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伯斯佯谬后,我们的宇宙视界
—《从无穷开始》读后—
视界对于人类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世界观。每个人都始终位于自己感知范围的中央,人移动视界也随之移动,所以视界具有相对性。

由于感官只能感觉到可感知范围内的物体,即便宇宙无穷,视界的存在也会令它在我们的认识里变成有限。当然,视界也不限于肉眼直接所见,它还包括了一切能借助技术手段转化成的肉眼可见。
奥伯斯佯谬
在对奥伯斯佯谬的解释中,有人就使用了视界概念。 所谓奥伯斯佯谬(Olbers’ Paradox),又叫做黑夜佯谬,简单地说就是夜空为何是黑的?——如果宇宙无限,那么望向任何方向都该有恒星发出的光。

它有过几种不同解释,其中有一个朴素讲法,认为空间存在着边界,我们接收不到任何超出这个边界的光线。这个边界称作“宇宙视界”。
用宇宙视界解释奥伯斯佯谬说服力不强,现在人们一般认为是由于很多特别古老的恒星发出的光线尚未抵达,所以光线无法填满星空,或者因为宇宙膨胀造成可见光红移,变成了人眼无法看到的光。可以通过下面这个视频了解一下。
两个视界
最早重视宇宙视界问题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宇宙学家布鲁诺,他在无穷和有限之间找到了平衡——宇宙是无穷的,但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
相对论出现后宇宙视界就被分为两类。第一种叫做粒子视界(Particle horizon,又称cosmological horizon或comoving horizon),就是指某一时刻观察者接收光信号的边界,通常代表了可观测宇宙的大小。第二种叫做事件视界(Event horizon),每一个事件都相当于一个有特定时间和空间坐标的点。事件视界摒弃了时间,直接与观察者相连,包含了从过去到将来人们所有能观察到的事件。

然而宇宙视界具体是什么样,还需取决于宇宙模型,每一个相对论宇宙模型呈现着不同的视界样貌。宇宙膨胀也直接让视界问题更复杂,如下图,所有星系的宇宙线都诞生于大爆炸S 点,而我们能观察到的全部范围必须位于过去光锥之内,即图中宇宙线与过去光锥相交。比如我们可以观测到星系 A 在过去某个时期的样子,而星系 B 的宇宙线在起点处与过去光锥相切,位于粒子视界的边界,深灰色部分与过去光锥无法相交,所以物体不可观测。

保形图解
粒子视界并不是固定的,它的增长比宇宙膨胀速度还快,以致新的星系可能“返回”我们的视界而变得可见。下面是一个保形图解。

星系 A在时间 t2处被我们看到。粒子视界的范围由星系的宇宙线决定,并且随宇宙时间而增大,见图中虚线。
注:保形(conformal)也叫共形,几何意义在于其保角性。上面的保形图解保持了光锥结构不变。下图是共形变换中的平方变换,常在过渡动画中使用。

在一个没有引力的时空图中,光线总是用呈 45°角的直线表示(假如我们将距离单位定为 300 000 千米,时间单位为 1 秒)。......“保形”图解的几何意义在于“强制”光锥保持竖直,并限定在 45°角的斜线之内,即使有引力介入。这让我们能更清晰地解读宇宙中不同区域的因果关系。因此,光线全部都是竖直的,空间区域全部都是水平的。
——《从无穷开始》
下面是基于著名的FLRW宇宙模型(Friedmann–Lemaître–Robertson–Walker metric)的两个时空保形图解。


FLRW封闭宇宙是一个“膨胀-坍缩”模型,起点是大爆炸,终点是大挤压。当我们抵达浅灰色区域的时间终点,最大过去光锥里的事件就会变得可见。深灰色区域为永不可见的事件,因为其光线在宇宙终结时都来不及抵达。最大过去光锥即为事件视界。
FLRW开放宇宙就简单许多,因为它持续膨胀,宇宙时间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物体无论多遥远,其光线早晚能抵达我们。所以任何时刻都只有粒子视界而不存在事件视界。

更让人放松的是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过去和未来都是无限的,所有星系的线条都会与过去光锥相交。
视界佯谬
物理世界充满佯谬。这里有一个比奥伯斯佯谬里的视界更复杂的视界佯谬。
我们能观察到的宇宙辐射来自一个巨大的天球表面——退耦表面,也称作“最后放射”表面,它位于相对应的空间区域内,换言之,位于“那个时期”的空间中。但在退耦表面上,存在一些相距足够远的点,它们的过去光锥互不相交。换言之,这些点之间从未有任何因果联系:自宇宙伊始,不论是粒子、光线还是引力波都没有任何时间抵达彼此。......这就是所谓的“视界佯谬”。
——《从无穷开始》

