上随便看看就好了,何必花钱。你要是想看好电影,我可以给你推荐几部,我的品味自认为还不错。”

如果不是因为电影马上开播,我一定要冲到他面前让他说《低俗小说》观后感,好好一部经典怎么就变成爆米花电影了?他看过吗?还是只是听名字下定义显示自己的优越感,把话题的主动权转移到自己身上,给所有的事和人都扣上一个标签,你们追随的,你们喜欢的,你们选择的都比较LOW,他的优越感就建立在否定别人之上。

他们在网络上对各路明星的攻击,除了自己心里的白月光,别人都没有资格被夸奖。他们也许每天晚上都看这个演员主演的作品,上班路上耳机里播放着这个歌手的新歌。但是在网络上的发声却是一副我是精英高人,不屑与其他追剧的人为伍。“我觉得也就这样吧,勉勉强强能看下去,只要我觉得这个演员的演技很尬吗?只要我一个人觉得这个人长得不配当明星吗?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编剧的脑子进水了吗?其实我更推荐大家去看……”

如果有人留言说不喜欢看别看,开始正面怼的时候。他会用苦口婆心的老父亲的语气,你们怎么能这么玻璃心呢,我这是打击式教育,我这是恨铁不成钢啊,这个时代太浮躁了,还不让人说真话了。一个人如果只被鼓励是会骄傲会迷失方向的,我这个好人却被攻击,这个世界好人难当啊。

每个人当然有言论的自由,尤其是自己观点的表达,但当否定变成一种惯性思维,为了否定而否定的时候,你也在推开别人和你的距离。别人的小确幸小欢喜,偶尔的分享是想把幸福感扩大,你却总是那个泼冷水的人。当你无限抬高自己,总是把话题紧紧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你也在杜绝外界的声音,在减少接触新世界的宽幅。

你所谓的客观,是站在绝对主观上指责所有,看起来正能量满满,你却是被负能量控制的人。自杀式社交的人和喜欢表达观点的人最大的不同是,你的否定和赞同是否有原因。
小七的微信公众号简七七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