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泽征尔共读的午后音乐时光》摘抄笔记
闲暇之余阅读了《与小泽征尔共读的午后音乐时光》这本书,一位作家,一位指挥家,关于音乐的一场场对谈,不是所谓的“名人对谈”,只是在谈话中追寻自己的心灵之声,在轻松的娓娓道来的同时追寻心灵的声音。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记录下个人觉得很精彩的片段,希望以后能够反复回味。
村上:自幼学习乐器的人很多,但立志成为指挥家的寥寥无几。
小泽:对。这种人我周围根本没有,就只有我一个。我语言不通,能切实地向外国的乐团传达自己的意念和意图,应该改归功于具备扎实的指挥技术,也就是斋藤老师传授给我的基本技术。
村上:不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想用什么方式做什么事。如果用小说形容,文笔当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心中得有“无论如何都想把这个写出来”的强烈意图。至少从这些唱片听来,小泽先生从年轻开始,音乐中里就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总是能明确地掌握焦点。世上也有很多没学好或学不来这些的音乐家。虽说不能一概而论,但日本的音乐家即使拥有高超的技术,能毫无破绽地完成高质量的演奏,也大多给人一种缺乏明确世界观的感觉。似乎都缺少建构属于自己的独特世界,并热切地传达给听众的意识。
小泽:这对音乐来说是最糟糕的。一旦如此,音乐便失去了意义,说不定还沦落去演奏“电梯音乐”,就是搭乘电梯时那种不知从哪儿传来的枯躁音乐。
在瑞士小镇
这是春树先生记录一次集体构筑艺术的过程,是由小泽征尔先生主持的,为年轻的弦乐器演奏者举办的讲座。
刚加入这期讲座那天,听到学生们有欠流畅的,我有点不安。那时不论是弦乐四重奏还是管弦乐团,听起来都有所欠缺。海顿听起来不像海顿,舒伯特听起来不像舒伯特,拉威尔也不像拉威尔。虽然完全按照乐谱演奏,但就是没演奏出该有的味道。
起初,进步看来相当缓慢,似乎有道看不见的柔软墙壁挡在前方。我暗想,看来他们时赶不上音乐会了。
孰料没多久,我忽然发现他们在夏日艳阳下默默开始发光发热。无论时白天的四重奏还是傍晚的合奏,他们的乐声竟然开始协调了,士气仿佛不知不觉开始高涨。演奏者的呼吸微妙的合二为一,柔美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这下海顿越来越像海顿,舒伯特越来越像舒伯特,拉威尔也越来越像拉威尔。他们不仅专心于自己分内的演奏,也学会倾听彼此的演奏。不赖,我心想,真的不赖,情况的确开始变化了。
虽说有变化,这依然称不上真正的“好音乐“。仿佛油层薄膜隔着,他们的音乐无法直击人心。我在各种地方见过这种隔阂。不论是在音乐,文学,还是其他艺术形态中,要剥除最后这一层薄膜有时很困难。但不想法消除这层隔阂,艺术几乎就失去了作为艺术的意义。
曼恩先生彻底指导每个细节,就像为一台机器拧紧所有螺丝。
几天后在日内瓦的音乐会上听到的拉威尔,就是今非昔比的精彩演奏了。在他们的演奏里,我听到了拉威尔乐曲特有的宛如音符连串滴落的美。没错,每个螺丝都被拧紧,他们与时间竞争,打赢了漂亮的一仗。有了“好音乐”必备的流畅与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