退耦(decoupling)是一个电学和宇宙学专业名词,有时也叫去耦。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存在一个退耦期(decoupling epoch),它是指宇宙温度随宇宙膨胀下降到3000K,电子与离子复合形成中性原子,不再与辐射发生相互作用的时期。
上图中星系A和星系B的过去光锥由于过早地被原始奇点切断,而没有机会相交。人们认为,如果它们在过去从未互相影响,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它们温度相同。视界佯谬对FLRW宇宙模型提出了异议。如果宇宙过去一直是均质的就不存在这个佯谬,不过宇宙学家基本都认为宇宙是不断演变的,于是就必须回应它。
各种宇宙学说中,“搅拌大师”(Mixmaster)和原始暴胀模型(可参见 有严谨,有狂狷,有后现代也有非主流——宇宙学家发明过的宇宙第26种、第32种)都曾用来解释这一佯谬。前者主张宇宙中的所有区域可能曾在某个时刻彼此相连,或者发生过一次大融合,消除了所有粒子视界,不过后来这一理论被推翻;后者说宇宙最初在极短时间内膨胀,出现了许多迥然不同的“宇宙泡”,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同质且各向同性的宇宙泡,而所有宇宙泡加起来仍然是一个混沌、非均匀的巨大宇宙。

上图即表示宇宙经历过一个暴胀期,这一阶段我们的过去光锥所包含的一切内容,都发生了因果联系。t3以后退耦表面上的每个点因这种相互影响变得同质同温。
黑洞视界
黑洞视界是事件视界最典型的代表。在黑洞视界内发生的任何事件都不可为我们所见。

事件视界就像是一道膜,物质和光线只能朝一个方向通过,不可能返回。然而,这只是一个没有物质实体的几何概念。在某些条件下,宇航员可以穿过这个非物质表面去探索黑洞内部。然而,他永远不可能从黑洞出来,宣布自己的发现。
——《从无穷开始》
相对论告诉我们,黑洞周边会发生时空弯曲。在黑洞表面,长度消失,时间则无限延长。
右图表示一个宇航员在进入黑洞时向大家挥手告别,这个过程中他跨越了黑洞视界,于是我们看到的他永远定格在挥手的时刻。

因为无法跨越这个事件视界视界,黑洞内的自然法则无论与我们有多少相同相异,我们都将永远不得而知。

从无穷开始:科学的困惑与疆界 De l'infini: Horizons Cosmiques, Multivers et vide Quantique
作者:[法] 让-皮埃尔·卢米涅 马克·拉雪茨-雷(Jean-Pierre Luminet & Marc Lachièze-Rey)著 孙展 译
丛书名:图灵新知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 978-7-115-47919-8
开本:1/32204页
2018年4月第一版
(图源:所有未注来源图片均来自此书)
1991年发现的小行星5523就是以作者让-皮埃尔·卢米涅的名字命名的。 这两位从事宇宙研究的物理学家,按照自己的专业习惯,从浩渺的苍穹讲起,引出一系列关于无穷(也包括有穷)的讨论。然后再回到略微抽象的数学领域,阐释各种数学无穷概念,即对无穷大和无穷小的历史认识与发现,特别指出无穷集合的自反性特征,说明了针对无穷所采取的有别于有穷的分析方法,还结合了芝诺悖论等著名实例。
然后不可避免地再次指向宇宙无穷,结合的是物理学领域的典型学说,例如相对论、量子力学、超弦理论,以及更细致的分支,像大爆炸、人择原理、多重宇宙等等。每一部分花费篇幅并不大,反映的只是它们的局部概貌。略懂科普的人可能觉得这些理论都比较熟悉,因为作者只是借无穷横剖了它们一刀。
它说不上深入浅出,但还算好懂,略通初等数理就可读它。
References:
- [法] 让-皮埃尔·卢米涅,马克·拉雪茨-雷. 从无穷开始:科学的困惑与疆界[M]. 孙展,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lbers'_paradox; ~Particle_horizon; ~Event_horizon;Friedmann–Lemaître–Robertson–Walker_metric
圭 零 g-urgling
+住无相,念无常+
+号主:只抓住6个+
-
行云流水jan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4-10 18:37:13
只抓住6个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米哈利斯·卡科伊亚尼斯(Μιχάλης Κακογιάννης)电影流水账
- 月圆夜,伯明翰人改变世界 (4人喜欢)
- 最绝望,最快乐。希腊人佐巴之舞 (1人喜欢)
- 《G》杂志与G小组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