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言: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三百年前中国上层社会休闲生活情趣大全
康熙十年(1671)冬,李渔将其一生的心得汇聚成一书出版,此书便是《笠翁秘书第一种》即《闲情偶寄》(又叫《笠翁偶集》)。
《闲情偶寄》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包括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二百三十四个小题,论及戏剧创作和表演、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家具古玩、饮食烹调、养花种树、医疗养生等许多方面。《闲情偶寄》是集李渔美学思想大成之作,充满了独特的文化情趣和鲜明的人文意识。

《闲情偶寄》的写作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一定的关联。明朝建国后,随着社会的稳定,人口增多,农业增收,手工业和工商业也得以发展,商业城市相继兴起。至明中叶,国内出现了大商贾和富豪,商品经济进入新的阶段。经济的繁荣带给人们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在衣、食、住、行、用、玩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闲情偶寄》对生活美学、人生哲学的概括,对日常生活中人们随时可以接触到的人物、花木、器玩、饮食、庭院、居室都给予独特的审美关照,正是对明代人们艺术化生活的反映。
《闲情偶寄》中价值最高者,当推其中论及戏曲理论的文字,包括“词曲部”“演习部”及“声容部”的某些章节。这些都是李渔从自己的创作实践、演出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实践性。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总结,呈现给人们一个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大致可分为创作论和导演论两大部分。《闲情偶寄》的“词曲部”主要围绕戏曲创作的立意、构思、语言、音律程式乃至剧本的通俗化问题展开论述。在书中,李渔首先提出“结构第一”的主张,并把结构第一用于其戏曲创作实践中。他在“结构第一”中提出的“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审虚实”等等,不少是言人之所未言或人不如其深刻之言。李渔还在“词曲部”中专门设有“宾白”一节,以纠正过去只重曲词之偏颇。李渔要求戏曲的宾白“语求肖似”“意取尖新”等等,都是很有见地的。在《闲情偶寄》的“演习部”,李渔总结了昆曲艺术的教学和舞台演出的经验,论及了戏曲演出中应如何选择和改造剧本,如何教授演员唱曲道白以及演员服饰妆扮和音乐伴奏等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并指出演戏不能落于俗套,要推陈出新。此外,在《闲情偶寄》的“声容部”中,李渔还对如何挑选、训练演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总之,李渔的戏曲理论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的一座丰碑,就是今天看来,不少地方仍然闪烁着光彩。
李渔写作《闲情偶寄》的初衷是希望人们读了他的书对美化生活有新的认识,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他还希望通过草木虫鱼、摄生养性知识的论述,旁引曲譬,有助于规正风俗,警惕人心。

当年腊月,新书初成,李渔派人赴京,将《闲情偶寄》数十部分送于与自己相熟的朝廷官吏和朋友,请他们作序评点或阅读交流。为《闲情偶寄》作序的有余怀、尤侗;吴梅村、陆丽京、尤展成、余澹心、曹顾庵、王左车、宋澹仙、王安节、陆梯霞、赵声伯、王宓草等人分别对《闲情偶寄》的曲论部分进行了评点。余怀在序言中说:“今李子《偶寄》一书,事在耳目之内,思出风云之表。前人所欲发而未竟发者,李子尽发之;今人所欲言而不能言者,李子尽言之。其言近,其旨远,其取情多而用物闳。”又曰:“今李子以雅淡之才,巧妙之思,经营惨淡,缔造周详。即经国之大业,何遽不在是?而岂破道之小言也哉!”他们的序言或者评点为揭示李渔戏曲理论的意蕴和价值做出了贡献,为扩大李渔戏曲理论的社会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渔还将《闲情偶寄》送给龚鼎孳、纪伯紫、陈学山等。陈学山对《闲情偶寄》评价甚高,李渔言:“(陈学山少宰)得予《闲情偶寄》一书,赞不啻口。书内有‘但惜宝不自珍,鸡林广布,不得使某私为论衡’诸语。”李渔甚为感动,言“一人知己,死可无憾。”但李渔送书给友人,并非一无所取。如康熙十四年(1675)李渔游杭州,他在《复朱其恭》中说:“拙刻之携来者,送尽无遗,未来者,印而未至,故无以报命。”虽曰“送”,其实是要收取回报的。李渔在《复柯岸初掌科》中载:“昨有馈书仪十二金,渔往谢而值其不在,只有贽券一纸,伏于砚台之下。”李渔将书馈赠给达官贵人后,往往可以收到相应的“馈书仪”,这一点可以在李渔晚年迁居时给友人的一封书札中看出:“渔行装已束,刻日南归,所余拙刻尚多,道路难行不能携载,请以贸之。同人或自阅,或赠人,无所不可。价较书肆更廉不论,每部几何但以本计。每本只取纹银五分,有套者每套又加壹钱。南方书本最厚,较之坊间所售者,一本可抵三本,即装订之材料工拙,亦绝不相同也。”
