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好看的《绿皮书》——我的观影感受

在《绿皮书》的最后,当Don把Tony捡来的石头放在了自己书房的一角,平安夜,窗外是纷纷扬扬的大雪。Don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他漫长的南方巡演结束了。但更长的故事将会在美国上演,政治的,情感的,将铺满整个美国本土和人们的心底。
这块石头是他们两个月驱车南行的纪念物。在Don的眼中它璀璨、不朽。任何的纪念物本身并不具备意义,它全部的意义都在于人的赋予。人们借由它沟通过去与现在,提醒自己某些行将消逝的生命经验。这块石头,在《绿皮书》中是一个象征性的符号。它凝聚了这两个肤色不同的人在两个月里共同经历的生活以及彼此的改变。
Don是一位非裔美国人,血缘上的黑人,精神上的白人。他是一个音乐天才,在他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开始教他弹钢琴。之后去列宁格勒系统学习音乐,成为了那里的第一位黑人学生。在古典音乐的熏染下,Don像一位真正的上流社会中的绅士一样,谈吐温文尔雅,举止文质彬彬。这是影片中他呈现给观众们的第一印象。随着剧情的发展,Don这个人物渐渐丰满起来。首先是他与Tony的第一次会面,那是他面试司机兼保镖的一场戏。衣着华丽的Don在Tony对面的王座坐下,在宝石、象牙这些奢饰品堆砌的房间里,Don轻描淡写地告诉了Tony他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重点是为一个黑人工作能否胜任?这是一个非常富有的音乐家。但接下来,我们看的是Don并没有因为财富的积累而感到快乐。用Tony的话说:他总是一个人在房间里,自己喝完一瓶Cutty Sark,总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也许天才都是这样吧,但天才的生活实在是太闷了。
Tony是一位意裔美国人,虽然生着白人的皮肤,但并非美国白人社会的利益既得者。失业后,可以为了50元的房租和别人打赌吃下26个热狗。他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甚至处处表现出一个底层小市民的那种市侩嘴脸。他满嘴跑火车,是个话痨,保持不了片刻的安静。电影开始,他同样也是一个看不起黑人的种族歧视者。可以扔掉到他家里修水管的黑人使用过的杯子。电影看到四分之一处,我有了这样的一个感受:Tony并非从心里厌恶黑人。相比这种厌恶,他更需要钱;他喜欢听黑人的街头音乐,他一边吃着汉堡,一边把垃圾扔在副驾驶的座位上。他对黑人的厌恶,不过是站队。在白人和黑人的两个群体里,他需要正确地站队,否则生存对于他而言将会更加艰难。
就是这样的两个人被剧情安排在了一起。一个在上层社会中为富人们演奏音乐的黑人钢琴大师和一个在底层社会中为了生活去给黑人打工的白人司机。所以说决定我们成为某一类人的,往往不是皮囊,而是在皮囊下生活的世界。这也是《绿皮书》与电影《触不可及》中的异曲同工之处,也是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的故事,白人是贵族与精英的形象,黑人则处于穷苦落魄的社会边缘。《绿皮书》将角色进行了倒置。
来看电影:Tony在朋友的推荐下成为Don巡演的司机。巡演之路远非Tony所预想的那么简单。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正处于最激烈之时,白人至上主义甚嚣尘上。民权运动方兴未艾,抗议示威如火如荼地进行,马丁•路德•金成为了黑人的民族英雄。一九六二年,黑人邮政员雨果•格林编写了一本叫《绿皮书》的小册子,专门为黑人设计旅行指南,里面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Tony就带着这本《绿皮书》出发了。
一路上Don一直用白人世界里的精英主义去限制和教育Tony。Don高高在上的姿态,让本来就不那么喜欢黑人的Tony更加恼火。不许抽烟,不许玩纸牌,更不许偷窃等等。Tony对于Don的改观,应该是从Don南巡演出的第一站匹兹堡开始的。在悠扬的琴声中,Tony说他弹的实在是太棒了。不像黑人,像李伯拉斯,只不过更好。这是Tony对Don的艺术上的肯定,我相信他并不懂音乐,但好的音乐不正是那些可以流传千年的雅俗共赏的音乐吗?崇拜之情开始在Tony的心中萌生。
