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读书摘要和笔记(20190412)
我们已论证了我们的大部分概念系统是以隐喻的方式被构建的,并对此进行了简要说明。……语言学家和逻辑学家过去经常用来处理我们所称的隐喻概念的两个主要策略。
这两个策略就是抽象和同音(同形)异义。
抽象理论和同音(同形)理论都不能解释把我们引入隐喻概念理论的各种事实——尤其是关于隐喻类型(方位隐喻、物体隐喻、结构隐喻)和特点(内部系统性、外部系统性、基础性、连贯性)的事实。(笔者注:这一章举了大量的例子,就不摘录了。)——“第十八章 概念结构理论的一些影响”
对于我们来说十分重要的这么多概念要么是抽象的,要么是我们的经验中界定不明确的(情感、想法、时间,等等),所以我们需要借助那些我们清楚理解的其他概念(空间方向、物体,等等)来掌握它们。这种需要会造成我们概念系统中隐喻定义的产生。(笔者注:这就是隐喻的起源。)
已知我们的概念系统建立于我们在这世上的各种经验。直接出现的概念(如,“由上而下”、“对象”、“直接操纵”)和隐喻(如,“快乐为上”、“事件是对象”、“争论是战争”)建立在我们与我们的物理和人文环境的持续互动中。同样,我们用以建构我们经验的各种维度(如,对话部分、对话阶段、对话目的)自然的从我们在世间的活动中涌现。我们拥有的这种概念系统是我们作为人类与物理和人文环境相互作用方式的产物。
概念不是仅仅依据其内在属性来定义的,相反,它们主要依据互动属性被定义。……源自于我们经验中的概念是开放式的,而不是被严格定义的。隐喻和模糊限制语是进一步定义概念和改变概念的适用性范围和系统化手段。(笔者注:很多概念内涵的变化大部分通过隐喻的移置作用实现。)——“第十九章 定义和理解”
因为我们以空间术语来概念化语言形式,当从空间视角观察语言形式时,就可能把一些空间隐喻直接应用到句子形式上。基于我们概念系统的一般隐喻,这可以为形式和内容提供自动的直接联系。这样的联系使任何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绝非是任意的,句子的某些意义可能取决于句子所采取的精确形式。
句法不是独立于意义,尤其是意义的隐喻方面。语言的逻辑是基于语言的空间形式与概念系统——尤其是概念系统的隐喻方面的连贯性。——“第二十章 隐喻如何赋予形式以意义”
我们的许多活动(争辩、解决问题、预算时间,等等)在本质上是隐喻。刻画我们日常活动的隐喻概念建构了我们眼前的现实。新隐喻有创造一个新现实的力量。当我们按照隐喻开始理解我们的经验时,这种力量开始起作用;当我们按照它开始活动时,它就会变成一个更深刻的现实。如果新隐喻进入我们赖以活动的概念系统,它将改变由这个系统所产生的概念系统、知觉、活动。许多文化变革起因于新隐喻概念的引入和旧隐喻概念的消亡。例如,全世界的文化西化其实不妨就是把“时间就是金钱”隐喻引入这些文化的这么一回事。(笔者注:要想改变人们的观念,进而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首先要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概念系统及其赖以建立的隐喻入手。)——“第二十一章 新意义”
世间事物在约束我们的概念系统中心发挥了作用。但只有通过我们体验这些事物时它们才能发挥作用。我们的经验将(1)因文化不同而不同(2)可能依赖于我们根据其他经验对一种经验的理解,即我们的经验可能在本质上是隐喻的。这样的经验确定了概念系统给的范畴。我们认为固有特性和相似性都存在,而且只有与一个概念系统相关时才能体验到。因此,与隐喻相关的唯一相似性是经验相似性,而不是客观相似性。——“第二十二章 相似性的产生”
隐喻可以创造现实,尤其是社会现实。因此,隐喻可以成为未来行动的指南。当然,这样的行动会符合这一隐喻。反过来,这会使隐喻增强,进而使经验连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隐喻可以是自我应验的预言。
大多数情况下,重要的不是隐喻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问题,而是伴随隐喻而来的认知与推理,以及隐喻所批准的行为。不仅在政治和恋爱中,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都用隐喻来界定现实,进而在隐喻基础上采取行动。我们作推论,设定目标,作出承诺,实施计划,所有这些都以我们如何通过隐喻有意无意的组织我们的经验为基础。——“第二十三章 隐喻、真理、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