但是并非人人可以理解作者的苦心,也并非书一出版就能获得大家的认同,还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据说《闲情偶寄》刚出版不久,李渔的一位友人借此书去看,可时间不长就又送了回来,并说《闲情偶寄》与李渔其他书不同,看得索然无味。原来此人只看了书的前几页,他对戏曲理论不感兴趣,以为这本书里全是讲与戏曲理论有关的,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就把书退了回来。李渔知道此事的来龙去脉后,写了一首诗回赠:“读书不得法,开卷意先阑。此物同甘蔗,如何不倒餐?”甘蔗根部最甜,李渔深为这位浅尝辄止的朋友感叹。当然,《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虽然在戏曲理论方面有很高的价值,但对不研究戏曲或者是对戏曲并不感兴趣的读者而言,就显得略为深奥,而其余六部更能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闲情偶寄》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李渔的这位友人如果通览全书,就不会妄下结论了。
可以说《闲情偶寄》最集中、最真切地释放了李渔的智慧、才思。展开《闲情偶寄》,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富贵闲人的信笔游走,而不是一个落魄的四处打抽丰的才子的满腹牢骚。李渔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虽然经常处于经济的窘迫中,可是在他的身上看不到愁苦,体现出的反而是站在更高点上对生活的欣赏和品评。兰心蕙质通常是用来赞美女性的,拿来赞美李渔也不为过。作为一介儒生,李渔表现出来的机巧和才思往往带给人的是意外和惊喜,就如同他在戏曲、小说中经常将人们带到另一番天地。
在李渔车载斗量的著作中,《闲情偶寄》是他最为满意的一部。他在与朋友的信中曾提到:“弟以前拙刻,车载斗量,近以购纸无钱,每束高阁而未印。独《闲情偶寄》一书,其新人耳目,较他刻为尤甚。”后人对《闲情偶寄》评价也颇高。孙楷第曾说“其中《闲情偶寄》,的确是部好书,的确是一家之言,在这书中讲词曲,讲声容,讲建筑,讲种植颐养,无一不精细,无一不内行,并且确乎有个人的独得之处。”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时也说:“李笠翁的著作中,有一个重要部分,是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可见《闲情偶寄》涉及范围之广、价值之高。
从某种程度上说,《闲情偶寄》堪称李渔一生艺术和生活经验的结晶,对后世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五四时期,梁实秋、周作人等人对此书均十分推崇,如周作人称其“文字思想均极清新”“都是很可喜的小品”“有自然与人事的巧妙观察,有平明而又新颖的表现”。
余秋雨言:“我们完全可以把《闲情偶寄》看成是他(李渔)一生艺术感受和生活感受的总汇。”“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部三百年前中国上层社会休闲生活情趣大全,值得我们珍惜。李渔一生,或贫或富,或卑或傲,或显或沉,或清或污,后人对他也褒贬不一,实在是尝尽了人世的酸甜苦辣,但能留下这么一部书,也已完成了他应有的贡献。中国古代汗牛充栋的大量典籍中,哪有几本这样的书:篇篇页页都带给我们远年的乐舞、容色、美味、雅宅、药香?”“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有玄思哲理,也有具体生活。这部书把古代中国人具体化了。就凭这一点,它也能在社会文化学、文化生态学上取得重要地位,至少,就是一种沉淀着多重文化选择的真实素材。”
杜书瀛在《论李渔的戏剧美学》中言:“从元代到李渔的《闲情偶寄》问世的数百年间,戏剧论著不下数十部。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戏剧理论更获得迅速发展,提出了许多十分精彩的观点,特别是王骥德的《曲律》,较全面地论述了戏剧艺术的一系列问题,是李渔之前的剧论的高峰。但是,总的说来,这些论著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而真正对戏剧艺术的本质和主要特征(如戏剧的真实问题、戏剧的审美性问题,等等)、戏剧创作的各种问题(如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等等)及戏剧表演和导演的各种问题(如选择和分析剧本、角色扮演、音响效果、音乐伴奏、服装道具、舞台设计,等等)作深入研究和全面阐述,并相当深刻地把握到了戏剧艺术的特殊规律的,应首推李渔。”他接着指出“他(李渔)的《闲情偶寄》是我国第一部富有民族特点的古典戏剧美学著作,既富创造性,又有相当完整的体系。可以说,在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取得如此重大成就者,在宋元明数百年间,很少有人能够和他比肩;从李渔之后直到大清帝国覆亡,也鲜有过其右者。毋庸讳言,李渔世界观中的落后成分,对他的戏剧创作和美学理论的发展起了消极的阻碍作用,否则,他会有更多的创造性的发现,取得更大的成就。”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闲情偶寄》的余响延及数百年。
摘自赵海霞《李渔》