一路上Don帮助Tony给他的妻子写信。Tony的内心并不缺乏美好的感情,只是他没有好的方法去表达。这一点很重要。Tony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的人,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妻子和孩子的爱。这是他将来可以共情于Don的情感基础。Don愿意帮助他把信写的像诗一样,从中可以看得出,Don的内心对于Tony的生活是充满了欣赏和羡慕的。
车越往南行驶,种族歧视越严重。即便像Don已经成为首屈一指的音乐家,与之来往的也是美国的上层阶级,但黑人皮囊却让他得不到白人社会的完全认同,肤色成了原罪。在罗利,Don只被允许用树林里的厕所。在路易维尔,他在酒吧喝酒时被三个白人男子挟持,好不容易才从险境脱身。在梅肯的西装店,他不被允许试穿西装。Don因自己的同性恋身份给Tony带来的麻烦而道歉。Tony安慰他说:“我知道这是个复杂的世界”。他虽然莽撞冲动,但自有其细腻温情的一面。在这些林林总总的遭遇中,两个人突破了种族和阶层,相互得到了更深层的了解。
电影中有一幕,诠释了Don的所有困惑。因为在落日镇Tony打了一名警察,在通过Don的关系下,两个人终于出了看守所,在赶往伯明翰最后一场演出的路上,暴雨倾盆,两个人发生了争吵。Don打开车门走在雨中,喊出了:“如果我既不够白,也不够黑,也不够男人,那告诉我,我是谁?”一个这么成功的音乐家,在社会上根本没有他的位置。这样的痛苦感受,远比Tony的社会边缘化更甚。 Tony愣在原处。悲悯早就深植在人类的精神之中。无论你是何种肤色,无论你的财富几何。只要为人,那么这种情感上的迁移都可以完成。雨淅淅沥沥,冲洗掉了所有的傲慢与偏见。两个生命就这样彼此获得了谅解。
还有一幕,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车抛锚在路上,Don下车休息。远处是一大片的农田,黑人们汗流浃背地在田间劳作,看到这位西装革履的相同肤色的绅士后都纷纷停下了手中的活儿,呆站在原地。Don表情凝重。那一刻在他们的对视中,我瞬间想到了奥巴马这位黑人总统。在同肤色抗争的岁月里,这些穷苦的黑人们能否想到在50年后,美国将会以怎样的胸怀去接受和认可他们。
影片最后,他们放弃了最后在伯明翰的演出。当然也放弃了合同的尾款。因为那家接待来宾的餐厅不许Don进入用餐,建议他把饭打好去试衣间或者仓库里吃。Tony怒斥了餐厅经理,两个人来到了专门为黑人开设的橙鸟酒吧。这里的舞台摆的不是施坦威钢琴,使用这架钢琴的通常也是那类会在钢琴上放一杯威士忌的潦倒音乐人,Don还是欣然前去演奏,和爵士乐队即兴配合。那是整部电影里Don笑的最灿烂的一幅画面。对Don来说,身上精致的世界束缚着他,使他的情感变得拘谨与压抑。底层世界的痛苦和欢愉,倒是给了他一种酒神式的快乐,让自我在情感的宣泄中得以解放。他说了:这才是真正的演出。
Tony的喧嚣,Don的孤独,这不也是我们平时都会有的样子吗?不过是哪些多一点,哪些少一点,它们相互博弈着,此消彼长着。最后剩下来的那部分就是真实的自己。
Don执意让Tony开车回纽约与家人团聚。一辆车两个人又上路了。漫天风雪,音乐会演出可以失约,那并不重要。但和家人约定的平安夜一定回来却是万万不能食言的。这时的友情和亲情战胜了所有的虚荣和利益。去他妈的附庸风雅的富人,去他妈的寒蝉僵鸟的教条。就是回家!
善良与美,有时候长在最卑微的土壤里。Don的内心有一片卑微的土壤;Tony的生活是一片卑微的土壤。风雪夜归人,两个完全不同但又如此相似的人,终于在这片土壤里找到了各自的生命认同。
《绿皮书》这部电影,无论你知否知晓美国历史和政治都不影响观影。就是因为它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情感主线。而情感是全人类的无关乎文化。平安夜,Don敲响了Tony的家门,他的怀中抱着酒。这个白人的家庭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位黑人朋友。其实,那里有什么黑和白呢?我们看见的是当人放弃了一部分执我后,所见到的更广袤的世界。
罐子
201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