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丨庙堂与山林——孔孟与老庄之第二课、第三课


第二课
荃老师以汉代的“孔子问礼”画像砖为切入点,把大家带入到两种精神哲学中。一种是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即人与这个世界的精神哲学;另一种是一群人在一起的人与人的政治与道,即政治伦理精神哲学。
首先,荃老师通过对孔子与老子在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之中所描述的,“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的那个世界中,他们两个人的不同人生轨迹的讲解,向我们诠释了两种不同的精神哲学。
随后又回到孔子问礼于老子,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负有盛名的记载于司马迁《史记.老子传》中的一段史实:“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荃老师用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让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孔子那种“凤”要呈现给这个世界的和老子那种“龙”玄之又玄的收敛的精神哲学。


第三课
荃老师以《论语》和《道德经》两本书的不同出土时期和版本的不同肌理为主,向我们讲解古书的形成,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到其背后的社会和历史根源。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关于孔子的言行编纂而成的。汉初流传有《鲁论语》、《齐论语》、《古论语》等三种《论语》传本,传递了不同内容。朱熹将我国古代典籍《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编撰成《四书章句集注》。从四书的作者,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曾子(孔子的弟子)——子思子(孔子唯一的孙子,曾子的弟子)——孟子(子思子的再传弟子)这一学术传承的脉络。思孟学派作为儒学大宗,一直被奉为儒学正统,是儒家内影响力最大的一派。
《老子》是老子自己一人著述,在西汉中期以后才用《道德经》这一说法。荃老师把马王堆帛书《老子》,郭店楚墓竹书《老子》和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等不同载体体现出的《老子》版本图片展现在我们面前,帛书之美和竹简的长短不一以及敦煌那一百多种的版本,带我们穿越到不同的历史时期。
荃老师随后分享给我们古书的阅读要领,要以《孟子.尽心章句上》“观水有大,必观其澜”和《孟子.告子章句上》“先立乎其大,则其小者不能夺也”的视角为出发点。读者要首先从大的方面即宗旨的角度,明确作者的宗旨和内容的宗旨;中的方面即谋篇布局和篇章结构,书是如何组织起来的,又是通过何种结构表现出来的;小的方面即具体文字方面一章一句地解释和句逗的表现。
荃老师举例《易经》的六十四卦,以乾、坤两卦开始,以既济、未济两卦结束。乾坤絪蕴,万物化生,繁衍不已,变化不息。既济、未济,代谢无疆。生生不息,周而复返。《诗经》以《风》开篇《周南·关雎》描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大胆、率真地表露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相思之情。 "五伦"是中华伦理道德的核心,“五伦”大纲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夫妇(“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一切关系通通都从夫妇开始演化开来。接着荃老师再次把大家引入对《论语》的阅读。北宋五子之一的程颐在阅读中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认为《论语》是曾子,有子之门人述之。这一窥视让后人对儒家的学术传承有了清晰的脉络体系(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认知,从而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谋篇布局章法。
荃老师以西汉和东汉之间成都人严君平的故事,把我们引到对《老子》的阅读。严遵过着知足的生活,他终身不仕,以卜筮和讲授易经及老子之学为生,每日挣够维持生活的铜钱,就收起摊子,回家闭门读书。他著的《老子指归》是72篇,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的《老子》是81章,北大汉简的《老子》77章,马王堆的帛书本《老子》至少100章。读者只有了解了古书的篇章结构,通过对这些不同版本的篇章和篇章次序的比较,才能正确理解老子的精神世界。
最后荃老师向我们解释了作者、编者、述者的不同之处。作之谓圣,述之谓贤。编者以郭象为例,他在编52篇的《庄子》时,砍掉了19篇,只剩下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33篇《庄子》。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大多数信息,都是被赋予的和被解释的。荃老师所要表达的,是希望我们都应该以这种眼光和想法去看待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信息,而不是被蒙蔽和忽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