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经济崛起
身边很多人开始对二手市场感兴趣了,我认为这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于过度消费的一种反省。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被物质重重包裹起来的呢?从小开始穿名牌对于80和90后并不陌生,到了大学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一些同学将奢侈品牌挂在嘴边,我们开始模仿大人的穿着打扮自己,仿佛通过衣着的改变我们也改变了自己的阶层,一个女人最快最不费力的改变就是换上新衣服,那这种中产阶级的幻影是什么时候打破的呢?——参加工作以后。

参加工作以后,天天灰头土脸地挤着地铁,天天吃着外卖,开始为房租发愁,为在城市中买下自己的房子而发愁,工作的辛苦更是让人早出晚归早生华发,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的子女们忽然发现原来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在巨大的资本机器面前不值一提,阶层的鸿沟开始裸露在我们眼前,我不知道多少人会在年轻时就发现这种鸿沟根本不是漂亮衣服能够掩盖的,也并不是去餐厅吃一顿大餐能够弥补的。你要接受有些人就是能够吃鱼翅,而有些人却只能吃路边摊。

而当代许多人沉浸在消费世界中乐此不疲的主要原因是:中产阶级最爱的是模仿上流阶层的生活方式。城镇化的出现,让人们的消费都开始依赖外界的供给,这促进了消费品市场的蓬勃发展,衍生出了发展出许多品牌,而作为品牌商开始依赖广告商卖出产品,而如何卖出产品呢?——造梦。只有将一件人们不那么确切需要的商品笼罩上一层光环,人们自然会乖乖掏钱购买。身份的象征、品味的象征、开保时捷的瞧不上开BBA, 开BBA的瞧不上开BBA入门级的,开BBA入门级的又瞧不上A级轿车,鄙视链一环套一环,人们不断的消费,也不断的被消费洗脑,充当着品牌商民间宣传员,可是在我眼里,花钱是一件可以不需要过脑不需要经过培训就能做到的事,为什么却被套入鄙视链条里呢?

当人们自恋起来,他们什么都愿意购买。——by minimoon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计算过一个人从跨出家门开始要经受多少商家的诱惑,销售员使劲的跟你销售着,只要你仔细分辨,你都会发现这是一种话术。你需要这个,你的丈夫需要这个,你的孩子需要这个,你们如果拥有这一切,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而这些关于未来的幻境藏在旁人的眼睛里和嘴里,只有当人人爱装逼,这些商品才会更好卖。现代商家不断灌输给许多女性和男性的观点就是:”女人们用拥有最昂贵的奢侈品来提醒男人,提醒社会,提醒自己,她就是最珍贵的。而这样珍贵的女人,一旦被男人拥有,代表着男人也是昂贵的是成功的。 ”——这是消费主义物化男性和女性的终极追求,也是奢侈品最核心的商业机密,最贵的,最难买到的,最经典的,永远是最好卖的。


最近我在看林真理子的小说《遗失的世界》,讲述的是日本经济泡沫时代的生活,从女主公的回忆中,当时的日本精英阶层疯狂的迷恋旅行、各种高消费、房地产的蓬勃发展、艺术品市场的崛起,人们天天纸醉金迷,以各种名目开着派对消费着最高昂的红酒,像不像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相信什么都会上涨,不管是股市的疯狂,还是楼市以及各种消费的疯狂,人人都只信奉一个宗教:金钱教。我们都被教育着如果在世界上还有什么烦恼,那肯定是钱还不够。很多大人带着小孩满世界旅游,参加各种补习班,大家都在削尖了脑袋不断去名校深造,从小开始培养富有贵族气质的小孩,无数人都想去最顶层看看风光,却忘记了登高必跌重。小说的最后,女主角的前夫作为日本当时的房地产巨子,所拥有的巨大财富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而成为巨大的债务,年过50岁却还要为生计和债务奔波,小说最后他与女主角再聚首一起去了过去最喜欢的餐厅吃饭,却主动对老板说请不要再给我贵的红酒,我喝便宜的就好。

凡为物质世界的豪华威严所震慑者,必是精神世界的陌路人。消费降级并不能让你生活的更美好,只是让你去掉很多泡沫来看到生活的本质,让你看到或许我们在摆脱物质的束缚后能活的更本我,马克思也曾阐述过一个观点:资本主义会对人和人的关系进行物化。中国二手消费市场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越来越繁荣,对二手物品的污名化也会越来越少,一直以来,被物质迷魂了头的人也会被其他的东西迷昏头,毕竟人愚蠢并不会只愚蠢在一处,而是在方方面面。在电影《教父》里有一句著名的台词:花半秒钟能看穿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