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处世哲学
处世的哲学从何而来?是不是来自与生活、与自己的摩擦,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一套办法,而这套办法就是所谓的处世哲学。
比如新近,发现还不到六周岁的小朋友也研发出两套属于自己的哲学。
她说:我知道,我逼外婆买包子,她就一定会买的。
于是我问她,那逼爸爸,他会买吗?
她说爸爸也会。
在我问到自己会不会给她买的时候,她说妈妈不会。
这一套是怎么来的呢?
大概来之不易。它需要经过长期对不同人的观察和了解,还可能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饿肚子,以及饿肚子所承受的内心煎熬,或者还有其他。
总之,这似乎是一条成功的哲学。
最近,小朋友班上陆陆续续有同学去当礼仪小标兵。她也很想去,但可能有比她更想去的,总之,她一直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
这两天问她什么时候轮到她,她的答案是她不想去。
今天早上她五点多起来小便,然后说想要顺便起床。能感受到她想第一名到达幼儿园的渴望,很明显,她在为当一名礼仪小标兵而努力。刷牙的时候,说到要快点才能当第一名,她回答说:“我不想当礼仪小标兵了。”在我表示不解的时候,她说,“我觉得可能在我不想当的时候就可能当上了。”
语气似乎云淡风轻。
但是这样充满真理的人生哲学岂是信手拈来?它得经过多少次内心的交火才感悟出来的道理啊。
最近,她娘表示有点焦虑,以至于今天一大早,就又和老母亲开火了。问题所在当然还是三观不合,然后各执一词:
我认为不要吃饼,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母亲反驳不吃就浪费。
我认为影响身体才是大事。
她认为人老了没关系。
我认为人老了也有关系,老人就得注意身体,这也是对自己,对孩子负责,为孩子减轻负担的表现。
她认为她自己生活得很一般,不值得注意身体,人家注意是因为人家有退休工资,值得活。
我认为没有退休工资才更需要注意身体。比如父亲积极锻炼就是对子孙的负责。
她认为父亲锻炼了,身体也就那么回事。她认为年轻人才需要健康。她认为只要孩子健康,老人都无所谓。她说奶奶也是这样说的。
说到底,她们是付出的一代。
于是我反驳:如果你真心希望孩子过得好,就不应该说这些话让孩子愤怒,影响身体,影响开车。
这是杀手锏,母亲终于停止了反驳。然后生气地说了声对不起。
我顺便做了个小结:越老讲话就怪。
出门时,让小朋友圆个场,说声外婆拜拜。
没反应。
大概还在生气。
当然,据我所知,她还是洗洗刷刷,买菜去了。
我一直抗拒母亲的悲观消极影响我,但是我不知道,她是否已经影响了我。以至于有时甚至怀疑,到底是我错了?
陆先生说,不要对一句话就做那么多思考和分析,哲学家都是痛苦的。
so,如果我当不了哲学家,那还是停止思考吧。
这大概也可以是一种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